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有效課堂”,是指教師通過課堂教學,使學生在課堂里獲得實際的進步或發展。新一輪課程改革以來,語文課堂教學雖然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但我們也發現不少教師的課堂“創新”與《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形似神異,貌合神離,徒有形式,沒有實效。筆者認為,當前表現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三個問題是不容忽視的。
一、崇尚教法創新,但不可忽視學生實際
陶行知先生曾說過:教的法子來自于學的法子。即學情定教法。而現今教師備課,仍把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用來原封不動地抄教案,對于學情的分析、問題的預設、重點的突出、難點的突破,采取的方法措施等,卻不能靜下心來仔細研討,嚴重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差異性和發展性。因此,要想提高課堂效率,必須改變抄教案的現象。提倡變寫教案為寫學案,讓教師成為學習情境的創設者、組織者和學習活動的參與者,探究性學習的促進者,在教案中充分體現以生為本、以學為主,從實際出發,真正實現課堂教學的高效低耗。
課堂教學要講技巧,要有創新,但所有的技巧運用和創新探索,都應當真實、扎實地為學生的學習發展服務,萬不可墜入形式主義的泥沼。學生的智能水平、思維方法和個性特點,千差萬別,異態紛呈。然而,在教學實際中,教師往往忽視學生的差異,一味地追求統一:統一目標,統一內容,統一教法,統一步驟,所有的學生都必須達到統一的要求,結果束縛了學生的自主性和創造性,使有潛能的學生“吃不飽”,能力低的學生“吃不消”,有專長的學生沒了展示機會。比如在課堂上(尤其是公開教學的課堂)我們經常見到有的教師為“創新”而“新”:別出心裁的“導入”,花費了很多口舌卻不如開門見山有效;徒有形式的小組討論,在討論還沒有充分展開就匆匆結束……這種單純為了追求教學“出彩”的形式主義套路,以致在“新”的玄虛中自覺或不自覺地忘記了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確有舍本逐末之嫌。筆者認為,創新是必須的,關鍵是如何創新,怎樣讓創新為學生的知識積累和能力形成服務。那種脫離學生學習、生活實際的“創新”,只能是好看不中用的花架子,浪費時間和精力,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種傷害。
二、突出人文性,但不可忽視工具性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主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過去語文課上,教師易把課文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純粹的工具訓練課。現在新的課程標準把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學目標的突出地位。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學中我們在突出體現語文人文性的同時,不能忽視其工具性,應當使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水乳交融。葉圣陶先生說過:語文教學的根在聽說讀寫,是聽說讀寫的挖掘與創新,而不是游離于聽說讀寫之外的花樣翻新。
可時下語文課堂中的有些做法就值得反思了,有不少老師認為,新一輪語文課程改革是在削弱基礎,淡化知識。課堂上特別重視對語文人文精神的挖掘,但對字詞句等基礎知識教學,幾乎沒有提及,有的教師甚至認為搞這些教學就顯得落后、過時,平時教學不重視了,上公開課更是不教這些不能“出彩”的“添頭”。課堂教學熱熱鬧鬧,教學形式變化多樣,可就是聽不到朗朗讀書聲,看不到對語言文字的揣摩品味,欣賞不到對優美精彩文段的獨到見解。沒有了必要的訓練,缺少了必要的積累,如果我們的語文課堂長期如此,少了對學生聽說讀寫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那么其他的“高級”活動也都將成為空中樓閣。
因此,我們強調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決不能以削弱學生的基本語文訓練為代價。應在兼顧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同時,扎扎實實抓好語文基礎知識的傳授和語文基本能力的培養。只有在教學中真正做到了語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把提升人文素養滲透于扎實的語言文字的訓練之中,語文教學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實現。
三、倡導探究性學習,但不可忽視科學性引導
課程改革要求課堂教學要體現以學定教,因需施教,增加靈活度。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組織課堂教學,把主要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把語文課堂交給學生。許多教師經過短暫的困惑后馬上接受下來并付諸實踐:于是出現了一種我們不愿意看到的現象:老師講授少了,課堂上亂哄哄的討論看似熱烈卻沒有主題,學生海闊天空七嘴八舌但不明是非曲直,課堂上教師淡化出場,一切讓學生自己說了算。如在文本的誦讀與理解中,在沒有充分引導虛設情境的情況下讓學生“想讀哪一段就讀哪一段”,“想和誰交流就和誰交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交流讀書感受”,而教師又不能及時發揮主導作用,一堂課給學生大量的時間自讀,教師的評價往往是:甲正確,乙也不錯,丙也很好,丁真棒。整堂課學生“自由詠”,想說啥就說啥。一節課上完了還弄不明白老師想在這節課上完成什么任務,達到什么目標。
教師引導孩子積極發表自己的想法是好的,然而語文教學如果讓學生長期地 “不假思索地說”,“毫無根據地說”, “編造著說”,“不明是非地說”,那“三維目標”哪一點能實現呢?
筆者認為,以知識點為“引線”的探究設計才是開展課堂探究活動科學的有效的手段。人的思維活動永遠是從問題開始的,疑問是引發思維的第一步,它能使學生的求知欲由潛伏狀態轉入活躍狀態,有力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學生自求自得,探索感悟。
(作者單位:湖北嘉魚縣潘家灣中學)
責任編輯 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