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改提出了要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因此,頻頻出現諸如“讓我們探究一下吧”“請大家合作完成”“請大家一起學一學”之類的話語,而對學生具體的探究、合作、獨立學習的過程卻未重視,從而大大影響這些學習方式的運用效果,也消解了學生運用這些新型學習方式的熱情和信心。教師如何指導學生運用新型的學習方式進行學習?
一 探究不能僅僅是口號
(一)探索前,給學生提供一個“綱”,為學生的探究“導航”
探究之前,教學活動的目的要明確清晰,要讓學生明白:我們要做什么,我們要怎樣做。教師要為學生的探究指引方向,可以提出活動的探索建議或學習目標,從而推進學生的思考,使探索層層深入,提高學生思考的能力,感受數學思想方法。
以教學成正比例的量為例。
1.教師出示例1(一輛汽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表)、例2(一種圓珠筆的數量和總價情況)和嘗試練習(補充表格)三則材料。
■
提出探究建議:
(1)每組選擇喜歡的一則材料作為本組的研究對象。
(2)每人圍繞選定材料的上的三個問題獨立思考。
(3)四人在小組內輪流完整地回答三個問題,相互評價。
(4)選好一個同學作為本組所選材料的發言人。
2.學生在小組里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各小組匯報,相機請選擇同一材料的小組進行補充發言。
4.討論:這三組材料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教師給學生搭建了一個“臺”,學生用自選材料、自主探究、合作共享的學習方式自主學習。由于學習材料是自己選擇的,學習過程就更多地體現自覺、自主、自我的主體意味。在與同伴交流時,學生在表達中鞏固了自己的探究成果,同時又在傾聽中分享了別人的學習收獲、體會,有利于促進學生的深度感悟。雖然每個學生只重點研究了一則材料蘊涵的規律,但卻全面收獲了三則材料所彰顯的數學事實,這正是數學交流的魅力所在。在此基礎上,借助教師恰當及時的教學點撥,自然實現了“數學事實”向“數學概念”的提升。
(二)探究時,教師的引導就是學生思維的“方向標”
進行探究時,教師的引導和調控可對生成學生思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的有效引導可以調控教學過程,讓學生迸發創新火花,形成系統的知識網絡。
以一位教師在教學“年、月、日”一課為例。當學生說到一年有平年、閏年之分時,教師引導:“2月有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2月有29天的是閏年。那1997年是平年還是閏年?你是怎么知道的?”教師及時地把學生的視點轉向判斷平年、閏年上來。然后教師更是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我們只要把公歷年份除以4,沒有余數的是閏年,有余數的是平年。你們同意嗎?公歷年份是整百的必須是400的倍數才是閏年。你能舉個例子嗎?”這樣的引導與點撥有助于將個人的認識上升為集體的認識。
二 合作不能僅僅是形式
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是相輔相成、辨證統一的。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有價值的問題引導,指引學生科學思考、大膽猜測,在猜測中發現,在比較中鑒別,讓動手操作、合作交流走向深入。
案例:(圓的周長與直徑的關系)
師:請同學們拿出準備好的圓片,想辦法測量出它的周長和直徑,計算出周長除以直徑的商,比較大小不同的圓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小組匯報時出現誤差)
師:為什么各組的結果會有誤差呢?是不是不同的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不一樣呢?圓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到底在怎樣的范圍呢?下面兩幅圖會對同學們的思考有所啟發和幫助。
■
思考:
1.哪一條線段既與圓有關又與正方形有關?正方形周長與直徑有什么關系?
2.猜一猜,圓的周長會是直徑的4倍嗎?是4倍多一些還是少一些?
3.正六邊形的周長是半徑的幾倍?是直徑的幾倍?請你猜一猜,圓的周長會是直徑的多一些還是少一些?
教學中,教師并不急于告訴正確的答案,而讓學生思考:為什么各組的結果會有誤差呢?是不是不同的圓的周長與直徑之間的關系不一樣呢?然后教師做“引路人”給學生提供兩幅圖這一思考的“路徑”。學生在“路徑”有效的引領下有所啟發:發現了“圓的周長應該是同圓直徑的3倍多一些、4倍少一些”這一有價值的結論。通過思考質疑,使學生真正經歷知識形成過程。對比教師直接告訴結果與學生自己思考得出的結果,心里感受明顯不同,前者感受平平,后者興致勃勃。
總之,要想使教師的引導有效催生學生思維,教師就要不斷豐富自己的知識。只有有著較高的專業水平的教師,才能應對隨著時代變化而不斷變化、更新中的孩子們。
(作者單位:江蘇省贛榆縣城頭中心小學)
責任編輯:余 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