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新生代蘇派名師的教學主張“放在”我的隨身提包里,已經好幾天了。在這幾天里,雖然沒有動筆寫下自己的感受,但卻一直在揣摩他們說出的道理,一直試圖還原式地想象他們與孩子們度過的分分秒秒。沈峰和陳萍老師我比較熟悉,有幸聽過她們的課,記得她們關于教學的自由談論,和施延霞、黃美華、曾寶俊三位老師還沒有充分交流的機會,理解他們,就更加需要揣摩和想象了。五位老師分別執教英語、品德、音樂和科學四個不同的學科,從教學新手到成為新生代名師的成長時間也各不相同。但是,在有主張地行動這一點上,他們又是共同的。
有主張并不困難,有行動也不困難,但是,有主張地行動卻是一件十分困難的事情。我們這個時代的教育,已經被擠壓到了極端功利化的境地。什么是功利化?功利化就是精神與物質的分離,就是信仰與生活的分離,就是說一套做一套。有一個大家已經爛熟的說法,“素質教育轟轟烈烈,應試教育扎扎實實”,就是對這種普遍狀況的真實描述。在極端功利化的時代,個性和風格呈扁平狀態,難以舒展,無法張揚。因此,如果有那么一部分優秀的分子,能夠把自己的言行統一起來,堅持有主張地行動,往往會產生令人感動的力量。
名師之“名”,不在于他們的主張有多么的特別。沈峰老師主張教學要自然、自在地進行,并達到自如的程度;施延霞老師主張英語教學要優化環境、促進學生的多元發展;黃美華老師主張要把音樂教學變成一個文化育人的過程;陳萍老師主張教學就是促進主體性發展;曾寶俊老師主張科學課程的教學要關注學生的經歷、體驗和對于科學的理解。這些主張并不特別炫人眼目,與我們常常聽到的一些豪言壯語相比,甚至可以說十分平實,十分普通。但是,主張不是口號,它能產生力量,是因為它代表個人的信仰。有主張地行動,就是有信仰地教學。
主張從哪里來?有一種很通常的誤解,認為要形成“先進”的教學主張或者教學思想,就要學會最流行的說法;要掌握“先進”的教學方式,就要學會最流行的做法。在這種誤解之下,個人所失去的,正是自己的本心。失去本心的老師,只有“學生”的概念而看不到“人”,只有“教師”的概念而看不到“我”。看不到活生生的他人,看不到獨特的自我,“教學”當然也就只能是一種無心的“操作”,一種機械的“模仿”。我想請大家特別關注一下沈峰老師的迷惑和發問:“在不少公開課上,我看到老師們夸張的表情,聽到他們充滿舞臺腔的說辭,再看學生坐得筆直的身軀,高高舉起的小手,不假思索的應答,那一切,都讓我迷惑:這是老師教書的自然狀態嗎?這是學生學習的自然狀態嗎?”我不知道最終成為名師有多難,但是我知道成為名師的起點一定是發乎本心。發乎本心,然后踐行。
一旦我們開始按自己的主張行動,馬上就會產生兩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能不能堅持行動,能不能比別人付出更多的勞作。有人認為,名師之所以成了名師,是因為他們得到了更多的機會,占有了更多的社會資源。這樣理解名師的成長過程,實際上就是把他們的起點和他們達到的高度直接聯系起來,而忽略了太多的中間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沈峰老師舍棄了語文而選擇了英語,施延霞老師讓自己“像一名戰士”,黃美華老師對課堂內外、音樂內外進行了全面的設計,身處小學科的陳萍老師必須“大聲疾呼”,而曾寶俊老師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多地經歷和體驗,也必須更多地與學生共同地去“做”。機會只有在過程當中才能看到,如果不打算上路,我們的眼前就永遠不會有風景。
第二個問題是能不能保證行動與主張的一致性。教學主張與教學行動之間的一致性越強,教學的風格也就越鮮明,個性的輪廓也就越銳化。“主張”是上位的,“行動”是下位的。就是說,基于一種主張,我們可以采取多種不同的行動路徑。盡管如此,主張與行動的關系也不是任意的。如果你所宣稱的東西對于具體的行動缺乏必要的約束,就會導致教學的放任。主張與行動的一致性來自于個人反思。反思成果的表征是系統的話語——口頭交流的與文字交流的話語。系統的話語表述是五位新生代名師(當然也是所有名師)帶給我們的另外一種深刻印象。所以,成為名師,無非就是要“想明白”、“說清楚”、“做出來”。
(作者單位: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