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弗洛伊德的心理學理論認為:“‘夢’是一種被壓抑或被抑制的愿望的偽裝的滿足。”童年是多夢的季節(jié),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對學習、生活、理想和這個五彩的世界有著太多夢幻般美好的期待。本文運用學生“夢”的這一特殊資源,從解讀學生“夢”的特性、采取相應的策略,以及如何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更好地運用“夢”來激活學生的美術創(chuàng)作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關鍵詞]“夢”美術課堂教學 解析 開發(fā) 拓展
“夢”是什么?弗洛伊德在《夢的釋義》中認為:“‘夢’是一種被壓抑或被抑制的愿望的偽裝的滿足。”榮格認為:“‘夢’是以象征的形式對潛意識中的真實情景所自發(fā)產生的自畫像?!?/p>
一、解析學生“夢”的資源。關注美術課堂教學
魯迅先生說過:“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夢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想到花開的用處,想到魚蟲的語言,他想飛上天空,他想潛入蟻穴……”在學生的頭腦中,都充滿著一幅幅夢幻的畫面。教師的首要工作是讓學生在美術課堂中幸福成長,最終成為擁有豐富精神世界與創(chuàng)造力量的人。為此,我們要讓美術課堂教學徜徉在如“夢”的境界中,還學生以繪畫的快樂與自由。學生的“夢”具有以下二三個特性:
1.形象性
學生根據自己的“夢”,會創(chuàng)造出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他們在自發(fā)的探索和學習繪畫的過程中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了自己特有的繪畫語言和表達方式,并由此產生了特有的表現形式,耐人尋味,甚至于不可思議。如他們畫自己時,把畫面上的自己描繪在如“夢”的特殊環(huán)境之中,還把外星人、機器人、擬人化了的小動物們畫在一起,因為在學生的夢里,就是那樣的。這樣的畫面體現了他們的認識水平和表現能力,非常形象。在這大膽與稚拙的學生繪畫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人類原始的繪畫手法是學生獨特的藝術語言。
2.象征性
弗洛伊德指出:“史特柯爾的論著中早就提出過‘夢’的意象是有象征意義的?!睂W生“夢”的象征性還體現在獨特的繪畫形式上,由于學生不太了解怎樣表現物體的立體結構,因而本能地創(chuàng)造了平面性的表現形式。還有,由于學生不能準確地把握形體的準確比例,才本能地創(chuàng)造了象征性、夸張性的表現形式,這些表現形式卻恰恰是西方“現代主義美術大師”慣用的形式,正是這些無法之法,形成了色彩紛呈的畫面。所以,從以上的介紹中不難看出,學生的天性決定了他們在繪畫中的創(chuàng)新、想象和主觀表現,他們的畫中體現出學生“夢”中的天真、純樸。正是這些特點,使兒童繪畫成為繪畫領域中的一朵奇葩。
3.模糊性
由于學生對事物的認識缺少經驗,所以在行動上、認識上、方法上都很“模糊”。學生的“夢”常常帶有很強的模糊性。例如,有一位學生畫《奇怪的夢》:夢見地球被污染,便想造一架安有淋浴設備的寧宙飛船飛上太空,給地球洗澡。這些想法的確很可笑,但絕不是模糊不清的,而是充滿了機智的想象。由于“模糊”,所以學生的夢巾畫面常常毫無羈絆地任意馳騁,是成人不敢想的,他們畫的是自己“夢”中的事物,而不是眼睛看到的對象,所以,他們的畫面充滿了主觀性和創(chuàng)造性,充滿了想象和創(chuàng)新。
總而言之,這三個特性是從教師、學生、心理、教學規(guī)律等方面提出的,它們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密不可分的。
二、開發(fā)學生“夢”的資源。引領美術課堂教學
要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更好地解讀、開發(fā)學生如“夢”的境界,就必須通過賞識、建構等方式來構建以孩子為主體的、探究性的、積極主動的學習模式。具體有如下三“化”:
1.促成學生的“夢”從共性到個性的互化。
學生繪畫只有具備與眾不同的構思創(chuàng)作形式和風格特點,才會引人注意,脫穎而出,才會有較高水準的欣賞價值。學生在入學前已經開始接觸美術了,而且絕大部分的學生都喜歡美術,因為他們可以用五彩的畫筆,憑著自己的想象盡情地表現。入學后,他們還保持著這種感覺。這時,我們不要去打擊他們的這種感覺,不要對他們的美術作品全盤否定,應該賞識他們稚嫩、童趣的作品。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多方面進行協(xié)調,一方面形成個性化的理解;另一方面達成共同意識,使共性和個性更好地互化。
2.促成學生的“夢”從預設到建構的優(yōu)化
學生繪畫是兒童身體發(fā)展水平、感知覺能力、情感態(tài)度、智力程度和生活經驗的產物。強調學習環(huán)境中的情境必須有利于學習者建構意義的情境創(chuàng)設,使學生真正進入身臨其境的真實情境;通過學習者的協(xié)作,對學習資料的搜索與分析探究,提出問題、提出設想和進行驗證,發(fā)現規(guī)律以及對某些學習成果的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同時強調組織學習者運用語言和文字向他人進行表述,讓每個學習者的思維智慧為整個學習群體所共享,從而實現意義建構的最終目標,對學習內容有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使預設到生成更好地優(yōu)化。
3.促成學生的“夢”從直覺到認知的轉化
學生在不斷認識世界、充實與豐富人生的過程中,觀察和思考主要是直覺行動式的,不擅于轉彎抹角,怎樣看就怎樣想,怎樣想就怎樣做。在繪畫中,往往是立體地觀察到了畫平面地表現,這樣的構圖,裝得多,容量大,便于表現兒童的感受,因為學生總是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所有東西都搬到畫面上去。自由、奔放、大膽的構圖形式,將他們自己痛快淋漓的創(chuàng)作情感傾瀉在紙上,也是充滿激情的。教師對學生夢的認知程度和理解與否,直接關系著一種正確的教學態(tài)度的確立。
三、拓展學生“夢”的資源,升華美術課堂教學
我們不僅要在美術課堂中很好地解讀并開發(fā)學生的“夢”。更重要的是在美術課堂教學中運用賞識、建構等方法對孩子進行有效的拓展,從而使他們獲得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具體有如下三個方面:
1.在賞識的世界中讓每一個學生的“夢”激情飛揚。
[場景]《夢巾的我》教學片段
師:同學們,你們平時都做過哪些夢?哪個夢給你的印象最深?
(生暢談夢中最精彩的片段。)
師:哇,同學們的夢,真是有的美好,有的可怕,有的可笑,有的奇怪……你們喜歡哪一類的夢呢?
生:美好的,有趣的,滑稽的……
師:聽完大家的夢,老師也想說說自己的夢。
師:如果大家能將好夢藏起來,在我們入睡的時候它們會悄悄飛進我們的夢鄉(xiāng),那該多好啊!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畫一幅“夢中的我”,好嗎?
生:好!
通過上述案例可見,學生是天生的幻想家,他們的世界是異想天開的世界,對生活、對繪畫,他們有著完全迥異于成人的視角。由于教師善于幫助學生捕捉到如“夢”的童畫世界,用賞識的話語融進學生獨特的“夢”的感受,這才能使學生畫出具有鮮明個性的對世界的不同理解。每個學生都是一個獨立的生命個體,生命個體問的各個方面都充滿了差異,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思想和見解,個性非常鮮明。每個學生在上課時都有很強的參與意識和表現欲望,而每個學生的參與和表現都有著與眾不同的想法和做法,這也正是學生“夢”中的真實展示。
欣賞每一個學生的“夢”,它是學生自由成長的心聲。我們只有靈活地運用賞識教育,才會讓學生從賞識中增添知識,發(fā)展思維,增強信心,取得成功。讓我們教師來賞識學生,讓同學來賞識同學,讓自己來賞識自己,從而在課堂上展示他們的風采,張揚他們的個性,體會成功的喜悅和自豪,增強他們的自信心。提倡學生用個性化的方式表達出學習的結果,通過不同的形式來表達自己對所學知識的感悟。允許學生對所學的內容進行多元的解讀和創(chuàng)作,敢于向教材、向教師挑戰(zhàn),發(fā)表自己獨特的見解,提高創(chuàng)新能力。
2.在知識的建構中為每一個學生營造“夢”的情境。
[場景]《奇怪的夢》教學片段
動畫場景:一個寧靜的夜晚,蔚藍色的天空上,可愛的小星星調皮地眨著眼睛。月亮從云朵中露出笑臉。透過敞開的窗戶,可以看到明明熟睡在小床上。忽然,明明發(fā)出一陣快樂的笑聲。
師:小朋友,你們猜猜看,明明為什么會在睡夢中發(fā)出笑聲?
生:明明做了一個很開心的夢……
師:在夢里,明明做了一個很開心的夢。小朋友們,你夢過自己嗎?夢中的你是什么樣子的?
生:夢見過!
師:從同學們的表情,老師可以看出,大家都陶醉于自己奇特的夢中去了。那么大家想不想把自己的夢畫出來呢?
生:想!
通過上面的這則案例,我們感嘆:什么力量如此神奇,使得學生這樣忘我,這般投入?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情境,教師傾心營造了與學生心靈相通的情境,從而誘發(fā)和促使學生對“夢”的創(chuàng)造。學生個體的認知發(fā)展與學習過程密切相關,因此利用如“夢”的情境可以比較好地說明人類學習過程的認知規(guī)律,即能較好地說明學習如何發(fā)生、意義如何建構、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學習環(huán)境應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在建構主義思想指導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較有效的認知學習理論,并在此基礎上實現較理想的如“夢”的學習情境。
美術課堂應該通過具體、真實的任務或問題情境來呈現美術學習內容,使學生從這種真實的任務和問題情境巾產生美術創(chuàng)作的沖動和對美術創(chuàng)作方式的探究動力:設計美術課程時,必須根據學生在實際創(chuàng)作過程巾產生的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需要,來不斷提供有關的信息、材料、工具和方法,以拓展學生的視野和思維;課程內容要珍視并善于運用學生對于生活的獨特體驗和獨特經驗,使其能憑借此來進行視覺形象的創(chuàng)造;美術課堂的設計還必須考慮與其他學科以及與校內外所有活動的結合,使學生獲得藝術創(chuàng)作所必需的社會生活經驗和跨學科知識。
3.在廣闊的空間中讓每一個學生的“夢”神思飛動。
[場景]《夢中的遠航》教學片段
(師讓學生閉起眼睛,聽著音樂,自由大膽地想象,并讓學生暢談“夢中的遠航”。)
生:我在遠航中來到了美麗的童話世界,在那里我遇到了美麗善良的白雪公主和她的好朋友七個小矮人……我在遠航中和小朋友乘上了我們設計的宇宙飛船,遨游在神奇美麗的太空……
(師讓學生欣賞意大利畫家的繪畫作品《夢中的遠航》。引導學生進一步了解作品的表現方法,并啟發(fā)思考。)
師:大家想不想把自己夢中的遠航畫出來呢?
生:想!
學生的內心是最無拘無束的,他們渴望走向原野,親近自然,渴望在廣闊的天地間放飛夢想。我們教師必須意識到在美術教學中要給學生“自己說話”的自由、“說自己的話”的權利和“話說自己”的策略。因為學生來到課堂,不僅帶來了眼睛、耳朵和良好的記憶力,而且也帶來了不知從生活的某處所獲得的大量的“夢”的素材,這些知識影響著學生的認知、審美、觀念及其他各個方面。只有知己知彼,教學活動方能轉化為平等、和諧的對話關系。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我們要多方面進行協(xié)調,一方面形成隱性的理解;另一方面形成顯性的意識,使顯性向隱性更好地內化。
如“夢”的童畫世界告訴我們,當一個教師試圖以某種方式讓學生理解某種知識遭到失敗時,他最好反省一下學生是否使用了一種完全不同于自己的獨特的闡釋框架,或者自己所使用的闡釋框架從根本上講不適宜于某一類的學生。為了激活學生的“夢”,使學生的“夢”得到檢驗與修正,應大力倡導對話與討論的互動性教學方法。因為正是在自由的對話與討論過程中,每個個體對“夢”的認識立場、觀點、信念或認識模式,才能伴隨著他的見解的發(fā)表而“顯現”出來。教師通過同伴交流,充分尊重學生的童言稚語,鼓勵學生敢想、敢說、敢畫,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體會什么是繪畫,如何把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繪畫是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思維過程,學生能畫出新發(fā)現、新感受,是美術教學追求的真諦。
美術課堂教學應該放飛學生如“夢”的童畫世界,充實睿智的感悟,激發(fā)豪邁的胸襟,應該給予學生超凡脫俗的精神層面的提升。新課程觀旨在打破學生被動接受的教育模式。我們要在美術課堂中很好地解讀學生的“夢”,通過賞識、建構等方法開發(fā)和拓展學生的繪畫知識,關注并升華美術課堂,從而達到一種深刻的情感體驗。這樣我們才能讓每一堂美術課都能精彩地展現、激勵、喚醒每一個學生潛在的能力,激活每一個學生內在的潛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