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設計及反思】
挑8個學生的名字,聽寫,互批,請三五學生說默錯了什么,怎么錯的。學生作文。
1.淡化“作前指導”。一是時間上“淡化”,作前的默寫、批改,不過7、8分鐘;二是“指導”上“淡化”,不進行所謂的技能的輔導,不進行所謂的內涵的點撥,讓學生寫出屬于自己的、原汁原味的作文。2.強化“作后講評”。一是時間上“強化”,用整整一節課,講評學生的作文;二是速度上“強化”,盡快研讀學生作文,發現學生個體的優點、亮點,以及作文的共性問題,及時講評;三是行動上“強化”。講評后,學生改自己的作文,有大問題的,則要“二次作文”。
【教學過程及意圖】
環節一:
欣賞:讓作文快樂起來
摘錄一:默寫前的內心
★“下面進行聽寫……”什么什么?不會吧,就用這一張紙?平常不是都用練功本的嗎?難道這次例外?還是管老師忘帶練功本了?不至于吧,管老師還沒那么健忘。況且,管老師也不是那么隨便的人,怎么會讓我們用這么張零零落落的紙呢?平時,《每日簡評》寫完了,貼一張紙上去,都要不大不小,正正好好,現在,怎么會?
——俞希平
★“下面,聽寫。”原來要聽寫啊。聽寫什么,第七單元?第七單元早默過了,難道默寫一到七單元?這樣的話,這張紙未免也太小了點,估計兩個單元都默不過來。排除一切可能后,沒可能了,到底默什么?
——王元正
★“拿好紙,聽寫。”什么?聽寫,真是的,不通知一聲啊,毫無準備,默得一塌糊涂怎么辦啊。管大,你是世界上最壞的人,快奔四了,還喜歡整人。快,快說是騙我們的。不然,嘿嘿……我,我就求求您老人家了,我給你一元越南幣好不好?
——陸梓晗
點評:1.老師在課上說的話,有的寫“下面進行聽寫……”,有的寫“下面,聽寫”,有的寫“拿好紙,聽寫”,都不一樣。這是對的。人不是錄音機,寫作文,寫的只是你的印象。要善于寫自己腦子的印象。2.老師在課上說的話,大家的表達不一樣,意思卻一樣。不一樣的,是聽到這話后的反應。俞希平、王元正、陸梓晗的反應很不一樣,這個“不一樣”,才是作文中最寶貴的。
摘錄二:關于“陸梓晗”
★“陸梓晗。”啊,怎么還沒讓我抱怨完,就默寫了。告訴你,將來我出了名,這些抱怨都會變成名言的。“陸梓晗”,這有什么難的,只要記住每個字的意思就好了:“陸”就是一個人在揪著別人的耳朵,在不停地敲擊;“梓”就是一個工人在大樹底下辛苦地工作;“晗”就是傳說中的泰坦獨眼巨人,把太陽含在了他的大嘴巴里。看吧,一點也不難,難的是你有沒有豐富的想象力。
——朱業盛
★“陸梓晗!”咦,管老師叫陸梓晗做神馬?是不是陸梓晗這個“乖乖女”做了什么“乖乖事”,默寫之前要點名表揚一下?還是“乖乖女”不乖了,犯了什么錯,要點名批評一下?吔,不對呀,老師表揚或批評某位同學,一般都會看他(她)一眼,或一直看著他(她),或用手點他(她)一下,或一直點著他(她),管老師怎么一點動靜也沒有,眼睛仍直視著前方?
——凌燁
點評:1.一個人耳朵聽到三個字,筆下是不是只能寫三個字?朱業盛、凌燁告訴我們,不是的,可以寫很多很多的字。你的耳朵只聽到三個字,你的內心的反應可以寫30個字、300個字。人聽到三個字,一剎那涌上心頭的感觸,有很多很多,就看你能捕捉出多少來。這個“捕捉內心”的本領,是作文本領中最重要的一個。2.凌燁的“他(她)”,用得好。這里的某位同學可能是男生,也可能是女生,自然要用“他(她)”。不這樣寫,還有一個辦法,用拼音“tā”。
摘錄三:關于語言的趣味
★“孫小湉——”孫悟空他二叔的女兒的兒子的表叔的姨媽的侄子的女兒啊。管大,孫悟空會被氣死的,你怎么可以直接叫她的“官印”呢?
——趙則敏
★“孫曉湉!”啊,同學都在埋頭苦寫,原來默寫名字啊。管大,竟默這個,我,我早知道就讓老媽取個超級難寫的名字,讓全班同學都默不出來,看某些人還敢不敢笑話我!
——費城
★“陸宸宬。”啊,為什么,為什么?報誰的名字不好,一定要報“陸宸宬”,有誰可以告訴我“宸宬”這兩個字怎么寫?要我是小陸媽媽,一定不會給我女兒取這么一個難寫的名字。
——王紫怡
點評:讀這些話,你會覺得好玩,好笑,有趣。一個會說話的人,不只會把意思說出來,還會說得很有趣、很好玩。人們為什么喜歡看小品、看相聲,就這個理。寫作文也是如此,你不能只把意思說出來,還要像趙則敏、費城、王紫怡那樣,說得風趣、幽默。
[意圖:我以為,表揚是最好的教學手段之一。作文教學尤其需要大面積表揚,大面積的表揚能夠快速地形成好的“學習場”。受表揚的伙伴的語言,也為學生的語言呈現了可以觸摸、更可以追趕的例子。伙伴語言是“無障礙”語言,習得的速度最快。也因此,老師對學生作文的語言,應該有一種天然的“兒童”的敏感。]
環節二:
挑刺:讓表達精準起來
病例一:“自相矛盾”病
1.欣賞。
★“陶嘉美……”呵,我妹妹的名字,我怎么可能忘記?她可是我的“表親”啊。等一下,她的“jiā”到底是哪個“jiā”?嗯,對了,是“嘉年華”的“嘉”。嘉年華,哦,不對不對,寫錯了,是“陶嘉美”,不是“嘉年華”。
——徐若杰
點評:1.最欣賞“jiā”。不知道是哪個字,用拼音來代替,多么貼切的表達。2.還有一個地方,也要用“jiā”,開頭的“陶嘉美”的“嘉”,也要用拼音,你不是不知道哪個“嘉”嘛!
2.病例。
●“陶嘉美——”蒼天啊,大地啊,我一世英名,就敗在了這個“嘉”字上,有那么樣的嗎?太沒天理了吧?想當年,本公主還是傳說中的“認字大王”呢。
點評:既然說“敗在了這個‘嘉’字上”,說明自己不會寫“嘉”,前面怎么就會寫了呢?——那是默寫后,看了正確的字,才知道的,要搞清楚前后。
●“陶嘉美。”糟了,這下真的完蛋了,怎么辦?怎么辦?她名字里的“嘉”我不會寫,看來只能隨便寫一個應付了。說不定還可以蒙對。等一下,靠蒙對,那就沒有意義了。還是讓我再想一想。哈哈,我真是太聰明了,這個字肯定是“佳”。
點評:說自己不會寫,前面卻寫“嘉”,后面寫“佳”。這句子,初看沒問題,細讀讓人搞不明白。
3.修正。
方式:只要將老師喊的“嘉”,以及弄明白前的地方的“嘉”,都用“jiā”代替。類推,凡是默寫錯的名字,說明當時不知道怎么寫的,老師報名字,以及弄明白前的地方,都要用拼音代替,不然,會前后矛盾。
4.再練。
●“陸宸宬……”這個還好,我不認為“陸宸宬”這個名字難寫,而是怕把“宸宬”寫反,名字本來不難。管大你也這樣認為,對吧?可惜,到最后,我把“宸宬”寫成了“宬宸”,太討厭了。
點評:“宸”和“宬”,不知道哪個在前,哪個在后,能不能拼音代替?——不能,“宸”是前鼻音“chén”,“宬”是后鼻音“chéng”。怎么辦?可以學習凌燁的做法,改為:“陸宸宬(宬宸?)”,表示你不知道兩個字的順序。
病例二:“囫圇吞棗”病
1.病例。這次共默寫了8個人的名字。有的同學,把8個人名都寫了進去,每個人名下面,都來一段內心表白。
2.講解。出示圖片“一匹布”“一件衣服”,“布”做成“衣服”,要裁剪。裁剪下來的多余的布,要扔掉,總不能把多出來的“布”,這里掛一塊,那里掛一條。將“一件事”寫成“一篇作文”,也要裁剪,總有多出來的“情節”,要扔掉。
3.選擇。默寫8個人名,寫,只要3到4個。“3、4”,是一個要注意的數字,對寫作文而言。8個名字,選3個或4個,隨意選?不是的。(1)第一個默寫的名字,一般要寫。(2)最后一個,一般也要寫。(3)默錯的那個,一般要寫。(4)默寫中,思考最激烈的那個,要寫。(5)要是你的名字是8個中的一個,要寫。
點評:從“事情”到“作文”,不是囫圇吞棗,全部寫下來,要學會選擇,要學會剪裁。裁縫剪裁的藝術,也是我們寫作文的藝術。
[意圖:一味表揚,表揚就廉價了。挑的刺,要小,要一學即會,會即能用,回去馬上能用它來改作文。以前的“關聯”病、“我”病、“我想”病是,這次的“自相矛盾”病、“囫圇吞棗”病,也是。講評課的“挑刺”,要小,還要少。一堂課,一兩根小刺,夠了。小步走,不停走。每周都挑出一根語言的刺,一年,兩年,那就不得了。]
環節三:
指導:讓思維發展起來
1.欣賞。
★我也真是的,都一起上學一年多了,怎么連他們的名字都不會寫?這也說明我根本就不注意觀察同學們的名字,不注意觀察小事。
——梁亦費
★名字,它等你來尊重/你也得好好尊重它/它也許對你很不起眼/可對它主人來說很重要。
——吳思凡
點評:這次作文“一次特殊的聽寫”,特殊在哪里?僅僅是表面的默寫內容嗎?不是的,你要能思考到事情的背后去。
★這次特殊的聽寫給我敲響了警鐘——我對同學是不是太不了解了?
——王元正
★這確實很特殊,一般的老師都不會想到要叫自己的學生默同學的名字。管大怎么會讓我們默呢?因為我們都不去注意同學的名字怎么寫,寫到別人的名字,就寫錯別字。別人以為你是在貶低他呢。如,“余世辰”寫成“魚是晨”,看了,都很好笑。更可怕的是,有人故意裝作不知道,把“朱業盛”寫成“豬葉勝”。
點評:這樣的“想”,想到事情的背后去了,就把自己想到的“特殊”給講出來了。
2.病例。
●這可真是一次特殊的聽寫啊。
●這真是次特殊的默寫,對嗎?
●這次的聽寫真好玩。
●真是,真是一個別開生面的默寫。
●經過這一次的聽寫,我總算明白了,我們的班有些人的名字真的不太好寫。
點評:最大的問題:事情到哪里,就寫到哪里。默寫結束了,事情結束了,作文也結束了。——不對的。事情可以結束,然而,你對事情的思考不能就此結束。
3.課例。
蘇教版第八冊《蘋果里的五角星》的結尾:
真的,從橫切面看,可以清晰地看出……第一次這樣切蘋果的,也許是出于無意,也許是出于好奇。使我深有感觸的是,這鮮為人知的圖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這個秘密不知從什么地方傳到那男孩的幼兒園,然后又由他傳給我,現在我又傳給你們大家。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創造力,往小處說,就是換一種切蘋果的方法。
點評:(1)切蘋果的故事結束了,然而作者的思考沒有結束,作者思考到了那么多的東西。這些東西,是一般的人想不到的,一定要寫。換句話說,這篇能夠進入教材,正在于作者由這個很多人知道的故事,想到了很多人想不到的東西。(2)“一次特殊的聽寫”,事情來講,全班同學都經歷了,每個人多少都有自己的內心感受,決定你的作文的高度的,是你能否思考出“特殊”背后的自己的東西。
4.思考。
學生思考,交流。教師預設:(1)會寫同學的名字,是尊重同學的表現,是友誼的表現:你愿意和一個連你的名字都會寫錯的人做好朋友嗎?自己的名字,別人老寫錯,心里多少會難受。(2)同學的名字經常出現作業本上,老師、同學乃至自己的嘴里,出現在我們的作文里、周報上,出現在張貼在墻上的值日表上,等等。為什么從沒想到注意一下怎么寫呢?(3)那些一個也沒有默寫錯的,大都是經常幫老師收發本子、作記錄的人,以前覺得他們傻,忙著做事,沒得玩,其實,做什么事,都會有收獲的,只是有的“收獲“,沒有機會表現出來而已。
5.表達。
最討厭的表達“思考”的方式:“通過這次特殊的聽寫,我明白了……”再讀《蘋果里的五角星》的“思考”,從故事到思考,要自然,不露痕跡。
[意圖:學生寫之前,我就料到,最大的問題在于“就事論事”,沒有自己的想法。我沒有在學生作文前指出來:讓學生寫出自己的、哪怕有缺陷的作文,寫后經老師的點撥,印象會更深刻,效果也更持久。教法上,采用了“寫”“讀”結合,注意,是“寫”“讀”結合,從作文的角度去解讀教材,開發教材,利用教材。作文上,老師的“教”只是根“拐杖”,學生看到了“拐杖”,能不能拿起“仗拐”走,什么時候能丟掉“拐杖”,那不是一節課能解決的。真正的作文教學絕對是個大工程,系統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