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檔案:
基本恐懼:不被愛,不被需要。
基本欲望:感受愛的存在。
基本困思:我若不幫助人,就沒人會愛我。
主要特征:渴望愛或良好關系,十分熱心,很在意別人的感情和需要,別人覺得需要自己才有價值,常忽略自己。溫和友善,絕不直接表達需要,慷慨大方。
生活風格:逃避被幫助,忙于助人,否認問題存在。部分人會體現一定的占有欲,因為對別人“投資”越多,希望得到回報更多,要求別人事事對他說,跟他分享。
人格故事:
唐綿綿走進我的視線,不是作為一名心理求詢者。她居住的社區有一女士離婚,情緒低落,唐綿綿覺得她需要心理支助,就帶她來了我這里。
我驚訝的是,唐綿綿并非社區工作人員,她與那位女士也不太相熟。我對樂于助人的唐綿綿發生了興趣。
據求詢的女士介紹,社區里流傳著這么一句話:有困難,找綿綿。她都成“千手觀音”了,向四面八方伸出援手,也不曉得累。在女士的介紹中,唐綿綿始終微笑著,有幾分羞澀,也有幾分得意。她說:“我就是操心勞力的命。勞了神,費了力,也不見得落個好兒。”說到這,一絲不易覺察的憂傷悄然掠過。
這以后,唐綿綿又來過好幾次。有時幫朋友咨詢婚姻問題,有時帶著個小學生,說是兒子同班的,行為出現問題,需要矯正。還有一次,她沒帶人來,卻拎了個大包,興致很高地說:看這里沙發靠墊有些舊,特意去買了宜家的靠墊,要換上。我說不用客氣,那些還是好的呢。她停下動作,眼里又掠過那一絲憂傷,還包含著哀求和倔強。
我只好接受了她的盛情,請她坐下聊聊。她笑著回避了,說還要去幫一位老太太找按摩師,沒時間。慌慌張張的背影,好像想躲開什么。
之后,好久沒有見到她的身影。直到她的先生前來,證實了我的猜測———她異乎尋常的助人舉動后面,隱藏著嚴重的心理問題。
她先生很激動,語無倫次地訴說著最近的大麻煩:唐綿綿熱心為一對夫妻解決婚姻沖突,不知費了多少心血。昨天,那女的卻打到家里來,大罵唐綿綿是狐貍精,說她借機接近自己老公,玩曖昧。唐綿綿當場氣得傻掉,可意外的是,今天,她又忙顛顛跑出去,幫一戶人家解決衛生間滲漏的問題。她先生覺得她助人有癮,指著腦袋問我:“她是不是這里有病?”
平靜之后,他給我講述了唐綿綿的故事。
唐綿綿,38歲,民營小醫院辦公室主任。這家醫院,權柄牢牢掌在院長手中,那些技術骨干也有一部分話語權。唐綿綿這種沒技術職稱的純行政人員,在醫院非舉足輕重,工作也不會忙到哪去。
可她的先生打從認識她,就沒見她閑過。她所有的業余時間,都在無休止地幫助他人。就是在她生孩子、躺在產床上疼得哇哇叫喚時,也不忘拿過手機,氣喘吁吁跟一個姐們的老公打電話,提醒他記住他老婆明天過生日,而那正是吵架后修好的最佳時機。孩子沒滿月,她就從小衣服里挑出幾套最好的,頂風冒雪送到福利院,回到家,自己的孩子餓得哭啞了聲。
她是大家庭的超級服務生、朋友圈里的“全管部長”、同事中的“知心姐姐”、社區里不掛職的居委會主任。先生問她,攬這么多瑣碎的事,不累啊,不煩啊。她說,累死煩死也得兜啊,甚至有一種滿足感和愉悅感。
她的先生卻煩了。唐綿綿毫無節制的助人行為,嚴重影響了生活質量。她幾乎沒時間陪老公說話,性生活更是缺乏。至于把要用的東西拿去送人、抱病替別人值夜班,更是經常發生。好脾氣的先生忍無可忍,多次與她爭吵。
直到有一次,先生吼叫時,唐綿綿雙淚長流,哽咽著吐露了心聲。
唐綿綿姐弟三人,她是老二。姐姐漂亮體弱,成績優秀,從小得到父母很多的憐愛。弟弟是老幺又是獨子,也是父母的重點寵愛對象。而她,家里家外都被忽略。但干活少不了她,很小,她就擔起了照顧久病的奶奶、協助父母管理姐弟生活的重任。父母的意思是:姐姐體弱,弟弟年幼,她反正不會讀書,不如就干這些吧。
她羨慕姐姐弟弟,羨慕得心里發疼。就常壓抑著自己的需要,去滿足姐姐弟弟,只求得到父母的贊許。
大專畢業后,她進醫院做了一名護工。她習慣性地去努力照顧別人,馬上得到了別人的感謝。她有一種顫栗的快感。為了更多地享受這種滿足,她開始了不間斷的助人行動。
先生疼惜她,從此不再干涉她的行為。但他發現,她幫助的人越來越多,她身邊親近的人卻越來越少。并且,有些人開始躲避幫助。比如一個開餐館的小老鄉,她總是跑去幫忙,介紹人去吃飯,還把先生八成新的衣服送給他穿。漸漸的,小老鄉態度就透著疏遠,好像心里忐忑,鬧不明白這個女人憑什么這樣幫他。
沒等我約見唐綿綿,她主動上門了:“我老公來過吧?他都說了些什么?”神情明顯緊張。我笑了笑:“你怕他說什么?”“難道愛幫助人也是毛病?”我有意忽略她的恐慌,平靜地說:“我相信你從中享受到了一定的快樂,同時,我也理解你的無助和憂傷。”
唐綿綿沉默了。少頃,眼淚大滴大滴滾落下來,鼻翼開始翕動。“千手觀音”終于卸下了鎧甲,袒露出內心的掙扎。我很欣慰,這將是一個美好的開始。
人格評析:
唐綿綿樂于助人,不知停歇,看起來品德高尚大公無私,實際上是一種不正常的心理狀態,稱之為“彌賽亞陷阱”。墜入此陷阱的人,往往對助人癡迷成癮,不顧及自身利益,進入一種強迫狀態,難以自制自拔。
按九型人格理論,唐綿綿當屬分類中的第二類:全愛型、助人型。從別人接受幫助的滿足中,感受到愛的存在、價值的存在。
唐綿綿的此種心癮源于自卑。自卑導致自我價值觀出了偏差,心理上過于注重、依賴他人的肯定,缺乏自信和獨立性。
因為其貌不揚和排行的關系,從小被父母忽略,渴望得到關愛、肯定,便犧牲自己的需要去滿足他人。這種方式經不斷重復,逐漸成為行為定式。而工作中得到的感謝,進一步強化了這種行為。這種補償給她的安慰和鼓勵是巨大的,使其愈來愈無法抗拒助人的內在動力。于是,她又順理成章地把助人舉動延伸到親戚圈、朋友圈、同事圈,甚至拓展到半熟人和陌生人中。
這樣看似美好,然而新的問題又來了。一方面,對他人,她的心理卷入程度過高。這就使得別人不舒服,心生忐忑,與之疏離。操心勞力還討不到好,甚至遭到誤解,使自己感到孤獨、困惑和無助。另一方面,隨著強加給自己的責任越來越大,心理負擔也越來越重,感受到的快樂越來越短暫,更多的卻是無力感、愁苦感,甚至覺得自己非常渺小、可憐。
為了消除這些不好的感覺,她又進一步加大助人的力度、頻度,試圖求得心理平衡,結果卻是更加迷茫。
需要做的,首先是要讓唐綿綿明白自己目前的狀態,是非正常的心理。然后,要妥善處理其童年遺留問題。缺乏父母高度關切、細密的愛,自我價值基礎往往不夠穩固———這是唐綿綿的不幸。我們沒辦法改變過去,卻可以重新認識過去,正確地構建未來。
重點是校正迷思,改變不合理認知:我若不幫助人,就沒有人會愛我;我若要有價值,就需拼命幫助他人。要使之認識到:生活的支撐點,不能放在外界環境的平臺上;同樣,自信心,也不能靠在別人的評價上滋長。
相反,你對你自己的喜歡、滿意程度,卻往往影響、甚至決定別人對你的態度。一個自信獨立的人,一個擁有自我價值觀的人,他與環境信息的關聯度不會很高。外界的評價反映,也就很難使他情緒波動;他也不會對他人的關注過于在乎,甚至患得患失。
此外,還需鼓勵她試著學會接受別人的幫助,滿足自己的需要,給自己以熱情關懷。
(編輯趙瑩zhaoyingno.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