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教師擁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很多“特權”:在學校里,學生進入教學區(qū)之后要脫下鞋子,老師則可以不必脫鞋;在路上,學生見到老師要主動避讓,并雙手合十躬身問禮;在辦公室里,學生請教問題要跪在地上,以免身體的高度超過老師;甚至有時候老師象征性地對學生進行體罰,學生也會雙手合十接受,并向老師表示歉意。
泰國學校對學生的著裝和儀表要求相當嚴格。小學到高中的男生都不許留長發(fā),其標準在中國應該被描述為“板寸加茶壺蓋兒”,女生的頭發(fā)長度則不許超過下巴。學校對老師的著裝要求同樣嚴格:除體育老師可以穿運動裝外,女老師的上衣要有領有袖,并且不能是V領,裙子要求過膝;男教師要著長褲和襯衫。
泰國有兩個教師節(jié):一個教師節(jié)和一個拜師節(jié)。教師節(jié)在1月16日,這一天是全國學休日,目的是“使學生和公眾受到警醒,要記住教師在我們生命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他們傳授給我們知識,令我們感到生命的光明”。拜師節(jié)時間為各學校按照自己的計劃,安排6月中的任何一天,讓老師接受學生的鮮花和膜拜。
就是這些看似繁文縟節(jié)的禮儀,使得教師成為泰國社會中非常受人尊敬的職業(yè)。因此,雖然收入并不算高——筆者有些同事的工資甚至和家里的傭人相差無幾,但是他們仍然樂于從事這份工作,并且兢兢業(yè)業(yè)。
當小學生寫出《錢,我的最愛》時
一篇半命題作文《__,我的最愛》,孩子們的選題讓從教近30年的王玉芝老師無語:16個學生當中,有兩個學生寫作《錢,我的最愛》,一個學生寫作《不想上學,我的最愛》。(見《齊魯晚報》,作者:徐潔、張萌)
四年級男孩劉威(化名)在《錢,我的最愛》中寫道:
“有人說錢乃身外之物,簡直就是屁話。沒有錢,你怎么吃飯?沒有錢,你怎么穿衣?沒有錢,你住在哪?沒有錢,你怎么看病?
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其實我也是個視金錢如糞土的人,但是今天的我卻非常喜歡這種糞土。
錢多了可以買好吃的,好喝的,好玩的……但是沒有錢就不一樣了,天天啃著窩窩頭,菜里沒有一滴油。就拿《賣火柴的小女孩》來說吧,文中主人公的悲慘就源于她沒有錢。小女孩就是因為沒錢才出來賣火柴的,她又冷又餓,而富人家里都是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小女孩的家里卻跟街上一樣冷,富人家卻是溫暖的,這足以說明錢是多么重要!
有錢的人活得很快活,沒錢的人活得很傷心。有錢的人能上貴族學校,沒錢的人連學校都沒法上……錢是多么重要。好了,不說了,筆沒水了。喜不喜歡錢,你看著辦吧!
濟南匯泉小學校長王懿靜說:“這是個有個性的孩子的有感而發(fā),雖然偏離了主旋律,但是真實、不虛偽,我給它劃為‘一類’作文。”
如果不是拿到考場上評判“立意健康向上”與否,曾經當過語文老師的戎小捷認為,這篇作文滿足了“明確傳達信息,讓人聽得明白,看得懂”;“簡潔,要有效率,以免浪費聽者和讀者的時間”兩大要求,是篇好作文。
王玉芝老師把作文拿給其他老師看,大家都忍俊不禁“哈哈”笑出聲來:“這小子凈說實話,我們這代人跟他們之間的代溝相差太大了。該怎么管理和教育呢?”作為從教近30年的中年老師,王玉芝曾為見不到說真話的作文而痛心,但真的面對這樣一篇“赤裸裸”的真話作文時,她卻在問:“聰明的,請告訴我,我該怎么辦?我們該怎么辦呢?”
80后作家韓寒曾在博客中說,中國人第一次被教會說謊是在作文中。
“我們是不是被假話包圍得太久了,像遇見《皇帝的新裝》里那個孩子,被真話嚇壞了?”同樣作為80后的張叢這么說。
許多的教育工作者似乎不再愿意扮演“扳道工”的角色,把孩子的想法“扳”到更主流的價值觀上來,他們更想做的,是保護孩子表達真情實感的勇氣,并以更加適當的方式,引導孩子形成更立體的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