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探究,讓孩子擁有看世界的“第三只”眼睛!
●追求“活”的課堂,力圖讓學生體驗到動手的快樂。
●靜思默想之后才能領悟科學本質的真味。
●帶著“困惑”走出課堂的孩子,才有挑戰權威和摧毀科學經典的勇氣。
素描
曾寶俊,這個名字本來沒什么特別,可偏偏他的主人是個有意思的人。
2010年,在無錫市精品課題推進會現場,聽曾老師發言:“我以為精品課題具有三個基本特征:真,課題必須能研究真問題;寶,課題應當能提出自己的研究主張和核心策略;俊,課題成果要漂亮。”拿自己的姓名作為話頭,舉座一片笑聲和掌聲。位坐其間,對曾老師這樣的現場智慧,我不禁莞爾——同事幾載,在我們眼里,他的不同尋常才是常態。
他的有意思,是會讓人想到他就泛起微笑的。很喜歡聽他說話,廣征博引,似乎天生就是個話匣子。說話行文,先說一層,聽著很有道理,你正想點頭稱是,他卻兀自轉了個身,朝著另一個方向說去;好吧,既然另藏玄機,且跟隨著聽吧;可看好了,他的否定中的否定又會給你一個新的語境,答案原來躲在第三重。聽的人恍然大悟,但講的人,笑意漸深。他成為人群的中心,就是這樣的自然而然。
他的有意思,是會讓人咀嚼再三,心靈隨之震動的。評上特級教師,大家看他在高峰,他卻把自己放入谷底,“學術的道路上,我一直在潛心求滿。然而,我必須有所缺才能回歸我的真實。”他時常保持著與自己的生命對話。求內心坐看云起的寧靜,求人生“慢慢走,欣賞啊”的從容,讓他從偶拾的缺角圓片中,也能領悟出盈與虧的玄機。智慧在最接近生活的低處泛著哲思的光澤,充滿靈性。
寫曾老師其實很難,因為他的豐富,更因為他自己的文字就從來都真誠而不做作。旁人即便是多稱贊兩句,也成了多余。我雖不能與曾老師常謀面,但他的文字表情生動、性情自由,亦能如見其面。
(江蘇省江陰市教科室 張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