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家的故事
“期中考試后分了班,我有幸成為史老師的學生。第一次見她是在分班后的第一天下午。我當時的心里有些難受,因為我們就像插班生一樣,把以前這個班學文科的同學的位置填補上。面對周圍陌生的眼光,我怎么也高興不起來。語文課到了,史老師在同學們的期待中走進了教室,而這一節課后,我也明白了為什么大家每天都那么期待語文課。
史老師沒有立即講課,而是給我們講了一個關于她搬家的故事。故事的內容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通過故事告訴我們這幾個‘插班生’的那句話:‘這就是我的家,既來之,則安之,我愛我的家!’我的心一下子變得很暖和,在我最寒冷的時候,她輕輕地將一縷陽光灑在我身上,幫我驅走寒冷,讓我在溫暖中成長。
我現在還記得史老師微笑著注視我的目光,那么溫暖那么親切,而那時候,她還不知道我的名字……”
這是董子燁對我的回憶,她所說的故事,發生在當初學校集資建家屬樓之時。
這個故事很簡單。分配樓層時,二三樓的住戶一起抓鬮,我想要三樓,同事小王想要二樓,我們事先約定,一旦彼此抓到的樓層正相反,就互換一下。果然,她抓到了三樓,我抓到了二樓。抓完鬮,怎么辦?我們彼此會意一笑說,先領鑰匙去看房吧。我們取了鑰匙去看房,看完房兩人碰面,不約而同說的話竟然是:“還換嗎?不換了!”因為,當我們拿到鑰匙那一刻,當我們打開房門那一瞬間,手里的鑰匙仿佛給了我們溫暖,眼前的房間似乎在傳遞情意,那就是“家”的感覺!這就是我的家,雖然當初不是我的心愿,可是看見了它,卻對它產生了情感,既來之則安之,我愛我的家,我要建設我的家。
我之所以在那節課上講搬家的故事,就是因為每一個學生,于我而言,都很重要。我希望,這個小故事能給他們一點幫助,至少讓他們多年以后回想,在一個人生的十字路口上,作為他們的老師和朋友,我曾和他們在一起。他們并不是孤單的一個人。
每一個個體,都是獨特的。當我們面對學生群體的時候,千萬不能把他們當作一個集合,而要把每個學生看作單獨的“一個人”。
守護你成長
前段時間,我班學生就“現實生活中應不應該有一點阿Q精神”這一論題,開展辯論課,并為全校做課改公開課。和其他人面對公開課推諉回避不同,這機會是我自己主動爭取的。像以前一樣,我讓科代表主持整場辯論,我只是主席團的一名副團長,主要作用是在最后評選勝方和最佳辯手的時候,進行現場點評以救場,并且在評選結果出爐后,宣布并請嘉賓頒獎。
語文科代表是個男生,其貌不揚也不善于辭令。盡管在賽前,他做了精心的準備,熟悉演練了稿子,而且還特意借了一身西服,可是他一出場,就把“首先”的發音變成了“授銜”,一時全場哄然。但見他穩定情緒,繼續主持,逐漸達到佳境,普通話越說越好,而且辯論過程中嚴格限時一絲不茍,在制止無意義的爭執上、在平息有傷害性的攻擊上,都當機立斷,做得十分出色。
最后,我在點評之初提出向他表示祝賀和感謝時,正在階梯教室的行間給全校老師分發評分表的他(這也是我公開課的一個特點,就是聽課的老師也作為課程被納入其中,也要參與),十分瀟灑地向全場熱烈鼓掌的老師和同學們頻頻點頭致謝。
那時,我的心中是最感動的。因為他,一個原本講演并不出色的科代表,經此一場主持歷練,已經克服了自己的弱點,成為一個充滿自信、風度翩翩的演說者和主持人了。
課后,有老師頗感遺憾地對我說:“這節課真是精彩極了,學生很有見地。唯一美中不足的就是主持人的形象太那個了!你怎么不換個別人啊?”我笑了,開心地說:“正好相反,我認為這節課最成功的地方,就是我沒有因為要上公開課,為了演給大家看,就換掉我這個科代表。”
全班找一個主持人并不難,但是能夠保護一個學生的自尊心,并且能夠使他克服自卑、戰勝自己卻不那么容易。對每個學生公平相待,其實不止對他個人有益,對全班所有的學生,都是一種激勵和鼓舞。
愛的集合
于教育工作者而言,最可怕的莫過于冷漠,莫過于把單個的鮮活的個人,當作概念的集合的代碼。一個個學生,我們可以不記得他們的分數,我們可以不清楚他們的學號,但是我們不可以不去關懷他們的心靈。那一顆顆敏感而純潔的心靈,最需要我們的悉心呵護,需要愛,需要關注。
我跟學生之間以周記的形式互相溝通,有時讀到肯定我的教學的字句,我心中會不期然地生出喜悅。而喜悅背后,我更多地把這些認同看做激勵,敦促自己做得更好。
“在你眼里,我們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優秀的,無論成績好或者壞,你總是對我們抱有很大的信心。你教會了我們要如何去獨立思考,如何去學好語文這門功課。無論我們讓你多么失望,你還是一如既往,很有耐心地教導我們;無論我們的作業做得如何,甚至有時不交作業,你也從不會懲罰我們,打罵我們。你的心胸是如此寬廣,在你身上我似乎看到了胡適母親的縮影,看到胡適母親的寬容和隨和。
最關鍵的是,從你那里我不僅學會了知識,而且學會了做人的基本道理。傾聽,是我從你那里學會的第一個‘技術’。自從你教導我們要學會傾聽后,我一直在努力著,或許我還沒有真正學會這門知識,但是,起碼我會嘗試去學著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其次,在你身上我學會了自重,正如你所說,要想別人來尊重你,你必須學會尊重自己。這是一句富有哲理的話。自重不僅是在維護自己的尊嚴,也是在他人面前展示自己的品質。在我身上,也許在很多人身上,都有這樣或那樣不自重的表現,我們要努力去克制自己,發現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正自身的不足,去實現內心品質的飛躍。
你就是你,沒有誰能與你相比,沒有誰能代替你。你是我永遠的語文老師。”(黃觀明)
孩子的心,是火種,以心發現,以火點燃,便能亮出一片璀璨。
在米切爾·恩德的《永遠講不完的故事》里,第二十三章寫到巴斯蒂安離開舊皇帝城來到霧海。霧海上的伊斯卡爾納里人沒有個體,只有集合,甚至當巨大的霧海烏鴉銜走他們的同伴后,他們也沒有悲傷。因為,“個體在他們當中什么也不是。由于他們之間沒有什么區別,所以也就沒有一個是不可替代的”。而巴斯蒂安要成為“這樣一個人,一個有個性的人,一個與眾不同的人”——“既有優點,也有缺點,有美的地方,也有丑的地方,在這方面聰明,在那方面笨拙,帶著全部缺點——也許正是因為有這一切才更可愛”。
當讀到這些文字的時候,我不禁掩卷深思:在我們的學校教育里,多少教室如同霧海,“有和諧但沒有愛”,多少孩子如同巴斯蒂安,渴望著愛與被愛,卻孤獨地跋涉在霧海上。
個性,自我,單個的心靈,獨自的哀愁喜樂,期望與夢想,激情與痛苦,所有這些屬于豐富而單純的心靈的東西,對于每一個人來說,都是真實而重要的。對于正在生長著變化著的孩子們來說,承擔教育責任的我們真的不應該忘記:每一個孩子,都很重要;每一個孩子,都渴望著愛與被愛;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個與眾不同的人!
聽一聽孩子的心聲吧:“人一生中會遇到許多老師。但絕大多數老師只是教我們知識、一些客觀規律,而很少有老師教育我們怎樣對待生活、感情,怎樣從另一個角度看待問題……從而鍛煉我們的思維,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雖然這樣的老師很少,但是,一輩子遇上這樣一個老師也是幸福的。”
這樣的教育,教師的推動引領是內隱的,是平緩的,是滿含期待的,仿佛春煦鼓動小草破土一般,教師幫助學生把思維舒展、思想成熟、精神生長的原動力啟開,而其舒展、成熟和生長的過程,這個美妙自在的過程,則歸還給學生自己。
這樣的教育,才是穩健的教育,因為它根植于實際的土壤,它能夠耐心地期待生長;這樣的教育,才是沉靜的教育,因為它必須沉淀咀嚼,它需要深思默想;這樣的教育,才是活潑的教育,因為它充滿了挑戰,它離不開交鋒;這樣的教育,才是真實的教育,因為它連接教師和學生的心靈與思想,它能夠讓師生在平等的層面上教學相長。
(作者單位:江蘇蘇州星海實驗中學)
責任編輯 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