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一定是“言語生成教學”?
進入新課程后,“生成”迅即成為熱詞。學生獨特的體會,新奇的想象,離奇的見解,諸多“無法預約的精彩”,在課堂紛紛生成出來了。同時,“泛語文”、“非語文”也出現了!
語文課特有的生成應是什么?
早在2004年,我在無錫碩放實驗小學上《清平樂·村居》,課后的評課環節,主持人隨機采訪了一個學生。這個學生叫吳琰晨,她的一席話讓我心動不已:“我感覺到這節課的時間非常短,不知不覺地就過去了,魏老師的課,識字有意思,讀書有意思,平常不說話的同學,一下子也變得會說了。課文表現出來的美特別讓人心醉,我們讀著、說著,就好像和作者一起享受那個美好的世外桃源!”——把“美”誦讀出來,讓“美”可以言說,這正是我要的生成啊!
學生親近語言,涵詠一字一詞的生命,就在語言中和通過語言,他們在傾聽、在吐露、在表現,自我意識、存在價值得到展露、得到生長,還有什么比這更激動人心呢?言語的生成就像“道”的繁衍一樣,衍生、再生、化生、生長……它是有機的,不停息地確認生命的存在。
為言語的生成而教!我的腦海里跳出這樣的念頭。我將2003年以來的“教海探航”征文連綴在一起,看到了“言語生成教學”的成長史:
2003年“非典”期間完成的《讓教學向不確定性開放》,提出從“固化設計”走向“生本設計”,應和新課程倡導的“生成”;2004年起開始轉向語文本體的探索,受李維鼎先生《言意教學論》的啟發,提出《以“語文的方式”創造出“語文味兒”》,從言意關系視角建構“語文課特有的生成是什么,方式是什么”;2005年完成《語文教育的“原點”探尋》,重點解決“給學生一個怎樣的言語生成環境”;2006年讀到潘新和先生的《語文:表現與存在》,先生認為言語表現是語文第一位的問題,這堅定了我的想法,促使我進一步思考“語言對人意味著什么,語言學習是怎樣發生的”,完成了《讓語文“敞亮”起來》;2007年起轉入教學方法論的探索,提出以“矛盾生成教學法”《突破課堂的“惰性平衡”》。
后來我讀了百年母語教育文獻,在回看傳統中,認識到把語文分解成語言要素的教學是走不通的,而一味強調“人文”懸空語言素養的教學也是走不通的。語言的本質在于應用。從語言的功能出發,為言語的生成、理解而教,這是語文教學的當然之責,也是必然之道。
就這樣,“言語生成教學”逐漸清晰起來了!轉型中的語文教學,“變化中的不變”就是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理解是內部言語的生成,運用是外部言語的生成。言語生成教學是探究言語生成的過程和規律的教學。“言語生成”既指向結果,同時指向過程,它與“實踐”、“活動”、“建構”等聯系在一起。
一、言語生成教學強調“為言語的生成而教”,體現言意共生、個體內生、活動創生、有無相生、生生不息等內
涵。
“言意共生”體現語文觀。言、意關系,是語文最根本的構成。閱讀教學是一個言→意→言的多次循環生成過
程。作文教學是一個意→言→意的多次循環生成過程。言語生成性教學的關鍵,是找到言意共生的“交切點”,而且是最具匠心的那個“點”,展開言語活動的過程。
“個體內生”體現人本觀。言語活動的主體是“人”。人的生命機體存在一個“母模板”,語言發展的模板,有人叫它“言語圖式”,有人叫它“語言習得裝置”,有人叫它“深層結構”,有人叫它“信息組塊”。言語的發生,語言學家稱之為“言語主體與言語對象之間的信息轉換”,心理學家稱之為“同化”或“順化”,哲學家稱之為“對話”。有效的語文教學以人的生命活動為基點,激活、深化、豐富個體生命的“母板”,讓它具有繁衍生成的能力。
“活動創生”體現實踐觀。言語生成教學指向“言語主體”“語境”“言語活動”“生活世界”。如,讓學生直接復述《牛郎織女》,教學了無生趣。但如果創造情境:“假設時間是在農歷七月七日,你正在仰望天上的銀河,請你講講牛郎織女的故事,要從‘鵲橋相會’講起”,或者設計成:“把這個故事改寫成一個電視劇本,看看需要多少個鏡頭?”精彩的言語也就創生了!
“有無相生”體現哲學觀。無,表現為學習方式的自然、自主、自覺、自由。自然環境下的語文學習,主要依靠語感的功能,即“一聽就清、一說就順、一看就懂、一寫就通”。“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即強調從語言現象中總結出規律,找到最重要的那個“一”。
“生生不息”體現生命觀。人是一種文化的存在。人的生命有一種不斷趨優的傾向。為了生命樣態優化而創新,這是人的文化屬性的本質。人的表面印象是怎樣生成的?精神氣質是怎樣生成的?這都與言語有關。言語的生成即是“道”的生成。言語理解和生成、生長的過程,在敞開對象的同時,也使人自身逐漸地去蔽,并不斷地獲得生命的敞亮。
言語生成教學從“語言即人、即存在”出發,把兒童自身的內在言語熱情引導出來,把語文學習內在的規律揭示出來,把學生內在的生命、美好的情思發掘出來,從而給學生帶來意味深遠的快樂和幸福的生活方式。
二、言語生成教學強調“按照言語生成的規律來教”,遵循適應律、選擇律、得體律、修飾律、組織律等要略。
“適應律”即適應語境的規律。說話或寫文章都是在一定語境中發生的,“每個詞在新的語境中都是一個新詞”。任何一次語文學習都不應是孤立的存在,都應根植于漢語的語境、人類的文化語境、當代人的現實生活語境之中——這些都是語文的根基和原點,都是語文賴以存在的活命之“水”。因此,閱讀教學如何還原語境、作文教學如何創造語境,這就成了設計語文活動的重要策略。
“選擇律”即選擇語料的規律。首先強調“積累”意識,熱化字詞教學,因為建構豐厚的語言積累,言語的溪水才會汩汩湯湯。其次強調“選擇”意識,閱讀或表達中揣摩為什么這樣說、而不那樣說,懂得在什么場合、什么情景,在什么人物身上,表達什么意思時,需要用什么樣的詞,什么樣的句式,什么樣的句調、語氣。如在教學故事性文章時,我總喜歡這樣設計:“我們在講這個故事時,你覺得哪些詞語特別重要,是不能丟掉的?”學生是在理解語言,同時又是在選擇、運用語言。
“得體律”就是切合語體的規律。說話講究語體,寫文章講究文體。我們強調從言語的特點出發,強化語體、文體意識,建構豐富的“言語圖式”。言語的類型大體可以分為兩類,日常語言、科學語言的傳達型和文學語言的表現型。兩類言語生成的特性不一樣,教學活動的取向也不一樣。文學性言語的教學指向審美,閱讀方法主要是欣賞和解讀;非文學言語更趨向于理趣、智趣、諧趣,教學指向本原的語感和語用。
“修飾律”就是語言創新的規律。語文,是由靈性的語言發生的。如,作家追求某種特定的表達效果,常常利用“省略”、“隱蔽”、“陌生化”、“隱喻化”等創新的表達方式。教學時,我們要凸現“這一個”文本的價值,把重點放在最具個性的言語表達上。作文教學強調評改,鼓勵個性化的表達。教學中有意運用“修飾律”,學生就會有一種語言趨優的意識,言語的美就會生長起來。
“組織律”就是組織話語的規律。說話或寫文章,都要考慮到句子的邏輯順序、句子之間的銜接手段、語段的組織形式、文章的表層結構與深層思路等。作者寫作的思路是怎樣生成的,如何生成學生的寫作思路,這是設計語文活動時的難點。我們在教學中開發了“畫思維導圖”等策略,促進言語結構的生成能力。
三、言語生成教學強調“順應漢語言生成的特點來教”,采用感悟式、體驗式、還原與比較式等方法。
漢語的存在方式決定著語文的實現方式。我們強調從母語的特點出發,順應漢語生成的規律教學。如根據“漢語的詞根很少,衍生能力卻很強”的特點,加強了字詞教學,還專門開設了“詞語課程”,積淀詞句生成經驗;再如根據“漢語生成的方式主要靠‘意合’,而不單靠句法邏輯”的特點,強調了“精神本體”的重要,把言語動力的生成作為“核心機樞”,建構了“感悟式”、“體驗式”等具體的教學方法;再如針對漢語言文學“意象思維”的生成特征,采用關鍵詞分析、意象還原等方法解讀思維教學,并開設以各種文學意象為主題建構的“讀書會”活動。
由上可以看出,言語生成教學既指向語感,同時又指向“語理”,重視從語言現象中總結言語的內生規律;它既指向“言”,同時又指向“意”,最終達到“言意共生”。根據這樣的理解,語文課程的“特點”是“生成性”;“規律”是“言→意→言→……”的互轉;“目的”是培養學生以語言運用能力為主的綜合素養;方法主要是體驗、運用。沿著這樣的方向探索下去,語文教學必然發生結構性的變化。
言語生成教學還存在著很多盲點。通向“敞亮”的教學境界,我們還有很遠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