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那開憲
米大媽患高血壓已20 余年,一直在我門診看病。退休前,她工作較忙碌,很少測量血壓,只有頭暈、頭痛時才服降壓藥物。在米大媽59 歲的一天早上,她突然感到右側肢體行走不便,被送到我院急診科治療。當時測量血壓200/110mmHg,作腦CT 示腦梗死。經過住院治療,她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一個月后出院。米大媽告訴我,這次住院使她認識到了高血壓的危害性和自測血壓的重要性。
正常情況下,血壓的高低不僅與心臟功能、血管阻力和血容量密切相關,而且還受到神經體液等因素的影響。年齡、季節、氣候和職業的不同,血壓值也有所不同。吃飯、情緒變化、大便、性交等均會導致血壓升高。患高血壓情況下,血壓的高低與上述情況更有直接關系。因此,高血壓患者在家中自測血壓,隨時了解自己的血壓水平,評估降壓效應,改善治療依從性,增強治療的主動參與性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此外,高血壓患者在家中自測血壓無白大衣效應,重復性好。
因此,醫生應鼓勵高血壓患者自測血壓,并將測量結果作為醫生評估血壓水平和降壓治療的重要參考手段。醫生應教導患者如何正確測量血壓,并養成記錄的良好習慣。患者在測量血壓前,要避免精神緊張和劇烈運動。在測量血壓前30 分鐘內,不要喝茶或飲咖啡,并排空大小便,測量血壓前至少要休息5分鐘。在高血壓的初始階段,患者應每日測量血壓3 次:上午6 ~9 時測量一次血壓,下午3 ~5 時測量一次血壓,晚上臨睡前測量一次血壓。如血壓得以控制,每周測量兩次血壓即可,也可早晚各測量一次血壓。患者血壓波動時,不要緊張,要尋找原因,千萬不可自行調整降壓藥物。如血壓波動較大,一定要及時看醫生。
目前,患者可使用符合國際標準(BHS和AAMI)的上臂式自動或半自動電子血壓計,自測血壓的正常參考值為135/85mmHg(相當于診所的140/90mmHg)。如自測血壓值大于135/85mmHg,應去醫院作進一步檢查。并非鼓勵所有高血壓患者都自測血壓,對有精神焦慮、抑郁癥者及依血壓值擅自改變治療方案者,應盡可能避免應用。
李大叔今年60 歲,3 個月前他退休體檢時發現血壓高達180/100mmHg,到我門診治療。我給他作多項檢查,均排除繼發性高血壓。李大叔心電圖及超聲心動圖均顯示左心室肥厚,眼底動脈及頸動脈超聲均顯示動脈粥樣硬化。根據李大叔情況,應診斷為原發性高血壓三級,極高危型。我建議他進行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動態血壓監測有助于醫生準確全面評估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水平,血壓晝夜變化規律及血壓變異性有助于醫生預測高血壓患者發生心血管事件。我為李大叔作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顯示非勻型血壓及凌晨高血壓。根據他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結果,我及時調整降壓藥物,患者的血壓很快得以控制。
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是一種可靠的無創性血壓監測手段,所測血壓重復性能好,可排除白大衣血壓,可正確反映24 小時血壓節律性變化及血壓變異性,可正確測定患者血壓是勻型或非勻型血壓,較準確反映降壓藥物的谷峰比值,能客觀、正確評價降壓藥物療效,并指導降壓治療。動態血壓監測比單純診室血壓測定更能發現凌晨血壓波動,從而更好預測心血管疾病的危險性。動態血壓監測有助于對白大衣血壓、隱匿性高血壓、非勺型高血壓、頑固性高血壓的診斷及鑒別。
臨床實踐表明,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在臨床應用中為高血壓“時間治療學”提供可靠的應用工具,也為高血壓“時間治療學”提供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由于24 小時動態血壓監測價高、不方便、耗時,我們常常建議患者從上午6 時開始,每4 小時測量1 次血壓,上午10 時所測量的血壓值為峰值,夜間2 時測量的血壓值為谷值,以6 次所測血壓值來反映高血壓患者的血壓節律性變化,血壓和靶器官的關系,降壓藥物療效等。我們在基層采用此種方法,為防治高血壓提供較為可靠的臨床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