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節決定成敗》這本書不是我平時閱讀的教育教學理論書籍,但我細讀了兩遍。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每當第一遍讀一本好書的時候,我仿佛覺得找到了一個朋友。當我再一次讀這本書的時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二次閱讀真的就像和老朋友重逢一樣,我讀得很仔細,關注了作者觀點的細節,關注了案例的細節,也關注了作者論述方法的細節。作者汪中求以大量案例論述了“細節”在管理中的重要性,提示企業界乃至社會各界:精細化管理時代已經到來,成大業若烹小鮮,做大事必重細節。這不僅對企業界,對我們教育工作者來說,也是有很好的導向作用。
讀書如“庖丁解牛”,先說說作者整本書的結構與論述方法給我的啟示:全書分為7個部分,第一、二、三部分引導人們關注細節,從正反兩個方面闡述為什么要關注細節;第四部分“細節的實質”告訴人們到底什么是細節;第五部分“從小事做起”引導人們如何積累細節;第六、七部分針對企業與公共管理的不同人群,闡述如何做好精細化管理。從這樣的結構我看到了論述問題的三個“W”和一個“H”:即Why為什么?What是什么?Who關于誰?How to do怎么做。我們闡述一個問題如果能夠把三個“W”和一個“H”表述清楚,論述就比較充分了。
作者論述的方法主要是擺事實,講故事,娓娓道來,引人入勝。因為“事實勝于雄辯”。作為教研員,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推進課程改革時,如果我們能像汪中求這樣理念清新、思路清晰、論述清楚,無疑會有助于提高我們工作的效率;如果我們組織培訓活動時的培訓方式注重以事實悟道理,以課例促培訓,關注教學實際,矯正教學細節,那么教師就不會認為新課程理念高深難懂,空洞無用,就能促進教師把課程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找尋到恰當的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從書的內容來看,關于“細節”,其實不是一個新話題,我國古人就有過論述。老子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老子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業,必須從簡單的事情做起,從細微之處入手。然而作者把細節上升到“決定成敗”的高度,那么細節的魅力到底在哪里呢?一心向往偉大,追求偉大,偉大卻了無蹤影;甘于平淡,認真做好每個細節,偉大卻不期而至。一個人的價值不是以數量而是以他的深度來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夠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細節。這就是細節的魅力,這是水到渠成后的驚喜。
近年來,我們教育界提出“精致化管理”的理念,這與本書的觀點不謀而合。讀完這本書,我們對“精細化管理”的理念有了更真切的認同感。在中國,想做大事的人很多,愿意把小事做細的人很少;我們絕不缺少各類管理規章制度,缺少的是對規章條款不折不扣的執行。在社會風氣普遍浮躁的今天,我們教育工作者應當以什么樣的態度來應對我們日復一日的工作,把一個個看似簡單、細碎的工作做到位呢?這就要求我們必須改變心浮氣躁、淺嘗輒止的毛病,注重細節,把小事做細。
在教育常規管理上,貴在常抓不懈。學校無小事,事事皆育人。從教師辦公室制度到師生自行車擺放,宿舍、食堂的管理等等,有的教師認為太瑣碎,不屑一顧。需知“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望漫天霞霓,俯蒼茫人寰,蕓蕓眾生能做大事的實在太少,多數人的多數情況總還只能做一些具體的事、瑣碎的事、單調的事,也許過于平淡,也許雞毛蒜皮,但這就是工作,就是生活,是成就大事不可缺少的基礎。有人對常規管理熟視無睹,認為是老生常談。規章制度都在墻上掛著,但不能是僅僅掛在墻上,說在嘴上,重要的是不折不扣地執行啊!
學高者為師,身正者為范。基礎教育階段是學生習慣養成的關鍵時期,教師一方面自身要注意細節,注重自身修養;另一方面要將注重細節的理念傳達給學生,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作者在第四部分第二節中談到“注意細節其實是一種功夫,這種功夫是靠日積月累培養出來的。談到日積月累,就不能不涉及到習慣,因為人的行為的95%都是受習慣影響的。”我們要引導教師從日常學習生活中的細節抓起,嚴格要求學生養成注意細節、一絲不茍的好習慣。良好的習慣一旦形成,將會成為一生受用的寶貴財富,因為習慣決定行為,行為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在教學常規管理上,貴在抓實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教育是農業,不是工業,教學質量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要從教學的每個流程上下功夫。從備課來說,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了解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態,了解學生學習的最近發展區,確立教學重難點,教學才會有的放矢,40分鐘的效益才會提高。上課時既要關注預設,更要發現生成,捕捉動態生成的信息,適時調整自己的教學預案。作業批改,更是發現學生學習偏差的環節,要細致批閱,適時面批,針對共性與個性的問題及時反饋。
在教學研究上,我們要學習“麥當勞的智慧”,注重調查研究。麥當勞在中國開到哪里火到哪里,令中國餐飲界人士又是羨慕又是嫉妒。有誰知道,麥當勞進軍中國前經過了5年的跟蹤調查,提前四年在中國東北和北京市郊試種馬鈴薯,根據中國人的身高體型確定了最佳柜臺、桌椅尺寸,還從香港麥當勞空運成品到北京進行口味試驗和分析。開首家分店時,在北京就選了5個地方反復論證、比較,最后,一炮打響。教育教學研究,不能貪大求洋,不可貪多務得,問題即課題,教學即研究。我們不可妄自尊大,理論研究我們是做不過高等院校的教師;但我們也不必妄自菲薄,再好的理念總要通過教師,經由一節節課去實施,去實現。基層學校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改進教學策略,提高教學效率,提升教學質態。研究的方式主要采用行動研究法,把自己作為研究對象,把學生作為研究對象,把自己日常的教學細節作為研究對象,從教學的每一個細節入手,在理論指導下積極實踐,在實踐的基礎上認真反思,勇于將成熟的經驗提升為具有普適意義的理論。
不過,作者提出的“團隊就是整體的格式化”的觀點我不敢茍同。一張磁盤“格式化”可以刪掉里面的所有數據,再打上格子,按部就班地寫上新的數據。在企業界,他們生產的產品是標準件,所以他們需要的是類似機器一樣的分毫不差的操作技術,團隊需要的是工具性特強的人員。而我們教育工作的對象是活生生的人,培養目標是全面發展的有個性的人,我們的“細節”不同于標準件流水線的操作技術。我們認同汪中求關注細節的理念,但我們要鼓勵教師的創造力,喚醒學生的創造意識,而不是扼殺。
我推薦的10本書:
1.《民主主義與教育》,[美]約翰·杜威著,王承緒譯,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育哲學通論》,黃濟,山西教育出版社
3.《發展心理學》,林崇德主編,人民教育出版社
4.《陶行知全集》第12卷,四川教育出版社
5.《生活與教育——回歸生活世界的基礎教育論綱》,郭元祥,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
6.《情感德育論》,朱小蔓,人民教育出版社
7.《教育的理想與信念》,肖川,岳麓書社
8.《新課程學習方式》,吳永軍,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9.《細節決定成敗》,汪中求,新華出版社
10.《包容的智慧》,星云大師,湖北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