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說,不花一分錢、不上培訓班、不用刻意安排時間就可以學到你想學的技能,你相信嗎?最初,我也不信,世間怎會有這樣的好事?經過親身體驗才知道,原來免費學東西真的可行。
大學畢業后,我就職于一家外貿公司。坐辦公室時間久了,漸漸小腹凸出腰部變粗,生生長出幾條“游泳圈”。而且,因為經常不運動,我感覺身體也沒有在學校時健康了。于是,我萌生了練習瑜伽瘦身的念頭。
然而,到健身房咨詢后發現于我有幾個難處:瑜伽課程價格不菲;每天定時上課。我的工作時間極不穩定,沒準哪天又遇上臨時加班。所以,定時上課成了我學瑜伽的一大障礙。如果交了錢不去上課,總有點浪費。
同事趙姐建議我跟瑜伽教練商量一下,看能否自由安排時間。可惜,那家健身房的蘇老師,即將和男友步入婚姻,她每日授課后就要去學烹飪,時間很緊幾乎沒有閑暇。
聽她提起烹飪我突然想到,我的廚藝不錯呀,要是能和她交換互學該多好。我們都可以不收學費,時間上也能自由安排。蘇老師欣然接受了我的提議。接下來,每到周末我們都會到對方家里上課,不但滿足了彼此的需要,還多了一個同城的小姐妹。
蘇老師的響應,讓我冒出一個更大膽的念頭,本城臥虎藏龍的人才應該很多,何不組成一個技能互換群,你幫我,我幫你,大家一起探索自己未知的領域呢。
心動不如行動,我花了一個下午在豆瓣倒騰出一個組,接著開始招兵買馬。第一個吃螃蟹的是網友“粉色雛菊”與“夜山歌”,她倆一個是手工達人,一個是英語高手,一拍即合,立馬開始互通有無。之后加入的網友如雨后春筍,動畫、寫作、架子鼓、編程等……隱于市的各路英雄紛紛露頭。有些互換怪到令人瞠目結舌:會蕩秋千的阿花成功找到會日語的胡笛,對方教她用日語寫出一首情詩;會針灸的Jon則如愿換到了踢踏舞;會徒手劈磚的楠哥亦迅速尋覓到了吉他老師。
組員們都覺得技術互換很棒,能感受到別樣的人生。連我自己也沾光研習了多門新技術:前所未試過的編曲,是用曾經學過的速記術“勾搭”上一位編曲家,在他的電子錄音棚廝混了數月,耳濡目染之下我竟能譜得一手好曲,后來提起這事,我便洋洋自得:誰說四兩不能撥千斤,我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我以前一直很好奇作曲家的生活是什么樣子,所以我請他帶我進入他的朋友圈。這樣的感覺很奇妙,它讓我覺得完全融入了另一個人的生活,體驗到另一種人生,而我的生活也不再是一條亙古不變的直線,而是幻化為一個圈,和周圍有很多交集。
當然,交換技能是一方面,很多人并不很明確想交換什么,更想通過這種形式交朋友。我稱之為“圈內的渾水摸魚者”,偶爾他們會以某技能換與女網友在海邊共同散步兩小時,顯然醉翁之意不在酒。
為避免意外,我會發出提醒:“技能換客”們一定要事先核實對方身份,第一次見面應該選在人多的公共場所,避免家中授課。同時,雙方最好出示身份、學歷及能力的相關證件,在見面前最好告知自己的朋友、家人,女孩子盡量不要單獨行動。
畢竟網絡平臺也會有誤差。有一次,我們群組里的網友七月,和一名換友見面就發生了不快。平時在網絡交談時,七月覺得對方溫文爾雅,但看到真人被嚇了一跳,對方行為舉止實在粗魯。換友們吸取教訓,發帖認友時格外謹慎,防止被動機不良的人利用。和他們一樣,我也比較偏向找同性交換技能,通常只在公共場所進行學習,這樣相對安全。
不過,也有人提出,交換技能并不容易。有時,她急需學習某個技能,卻找不到人換;有時找到了換客,卻發現兩人身處異地往來不便,或者雙方提供的技能不能達成供求上的互補。我認為,大家不是天才,哪能什么都會呢,所以才需要相互學習。對于缺憾,我只能想方設法地彌補。
定期在我的交換圈里進行主題式學習型聚會,每周會在QQ群里設一個主題,比如本周的主題就是“商務妝容技巧”,應征者至少二十名。那么,換友們轉薦介紹,以至于加入進來的人越來越多,不乏來自各個行業的精英白領,在學習和交換的過程中,朋友圈子也越變越大,人才越攬越多。
不少參與者都是高校學生,他們閑暇時間較多,但沒有足夠的錢去上培訓班,因此特別熱衷技能交換。此外,城市白領們由于受到工作時間的限制,也更愿意選擇時間彈性較大的技能互換方式。
在港資醫藥公司工作的部門經理俞小明,就一直很想讓自己的英語口語更上一層樓,可在咨詢了多家商務英語培訓機構后發現,一年近萬元的培訓費用,加上因為工作關系學習時間難以保證,讓他有些退卻。巧的是,我們群組的一名美國外商,很希望能找位老師學習中文,兩人一拍即合,還專門購買了相關學習書籍,決定開展這種緊密的互助式學習。
這樣的活動真是有意義,自己可以交到朋友,學到技能還省了培訓費,簡直一舉多得。為了讓群組互換變得更好玩,我決定下一步聯絡網友進行“2∶1”的交換,三人一組分享技藝。對此建議,換員們表現踴躍,有的人還感嘆“跟對組織好辦事”,沒錯,我這個換主功不可沒。
(編輯李婉莉njl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