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閱讀教學。應該“練”在實處
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訓練,給學生打下扎實的語文基礎。《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在大量的語文實踐中掌握運用語文的規律?!薄罢Z文實踐”的內涵豐富,其中,也包含了“語言訓練”的成分。
“語言文字訓練”,具體地說就是“字、詞、句、段、篇,聽、說、讀、寫”的訓練。它不是單純的做練習——組詞、造句、填空等孤立的字詞句式的訓練,而是綜合地進行技能、智能訓練,促進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提高。它也不是形式化的“熱鬧鬧”的表演——脫離具體的語言文字,而是引導學生進人情境,在語言文字的賞析中品味、感悟。閱讀教學,追求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要練得扎實、生動。
二、閱讀教學。如何“練”在實處
1.創設情境。
情境是指某種富有感情色彩的活動,它對學生進入課文語境發揮作用。閱讀活動實際上就是學生根據課文,不斷地還原課文語境、理解語境的過程。
有些教師一提到情境,想到的是很多外在的東西。其實,最重要的情境就是文本情境。有的課文蘊藏深情,有的包含哲理,有的充滿詩意:有的文字就如一幅展開的畫卷,有的文字看似平淡,仔細品味,韻味無盡。這就需要教師領悟、把握好課文的意境、基調,根據課文的不同,選擇合適的創設情境的方法。在情境中進行語言訓練,是對學生生命的呵護,是求得學生言語發展的人文關懷,是新課程下見“語”更要見“人”的有效訓練。
2.抓準訓練點。
閱讀教學中的語言文字訓練必須圍繞目標安排訓練,而在一節課內,教師不可能也沒有必要將課文中所有的語言現象和知識都教給學生,為此,教師就必須明確做出教學取舍,抓準訓練點進行扎實、有效的訓練,以達成教學目標。
(1)落實課標。
教師要關注語文課程的總目標、階段目標,根據課標確立語言文字的訓練點,努力克服訓練隨意、盲目、無序的狀況。比如,對于課文的學習,課標在第一學段中表述為“對感興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第二學段為“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第三學段為“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從中不難看出,理解課文的訓練是閱讀教學的重要目標,從低年級的只是理解內容,到中年級的概括能力,再到高年級的不僅要看課文是怎么寫的,更要看作者為什么這樣寫,目標達成螺旋式上升。明晰了課標中的訓練目標,訓練才有方向感、分寸感,才能突顯年段特點,落實重點目標,形成科學、有效的訓練。
(2)研讀課文。
課文是語文課程的重要載體,一篇文章成為課文時,它必然要體現教學意義,體現在課文語境中對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的意義。教師在研讀課文時,可以在“冊”、“篇”、“點”的結合上抓準訓練點。
“冊”:通讀全冊課文,分析單元組合。理解“這篇”課文與其他課文的學習所形成的結構化效益,在此基礎上,確立單篇課文的教學位置,更準確、全面地體會編者的意圖,確立訓練的重點。如蘇教版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一組課文——《廣玉蘭》、《夾竹桃》、《古詩兩首》,均是狀物的課文。作者陳荒煤愛廣玉蘭的“幽香與純潔”及“無比旺盛的生命力”;季羨林愛夾竹桃的“有韌性”,又能“引起許多幻想”;于謙愛石灰的“要留清白在人間”;王冕愛梅花的“只留清氣滿乾坤”。教師在確立訓練點時就要考慮狀物類文章的表達特點,引導學生讀懂“物”,更要讀懂物背后的“人”,幫助學生體味“物言志。物抒情”,訓練他們用掌握到的表達方法,來寫寫自己喜歡的物。言自己的志,抒自己的情。
“篇”:把握單篇課文的文體特點、表達藝術,確立單篇課文的訓練點。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個性目標。如,敘事性作品,我們要引導學生了解梗概,讀懂情節,品味語言,表達感受;說明性文章,要引導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詩歌,大體把握詩意,重在想象情境,體會詩人的情感。
“點”:不同的課文,可以就其內容、言語表達等特點,有重點地開掘語言訓練點?;蛘咦ブ攸c詞句、難點詞句,“以詞串文”、“品詞悟文”,讀懂全文,體會情感?;蛘咭哉n題為訓練點,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圍繞重點,解決問題。訓練思維?;蛘咴谡n文的空白處留下訓練點,啟發學生展開想象,填補空白,既深化理解又訓練想象與表達。或者在習得表達方法上練一練,如句段的“總分”寫法,文體的“說明方法”等,結合課文強化讀寫訓練?;蛘咴谡n文的看似矛盾處、看似平常處等,尋找、確定有價值的訓練點……
(3)關注學生。
訓練的主體是學生,訓練的目的是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閱讀習慣的形成,閱讀方法的掌握。所以,分析學情,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是確立訓練點的關鍵因素。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學習的難點、疑點,哪里能激活學生思維,哪里能生發出學生的言語欲望,哪里是學生必須掌握的知識,哪里適合對學生進行能力訓練。尤其要注意根據兒童的年齡特點、思維特點等,從兒童的需要與視角來確立訓練什么、訓練到怎樣的度。不能以教師的理解來強加學生的認識,把機械地、割裂地、冰冷地做習題當作訓練。有效的語言文字訓練,關注學生的需求,貼近學生的言語實際,能讓他們快樂地練,緣有所得。
3.優化訓練方法。
語言訓練的方法,應該是形式多樣的,關鍵是要根據內容選擇合適的形式。教師在指導學生訓練時,依據具體的訓練點和學生的實際言語水平,努力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讓學生動口、動耳、動手、動腦,使他們始終保持著濃厚的學習興趣,這樣才能學得活潑,練得扎實。比如:詞句訓練是重要的訓練點,可以采用誦讀體味、品詞析句、替換辨析、想象畫面等多種方式。閱讀能力的訓練可以采用朗讀,練語感、品情意;默讀,細思考、促理解;瀏覽,快速讀、抓主要;等等。補白訓練可以采用細致觀察、發揮想象、移情體驗等方法。概括訓練可以抓中心句段,將關鍵詞語重新組合,以課題擴展等。
不論選用怎樣的訓練方法,我們應該注意:一要突顯目標,圍繞目標選擇訓練方法,既要靈活更要實在,讀讀寫寫,寫寫讀讀。學生自主地讀,充分地寫,有效地提高語文素養;二要符合學生認識事物、學習語言的規律,注意從感性到理性,具體到抽象,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循序漸進,由理解進而到積累運用;三要注重思維發展,訓練方法應該有一定的“思維含量”,充滿“思維的張力”,使學生的學習始終在問題情境中興趣盎然地展開,“跳一跳能摘到桃子”,思維不斷地向更寬處、更深處發展。
抓準訓練點,優化訓練方法,閱讀教學要扎扎實實地進行語言文字的訓練。讓我們的學生在運用語文工具的實踐中,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學語文與學做人的完美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