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次拜讀了李希貴先生的《36天,我的美國教育之旅》一書,文中一個個經典的案例使人有茅塞頓開之感,不禁感概于中美教育觀念與制度差距之大。掩卷深思,我們能從中借鑒到什么呢?
記得書中有這樣一個小學生數學課堂的案例:中國小學生學習簡單的數學加法時,老師會在黑板上列出諸如“3+22+?10+15=?20+5=?……”的算式,學生經過一番快捷的運算得到正確答案“25”,老師會面帶微笑稱贊說“小朋友表現真棒!”而美國教師給出的題目則更簡單,“請同學們列出盡可能多的和為25的算式”,一言既出,孩子們立馬行動起來。“1+24=25”、“1+1+23=25”、“5+5+5+5+5=25”……于是差異便顯而易見了,我們的教學總是習慣性地先制定個框框,孩子們的思維難免會受了束縛。美式的教育則更主張彰顯孩子們的個性,盡可能地給學生提供大的自由發揮與創造空間。久而久之,兩國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造精神便拉開了差距。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藝術體操決賽上,當時正值巔峰的中國藝術體操隊以微弱劣勢輸給俄羅斯屈居亞軍,東道主觀眾直呼不解——“為什么跳得最整齊的中國隊不是冠軍?”接受記者采訪的裁判笑著解釋說:“我們知道中國是體操強國,但是請大家注意一點,我們這是藝術體操比賽而不是體操比賽。”
兩則故事給我帶來了深深的思考,難道我們一直所推崇的“整齊劃一”的傳統教育錯了嗎?這些年我們對學生的教育不正是格外強調“服從整體、步調一致”嗎?記得教育者常說的一句話就是“用德、智、體全面發展的目標塑造社會主義接班人”,什么叫做“塑造”呢?我查了下《辭海》,其中解釋道“在統一的模具里進行鍛壓鑄造成型”,嗚呼!既然連“模具”都是統一的,也就難怪我們的孩子“千人一面、表情凝固”了!如此看來,果然是我們的教育體制出了些問題。
忽然想到了著名的“錢學森之問”:“為什么現在我們的學校總是培養不出杰出人才?”曾經有網民這樣回答“錢學森之問”:“中國的教育把有問題的學生都教得沒有問題,所以諾貝爾獎離我們越來越遠。而西方的教育則將沒有問題的學生教得問題越來越多,結果諾貝爾獎離人家越來越近了。”2009年9月4日,溫家寶總理在北京35中召開教師代表座談會時再次談到“錢學森之問”并強調說:“應該清醒地看到,我們的教育還不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不適應國家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必須樹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敢于沖破傳統觀念的束縛,在辦學體制、教學內容、教育方法、評價方式等方面進行大膽地探索和改革。”
事實上,我們也注意到越來越多的教育者對學生的自主創新意識有了更大的包容,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則中學生運動會的開幕式表演令我震驚,其中一個班級以“植物大戰僵尸”為主題的隊列表演雷倒了全場觀眾,當孩子們模仿“僵尸”的動作在老師面前“跳”過的時候,我分明地感到了這具“僵尸”的“可愛”——我們的孩子終于像個孩子了!其實學生本身都是活力十足、個性張揚的,但是我們某些“僵尸”般機械的教育曾經一度使孩子失去了本應有的天真和快樂。
解放學生,我們不妨從走進開放的課堂開始。
(作者單位:山東平陰縣職教中心 )
責任編輯 蕭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