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說:“人是活的,書是死的。”讀書,就是要將死書讀活,與書做朋友,交流對話,從中了解作者所描寫、記載的事件及其意義,體驗作者所傳遞的思想和感情……進而使自己增長智慧、知識,增添快樂和力量,收“開卷有益”之效。
許多前輩早悟到了讀書的這種奧秘,一再以各種表述提醒讀者。茅盾說:“讀死書是沒有用的,要知道怎樣用眼睛去觀察,用腦子去思想才行。”歌德說:“經驗豐富的人讀書用兩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紙面上的話,另一只眼睛看到紙的背面。”而高爾基則說得更具體、形象:“每一本書都是一個用黑字印在白紙上的靈魂,只要我的眼睛、我的理智接觸了它,它就活起來了。”
在閱讀過程中,讀者的思維活動和情感意向交織運行,是將死書讀活的關鍵所在。只有用思想和情感去感知、去理解、去思考,死書才能成為讀書人眼中、心中的“活人”,一位可以與之傾心交談的忠實朋友。
閱讀是極具個性的創造性的實踐過程。作者和讀者均是獨特的“這一個”。作者通過書面發出交流信號,讀者接收了信號后,經過思考、領悟,其所得可能吻合或基本吻合作者的原意,也可能不吻合或基本不吻合作者的原意,有所增補,甚或會有超出作者所預想的發現和聯想。讀者尋找作者的空間自由度是很大的。
“讀書樂”,是長久流傳的一句話。“樂”從何來?讀書本是花時間、傷腦子的苦事,而從書中獲取的多方面充實感,則是苦事變成樂事的根由。培根說:“閱讀使人充實。”只有會讀書的人,將書讀活的人,才能盡情享受這無窮無盡的讀書之樂。
(選自《浙江日報》2010年7月23日,有刪改)
吳泰昌,當代散文作家、文藝評論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