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設計】
當我接到要為“全國小學德育優秀成果評選總結頒獎會”上一節示范課的邀請時,經反復斟酌,我確定了課題《有多少人為了我》。
我設計了問卷調查表,了解當地的學生參與勞動的狀況,了解他們對勞動、對勞動者的態度,了解他們參與調查活動的情況、參與合作的習慣及對待學習的態度。我帶著一部分調查表自己到揚州的學校去上課、調研,了解三年級學生的基本狀況,找到對話的感覺。
為了拓展兒童的生活經驗,激活教材圖片,幾個通宵,我和朋友扛著攝像機來到牛奶場,來到蔬菜批發市場,來到小區,我看到了許許多多我從未看到的情景!無需預約,巨型冷藏車、公安巡邏車、三輪車自然出現;無需導演,送奶工、環衛工悄然而至;無需設計,運菜的、送煤氣的、做早點的有序忙碌……接連幾天的通宵拍攝,盡管剛進入秋季,盡管我穿上了厚厚的棉衣,仍然病倒了。我想:我在夜間偶爾拍攝到的人們可是一年四季、不管嚴寒酷暑、不論刮風下雨都這樣默默無聞、辛勤勞作呀!我不由地吟誦起《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人》中的片段:“我知道我就生活在他們日復一日的操勞和奔波之間,生活在他們千絲萬縷的悲傷和歡顏之間,生活在他們青石一樣的足跡和海浪一樣的呼吸之間。”躺在床上的我,耳朵里敏感地聽著窗外的各種聲音,原來我們小區有位沖煤氣的老爺子,叫賣的聲音特別沙啞刺耳,保安曾試圖把他趕出小區,我也對他的聲音一直很反感。這時,我卻惦記他怎么還沒叫賣,是不是又病倒了,還是跟下崗的兒子鬧別扭了?我不由感慨:“他們常常讓我感覺到這個平凡的世界其實是那么可愛,這個散淡的世界其實是那么默契!而看起來如草芥一樣的生命種子,其實是那么堅韌和美麗?!?/p>
身體剛好一點,我又拿著小攝像機在小區選素材。清晨5點多鐘,一對送煤的夫婦拉著堆得比人還高的一車蜂窩煤闖進鏡頭,妻子停下來幫著丈夫捶背,相濡以沫的情景讓我一陣感動,我追過去想問問他們的生活情況,赫然看到他們兩三歲的孩子流著鼻涕坐在三輪車車座上,黑乎乎的小手拿著一塊餅干!妻子嘆著氣說:這一車煤1000多斤,只能賺20多塊錢。丈夫說:現在燒煤的人少了,以后不知怎么辦……這些勞動者也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獨立人格尊嚴的人哪!這些勞動者的生活狀況已經這么差,如果再得不到人們的尊重,他們的生活真是太……淚水立即充滿了我的眼眶!我的手顫抖了,不忍心拍下這一家三口……
我痛并感動著,累并感悟著。生活是本最好的教材,生活教育了我,生活感動了我,我的內心涌起強烈的使命感:一定要把這個話題表達好!
【設計過程及反思】
教學目標:觀察、訪問身邊的勞動者,感受他們的勞動給自己的生活帶來的方便,懂得我們的生活離不開各行各業的勞動者,我們要尊重他們的人格,感謝他們,珍惜他們的勞動成果。
課前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邀請學校工作人員到課堂
教學設計:



下課鈴響了,主持會議的全國小學德育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教科院王玲老師快步走上講臺,動情地說:“陳老師給我們上了一節感人至深的品德課,‘有多少人為了我’,讓我們以此為主題,來思考我們中國的品德教育吧!”一些聽課的老師沖到臺前,圍著我說:“陳老師,真是太感人了!”“陳老師,您看到了嗎,我們都感動得哭了!”《現代教育報》刊登浙江李文祥校長的評課:“堂堂七尺男兒,聽陳老師的課竟然感動落淚,心靈受到洗滌……”
其實我只是親身感受、深切認同“回歸生活”的新理念,并實踐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品德課教學。學生是自己生活的主體,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品德課程要回歸生活,就是要回到兒童的生活中去。教材呈現的一個個課題就是一個個生活話題,是關于兒童過去生活中已經遭遇、今天生活正在經歷或者明天可能會邂逅的一個個話題?!皟r值”是無法灌輸的,只能由個體在自我發展、自我建構的過程中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是自我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