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練筆是閱讀教學過程中落實語言文字訓練,促進讀寫結合的一項有效措施。那么,如何恰當地進行課堂練筆,提高有效性呢?
1.練在技能遷移時,讓文本鮮活起來。
運用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環節。遷移文本中的精彩表達方式進而結合文本創設一種富有情感意味的“真實”情境進行練筆,能讓語文運用鮮活起來。
杭州臨平一小的蔣軍品老師執教的《麋鹿》讓人耳目一新,其中最為突出的亮點是引導學生在學習課文后把自己所獲得的知識“有效”輸出。
(多媒體出示一頭麋鹿)
師:哪位同學愿意來當講解員,向大家講解一下麋鹿的外形特點?
生:麋鹿的角尖指向后方,蹄子寬大,尾巴長。體重可達200公斤。
師:好的講解員能抓住重點來講,但是我說這位同學只能當一級講解員,還不能當高級講解員。因為現在的講解員挺難當的,參觀者會自由提問,只有你能自如地應對參觀者的提問,才能成為高級講解員。來,誰想來試試?
師:導游,今天我來到糜鹿自然保護園很高興,聽說這糜鹿喜歡生活在濕地環境當中,麋鹿身上的哪些特點讓它適合生活在濕地環境中呢?
師:想不想當特級講解員?我一路參觀過來發現保護區里插了很多牌子。上面有很多字,可都是古文,我不理解上面的意思,你們能幫我翻譯一下嗎?來,小組之間可以自由討論討論,待會來講解。
教師在學生獲得文本知識后,不僅僅讓學生反饋所學,而是巧妙地引導他們活學活用,以游客的提問互動,探討麋鹿的生活習性。先是一般的“導游”,只要能大致說出自己所學,再提升到“優秀導游”,能針對別人的問題進行解答,三是上升到“特級導游”,能看著古文進行解說,不僅把古文讀懂,還能用自己的語言告訴別人。這“講解”的形式,不僅幫助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容,而且增強了訓練的趣味性,達到了引導學生結合文本用自己的語言來組織說明事物特征的訓練目的。
這就是借景寄情、情景交融的寫法,這樣的課堂練筆將技能的學習運用活化了。
2.練在審美描述時,讓文本感性起來。
筆者在上《九寨溝》一課的時候,文本結尾處:雪峰插云,古木參天,平湖飛瀑,異禽珍獸……九寨溝真是個充滿詩情畫意的人間仙境啊!讓學生針對文中簡練的言詞進行描述:你心目中的九寨溝是怎樣的?加深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培養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又是一次很好的想象寫話訓練。
《孔子游春》寫到大自然多像一位偉大的母親時,文中是用“廣袤的大地是她寬廣的胸懷,茂密的森林是她飄逸的長發,溫暖的太陽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輕風是她甜蜜的絮語……”來描述的,教師在此處讓學生進行充分想象,那么學生就會從大地與母親相似之處進行討論。
3.練在思維發散點,讓文本生動起來。
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新課程標準也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因此,課堂上的練筆也應該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給予學生充分的自主和自南。
如教學《詹天佑》一課后,“如果我們現在要給詹天佑塑銅像,你覺得在詹天佑周圍應該布置些什么有意義、有代表性的建筑或者物品?請你為詹天佑塑一銅像。”學生可以選擇的角度沒有受到限制,因此,思維空前活躍。如有學生覺得在他周圍畫“人”字形線路,因為這是他最偉大的設計;有學生說“一把水壺”說明他與工人一樣艱辛;也有學生說應該根據他愛國的特點來設計等等。
這樣的訓練既深化了課文的思想內容,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發散性,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葉圣陶說:“閱讀是吸收的事情,從閱讀中咱們可以領略人家的經驗,接受人家的心情。”“寫作是發表的事情,從寫作中咱們可以顯示自己的經驗,吐露自己的心情。”由此不難看出,閱讀和寫作是兩個不同的過程,哪一個過程不經過長期的訓練都不會形成能力。如果離開閱讀教學,單獨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寫作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只有讓學生適時、適度地練筆,才能走向真正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