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一年清明時,對母親的思念就像春天的小草,蓬蓬勃勃地長滿了我的心田。
母親是普通的家庭婦女,作為家中長女,她聰慧、勤勞、堅強而獨立。嫁給父親后,他們在南通的如東岔河鎮安了家。
母親永遠在忙碌,每天,天沒亮就起床,生火、買菜、燒飯、洗衣……直至深夜。常常是我們一覺醒來,母親還在干活。她那煤油燈下放大了的身影是我童年百看不厭的“動畫片”。
為了貼補家用,母親業余時間縫制蚊帳,做嬰兒穿的虎頭鞋。夏天做這些手工時,為了防止蚊蟲叮咬,她用厚厚的布將腿腳嚴嚴實實地包起來,然后將下半身藏在木桶里,就這樣,一邊揮汗如雨,一邊辛苦勞作。
在我年幼的記憶中,她幾乎從不生病。印象中只有一次,她從菜市場回來的路上,不知什么原因虛脫得暈倒在路邊。長大才知道,母親并不是身體硬朗,而是艱難困苦的生活逼得她不得不如此拼命。“為妻則弱,為母則強”。母親像一棵大樹,為我們擋雨、遮陽。
母親“護犢”在小鎮是出了名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母親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換糧食,保證我們六個孩子的溫飽,而她和父親由于營養不良,雙雙患上浮腫病。
日子如此艱難,鎮上一戶人家看三姐長得漂亮可愛,就想抱回去作養女,幾次請人登門,母親執意不肯。再苦再難,母親也要親手把我們撫養成人。
在漫長的歲月里,母親對子女的付出就像一條河,涓涓流淌著對我們綿遠深沉的愛。從小到大,我們很少聽到責備。在她眼里,我們都是最優秀的。記得我剛到入學年齡,母親帶著我面試。老師拿出一盒粉筆頭,問我有多少支。我數完告訴老師,“一共25雙!”老師問:“25雙是多少?”“就是50個唄。”回家的路上,我有些忐忑:“學校會不會錄取我?”母親信心滿滿,“不取別人也會取你的。”這句話,激勵了我一生。
父母十分看重我們在學校取得的成績。我們得的每一張獎狀,他們都貼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前幾年,老家拆遷。我從“榮譽墻”上啟下我從小學到大學的所有獎狀,裝好帶走。這些是父母最看重的也是我最珍貴的財富。
母親沒有念過書,但她知道讀書的重要,矢志培養我們成才。為了掙學費,每到寒暑假,母親就帶著我們勤工儉學。到醬菜廠切蘿卜,為軋花廠縫棉花包……艱難困苦,玉汝于成。生活的艱難錘煉了我們的意志。
1964年,二姐考上了南京醫學院。為了籌措學費,一向驕傲的母親放下自尊,到處借錢。我曾看過母親的賬本,上面記滿了來往賬目。母親就這樣借借還還,供我們讀書。大哥、大姐、二姐先后參加工作,母親的臉上終于有了舒心的笑容,她常常念叨,“我家的日子就要好過了,我已經聽到幸福的腳步了。”在那個年代,我們兄妹六人,兩個念完大學,一個考上中專,這在我們小鎮并不多見。
母親不僅給了我們血肉之軀,把我們撫養長大,還教會我們怎樣做人。母親是家里的主心骨,大事小情都敢于擔當。在我的心目中,只要母親在,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母親誠實守信,說到就一定要做到。母親樂善好施,富有同情心,雖然家境不寬裕,但總是力所能及地接濟別人。她上了年歲后,更是經常把兒女給她養老錢送給有需要的人。她始終認為,“錢是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她并不富有,但所給予的精神財富卻讓我們一生享用不盡。
2007年3月13日,母親因心臟衰竭,離開了我們,享年94歲。我們兄妹在父母合葬的墓碑上,刻下“思念”兩個大字。因為沒有更好的語言,能表達我們對母親深深的眷念。
四年來,我對母親的思念一刻也沒有停止,幾回夢里相見,她的目光還是那樣的慈愛而堅定,給我以贊許,給我以激勵,引領著我在人生路上不畏艱險,跋涉遠行!
(編輯李婉莉njlwl@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