從目前各校的現實情況來看,品德學科大多是由語文、數學等科目的教師兼教的。所以,讓這些老師們去通讀并研究全套的品德教材,從時間和精力上來說,是不大可能完成的。因此,在探究品德課同一主題“螺旋上升”的實踐中,教師問的合作和分享是至關重要的。學校應該充分合理地利用資源,在教研組內組織好品德教材研究分析、教學設計的合作與分享,有針對性地進行細化研究,從而讓每一位任課的教師都了解其中的“坡度”,找到征服這個“坡度”的有效方法。
一、列出各冊主題,進行同類歸并
相同教學主題在不同年級是如何呈現“螺旋上升”這一特點的?要想全面了解這一點,就應該指導任課教師對教材進行整體分析,了解各年段在相同教學主題的內容呈現上的區別。這樣,教學時才能從容有效地引導學生的發展。
1.列出主題,同類歸并。
先請各年級的負責人列出自己任教年級本學年內的各單元主題,由教研組長進行匯總,并對相同或相關的教學主題進行同類歸并。
如“成長”這一話題,貫穿整套品德教材。“品德與生活”二年級下冊有“我長大了”,“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有“我要安全地成長”“我的成長與家庭”,下冊又有“我的成長與學校”“我的成長與他人”,四年級上冊有“成長不煩惱”……這些同屬一個主題,而內容的側重點卻各不相同。
2.了解“坡度”,心中有數。
組織全校性的教研活動,請品德學科(包括“品德與生活”和“品德與社會”)任課教師對照各年級列出的單元主題,有目的地選取各年級的品德教材,進行有針對性的教材閱讀。這樣,教師就可以大致了解同一主題內容在品德教材中的出現順序及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形式,“通覽全貌”,從而對自己所教年級的教學內容處于怎樣的時段、學生的知識儲備有多少做到心中有數,對本年段的教學任務也有一個比較明確的認識。
二、進行目標比照,認識漸進過程
1.關注不同時段相同主題間的差異。
如果仔細研究主題相同而出現時段不同的教材,就會發現它們的內容存在著差異,更重要的是,他們對學生學習課文的目的要求也存在“漸進性”的差異。
如“我與家庭”系列的課文,低年級的單元主題為“我愛我家”,突出了一個“愛”字,其引導方向也在于讓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愛長輩:而中年級的單元主題為“我的成長與家庭”,重點落在了“成長”,引導學生以體會親情、關注家庭、多做家務等形式來回報長輩的疼愛。
關注了不同時段相同主題問的差異,我們就能把握不同的精彩,更加有目的、有秩序地引導學生的成長。
2.合作列出部分主題目標“漸變”的過程。
品德學科相同主題多次出現“螺旋上升”這一現象,除了了解、除了關注,我們還應該指導教師們根據各年段學生的年齡特點、認知規律、教材呈現特點等,分工合作,列出部分較為重要的教學主題目標“漸變”的過程。
如上述的“交通安全”這一主題,在品德的課程標準中,隸屬于“我的家鄉”這個大主題,一年級的教材為《上學路上》,指導學生安全回家、及時回家;到了=三年級為《平安回家》,指導學生認識交通標志、在交警的指揮下過馬路等等。
列出了它們的“漸變”過程,我們就能發現,這兩篇課文內容相似而要求有所提高,它們還各有一副“交通棋”,很好地體現了品德教材“螺旋上升”的特點。經過交流,教師們就再也不可能出現“一年級時也下過交通棋?”的問題了。
就在這樣的過程中,教師們體會到了“螺旋上升”這一教學目標設計方法的價值——認識了它,教學目標的落實就不再零散,而是成了與兒童成長相伴的系統教學過程,它能使教師持續地關注學生不斷成長的情況,以保證學生的行為養成有持續發展性。
三、精選教學方式,追尋有效課堂
課程標準要求我們“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陽學牛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轉變,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組織形式,為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生動活潑的發展提供充分的空間”。選擇巧妙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促進學生更好地彤成良好的品德并得到社會性的發展。
因此,了解了品德教材“螺旋上升”的設計意義和結構特點后,我們應該有針對性地精選教學策略,去追尋學生真正得到成長的有效課堂。
如在《品德與生活》的系列教材里,有“四季”系列,編者按照各年級學生所處的季節不同,分別在一年級和二年級的上下學期安排了“冬”“夏”“秋”“春”四個主題的單元教材,內容有觀察、游玩,還有手T等等。隨著學生身心的發展,教材的側重點及形式也有了較大的差異。在這四個單元的教學中,我們分別可以采用看看想想、寫寫畫畫、說說唱唱、做做玩玩等不同的方式方法來引導學生有興趣地學習,從而讓他們得到持續的發展。
看來,“螺旋上升”的,不僅有品德學科的教學內容,還有品德教學的方法運用,還有學生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