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自己看過的書已記不清有多少本了。從小學到初中,看書以娛樂為主,從古典名著到武俠小說,但凡好玩,便是我的閱讀大餐。讀師范時,迎來了首個閱讀高峰。這期間的閱讀涉獵廣泛,全憑興趣,在同學中也算是才子了。不僅了解了諸多不同學科領域的知識,更讓我愛上了閱讀時帶給我的一種思想自由的感覺。閱讀構建了一個無限廣闊的思維空間,思想可以在其中自由地馳騁,全無拘束;閱讀也可以幫助心靈空間趨于寧靜,可以更清醒地去認識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工作的前十年,所看的專業書籍主要是各類教輔材料和小學數學競賽書籍。而對于教育理論書籍,也買過幾本,不過實在是看不下去,感覺就是套話、空話,所以很多次參加培訓時,心里總是對臺上的專家嗤之以鼻,“講那些理論有什么用,有本事來教個畢業班,看誰的班級均分高”就是當時的心理寫照。
2001年,我參加了省級骨干教師培訓班,學友夏青峰問我:“什么是數學?”初聽這個問題,覺得這根本就不是問題,但越想下去越覺得這是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后來又聽鄭毓信教授的講座,鄭教授開門見山地提出三個問題:“什么是數學?教怎樣的數學?怎樣教數學?”老先生還很幽默地說:“我是搞哲學的,就是要將你們認為清楚的搞成你們不清楚的,這樣我的目的就達到了。”怎樣清楚地認識這些問題,從而使自己的數學教學走在正確的軌道上?我把精力投入到了對數學教育理論的學習中。真正精讀的第一本教育理論書籍就是鄭毓信教授的《數學教育哲學》,看完這本書花了近一年的時間。后來又陸續讀了十多本教育教學理論書籍,在讀書的過程中,我才真正體會到“時間是擠出來的”。不過,對我的教育教學思想的形成,影響最大的非《數學教育哲學》莫屬。
學習教育理論需要毅力,《數學教育哲學》中所研究的問題都是國際數學教育界最為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事實上,書中研究的內容目前仍然是熱點問題。但是對于教育理論嚴重匱乏的我來說,開始的閱讀往往會因為不熟悉某些術語而導致閱讀困難,像心理學中關于“凝聚”的解釋,我看了5遍后才了解。所以我通常將這些專業術語先跳過去,先看相應的例子,等過兩天再回頭看;或者嘗試將書中的觀點與自己的教學實踐聯系起來,以自己的教學案例來對書中的觀點做出解釋。付出總是有回報的,首先是彌補了教育理論的基礎知識,能夠讓自己從更高的視角去認識數學教學。原來只認為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考出好成績”,從未想過數學教學的目的,更談不上從認識論的角度去認識數學學習和教學活動。其次,書中所列舉的諸多教學實例都是自己所熟悉的,但是又總能另辟蹊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引發我們對其展開思考,用辯證的視角去分析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從“是什么”、“為什么”的角度啟發讀者進行思辨,不再拘泥于表面的形式,更加深入地思考原本的面貌。而這正是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從不告訴我應該怎樣做,而是啟發我思考“可以怎樣做”。更進一步地,這本書又在不斷地讓我形成一種思考習慣:“為什么這樣做”、“做的效果怎樣”、“你如何進行調整”。
我喜歡《數學教育哲學》,并不在于書中的內容讓我了解教育熱點,而是因為喚醒了“數學教育的自我”。
我推薦的10本書:
1.《數學教育哲學》,鄭毓信,四川教育出版社
2.《培根隨筆選》,培根,上海人民出版社
3.《道德經》,老子,金盾出版社
4.《論語》,孔子,萬卷出版公司
5.《教學的藝術》,蓋伊·萊弗朗索瓦茲,華夏出版社
6.《數學教學理論選講》,唐瑞芬,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7.《論家政》,詹姆斯·多伯森,譯林出版社
8.《窗邊的小豆豆》,黑柳徹子,南海出版社
9.《學習理論:教育的視角》,戴爾·H·申克,江蘇教育出版社
10.《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數學教育——數學家談數學教育》,嚴士健,江蘇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