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字是書籍的核心部分,它承載著傳達信息的功能。文字的發展、完善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時期,因為社會條件的不斷變化,根據需求又發展了很多不同風格的字體。同時,文字的排版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革。正確的處理好文字在書籍版式設計中的運用,才能使讀者更好的吸收書籍所傳達的信息。
關鍵詞:文字 文字版式 書籍設計
文字是書籍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離開了文字的書籍就不能稱之為書籍。無論在哪種視覺媒介中,文字和圖形都是其兩大構成要素。文字的主要功能就是向讀者傳達作者的意圖和各種信息,幫助讀者與作者之間構建信息傳達的橋梁。
一、文字的產生與發展
文字是人們經過長期約定俗成產生共識才具備信息傳達功能的。它的產生是大約公元前14世紀,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當時,只是為了進行簡單的信息交流,所以一般的圖畫就能滿足當時的需求,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人類的思想復雜化,一些簡單的圖形已經不能表達人類的某些抽象思維。到了周朝后期,漢字發展演變為大篆,逐漸離開了圖畫的原形,奠定了方塊字的基礎。對大篆的去繁就簡,并把線條化和規范化達到了完善的程度,稱為小篆,幾乎完全脫離了圖畫文字,改為整齊和諧、十分美觀的基本上是長方形的方塊字體。又經歷了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到了宋代,隨著印刷術的發展,雕版印刷被廣泛使用,產生了一種新型印刷字體——宋體。漢字的演變從象形的圖畫到線條的符號和適應毛筆書寫的筆畫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體,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著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征,為我們進行中文字體設計提供了豐富的靈感。
二、文字排版的發展演變
民國之前的書籍文字排版方式大多都是從右至左、從上到下。因為紙張出現之前,早期書籍比較完整的形態就是以革繩相連成“冊”的竹簡。從生理習慣這個角度來考慮,書寫竹簡時是右手持筆,左手持簡并順勢將其排列。又從中國漢字本身來考慮,中國漢字的筆順是從左到右、從上到下,可橫排亦可豎排,因為草書等書法體運筆方法等原因更適合豎排。紙張出現后,這種習慣一直沿用。
民國時期,受新式書籍的視覺影響,文字的排列方向逐漸由縱向排列變為橫向排列。在1954年國家主管出版工作的部門以法令形式規定了圖書的橫排要求。郭沫若先生就曾在中國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成立會上指出:“就生理現象說,眼睛的視界橫看比豎看要寬得多。根據實驗,眼睛直著向上能看到55度,向下能看到65度,共120度。橫看向外能看到90度,向內能看到60度,兩眼相加就是300度,除去里面有50度重復的外,可以看到250度,橫的視野比直的要寬一倍以上。這樣就可以知道,文字橫排是能減少目力損耗的。” 這就從人的生理結構上道出了文字排版要遵從一定的規律,所以形成了現代最經常用的左起橫式排版。
在左起橫式排版這個大前提之下,通過對版心、字體、字距等等一些的改變,又會產生不同的視覺效果。而不同的視覺效果對于文字傳達信息這一功能的良好發揮會產生不同的效果。
三、文字排版的視覺效應
“以文字特有的形式表達強而有力的視覺秩序、表達思想、傳達信息而又能使讀者處在寬松愉悅的心態中接受這些傳播信息。”文字的排版直接影響讀者的閱讀心情與效率。在書籍中,每個頁面就是一個版面,可以進行多種不同的方式來編排,齊左、齊右、兩端對齊、中間對齊、沿圖照排等等。但不論用哪種形式編排,首先是要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文字與文字之間要協調,文字與版面中的其他元素也要協調,還要緊貼書籍內容,做到內容與形式統一。
在文字部分的排版上,首先要處理好文字級數的關系,這樣能使讀者更容易獲取主體信息,避免在某種程度上產生視覺的混亂。然后為避免大段文字帶給讀者的視覺疲勞,有意識的改變段落距離或者對字體、字距、行距、行寬的改變所產生的留白,這種細微的變化,也是體現設計師對讀者的人性化關懷。各種不同字體的外形特征不同,帶給讀者的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在書籍中,使用比較頻繁的字體有宋體、黑體、楷體。黑體字也稱方頭體,方正、樸素、簡潔、醒目大方,適合大標題;楷體筆畫分明、堅實有力、古樸、流暢自然,適合比較有歷史感的書籍;宋體字的字形方正,筆畫橫平豎直,橫細豎粗,結構嚴謹,閱讀比較省目力,使人在閱讀時有一種舒適醒目的感覺,多用于正文部分。要做好這些就需要很好的掌握各個字體的個性特征和不同字體之間的內在聯系,在保持各個字體獨立品格的同時又能將對比與協調的因素服從于表達主題。
書籍內容編排的三個重要元素——文字、圖形和色彩,三者各自發揮其功能,又相互影響,共同完成對書籍信息的傳達。而在讀圖時代,如何提高文字視覺語言的表現力,幫助讀者增強視線對文字信息的感受力,已是現代平面設計師面臨的新挑戰,我們應該持之以恒地關注文字在書籍版式設計中的運用,提升書籍的設計品位。
注釋:
①余秉南,書籍設計[M].武漢:湖北美術出版社,2001.P23.
②王汀,張力平.圖書版面的文字設計[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4,P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