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一扇門關上的時候,上帝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門是常設,窗要常開。門和窗的作用不同。門供人行走,從門進,是正道;窗主要供人觀望,從窗看,是欣賞,是享受。錢鐘書的《窗》里說,門是造了讓人出進的;但是,窗子有時也可作為進出口用,譬如小說里私約的情人就喜歡爬窗子。幽默的語言,道出了門和窗給人不同的感受。當文言文傳統教學法——串講法發展遇到瓶頸的時候,容理誠老師為我們打開了一扇窗,讓我們看到了文言文教學的一片新天地。
文言文的傳統教學法是串講法,即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容老師三十多年執教文言文,根據“已知論”的教育理念,創造了文言文教學的一種新的方法——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
這兩者是“文白對譯法”的雙向展示。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由“古”及“今”,是常見的翻譯現象;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由“今”推“古”,是近幾年容老師大力推行的教學法。為述說方便,前者暫且簡稱為“順譯法”,后者暫且簡稱為“逆譯法”。 “順譯法”的實施需要執教者有深厚的文言文的字、詞、句甚至篇的知識基礎。“逆譯法”的實施除需要執教者有深厚的文言文知識基礎外,還需要執教者加上另一番創造性的勞動,即創設一個與文言文語境相似的新的語境,然后用白話文把這個新語境表述出來,最后新舊語境相對接,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這種文言文教學新法須付出更艱辛的勞動。
采用“逆譯法”教學,不僅促進學生實現由課內向課外知識、能力的遷移,還能夠通過創設新語境拉近文言與生活的距離,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學文言,增加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更可進一步學會錘煉語言,為今后的公文語體寫作打下基礎。這是新課程下“大語文觀”在文言文教學中的體現。
需要指出的是,“順譯法” 和“逆譯法”各具特色,各具優勢。打個比方,“順譯法”(串講法)是大眾菜、傳統菜;“逆譯法”是特色菜、新式菜。傳統與創新相輔相成,可并存,可交叉使用,不可偏廢。
今年6月在澳門舉行的“第四屆中學語文兩岸四地資深教師課堂”活動中,“把白話文翻譯為文言文──我教《兩小兒辯日》”一課,再次展示了執教者把白話文翻譯成文言文的新教法,引起了與會者的巨大反響。有教師評價這種獨特教法時說:“容老師巧用逆向思維,打開了一扇窗,使我們發現了新天地——原來文言文也可以這樣教。
(作者單位:廣東珠海市紅旗中學)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