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一書是由美國學者、教師心靈導師帕克·帕爾默所著,作者從教學要從心靈出發,分析了教學的困惑是我們對教學技術的過分重視,忽視了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是我們對客觀知識的過分迷戀,忽視了主觀的契合;是我們對智力的過分關注,忽視了情感對于禁錮或解放思想的重要性。總之,我們太多地關注了教與學的客觀、外在因素而忽視了主觀、內在心靈的力量。對此,作者進行了溯源性的解剖,并提出了解決這些問題的一系列對策,以應對教與學的復雜性。初步的閱讀,使我對教學的復雜性有了新的認識,使我對應對教學的復雜性充滿了新的希望,那就是只要我們在教學過程中真正源于心靈。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經常會有這樣兩種截然不同的體驗:有時候,當我們發現可探索的未知領域,當我們面前展現曲徑通幽、柳暗花明的一幕,當我們的體驗被源自心靈的生命啟迪所照亮,那時,教學真是我所知的天底下最美好的工作。而另外一些時候,教室里卻如此毫無生機、充滿痛苦和混亂——那些格格不入的學生,那些自以為熟知的學科,還有那些以此謀生的個人苦衷,都與我作對了。
針對這些現象,如果止步于這樣的感性認識,而不進行更深入的理性分析,我們就不可能應對教學的這種復雜現象。對此,作者對教學困境背后的復雜性進行了解剖。作者認為,教學的復雜性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我們教授的學科像生命一樣廣泛和復雜,因此,我們有關學科的知識總是殘缺不全的,無論我們如何致力于閱讀和研究,教學對控制內容的要求總使我們難以把握。二是我們的學生遠比生命廣泛、復雜。要清晰、完整地認識他們,對他們快速做出明智的反應,需要融入鮮有人所能及的弗洛伊德和所羅門式的智慧。以上兩個是我們熟知的教學復雜性的原因,但如果學科和學生可以解釋所有教學的復雜性,那么我們復制世界的標準方式可能就有了——盡可能與我們的專業領域保持聯系,學習足夠的技術,使得我們自己處于引領學生精神的地位。但作者認為解釋教學復雜性還有一個最根本的原因,那就是“我們要教導自己認識自我”,這一點卻鮮為人所重視。
由此,作者對應對和解決教學復雜性的觀點逐步提出,當與學生面對面交流時,唯一能供我立即利用的資源是:我的自身認同,我的自我的個性,還有身為人師的“我”的意識——如果我沒有這種意識,我就意識不到學習者“你”的地位。總之,作者認為“真正好的教學不能降低到技術層面,真正好的教學來自于教師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這里的自身認同和自身完整是指對自我生命的反省,這就是“教學的勇氣”。
我推薦的10本書:
1.《第56號教室的奇跡》,雷夫·艾斯奎斯著 卞娜娜譯,中國城市出版社
2.《傅雷家書》,傅敏編,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3.《怎樣解題——數學思維的新方法》,G·波利亞著,涂泓、馮承天譯,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4.《中小學生數學能力心理學》,克魯捷茨基著,上海教育出版社
5.《芬蘭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陳之華,中國青年出版社
6.《數學思維教育論》,郭思樂、喻緯,上海教育出版社
7.《楊振寧傳》,徐勝藍、孟東明,復旦大學出版社
8.《青浦實驗啟示錄》,顧泠沅、鄭潤洲、李秀玲,上海教育出版社
9.《教育走向生本》,郭思樂,人民教育出版社
10.《給教師的建議》,蘇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譯,教育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