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鋒,趙建武,楊 偉,李文清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高粱研究所,山西晉中030600)
農業科技是農業發展的驅動力,是國家糧食安全的保障力,是農民持續增收的支撐力。國內外農業發展的實踐證明,振興農業、繁榮農村經濟、農民致富都離不開科技[1]。新中國成立60 a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 a來,由于黨和政府對農業政策改革和科技的投入,使我國農業實現了歷史性的跨越,糧食單產成倍增加,農民的勞動強度逐漸降低,農村經濟取得了巨大成就。隨著農村經濟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現代化的發展,農業科技與農村發展還存在著不適應、不協調的矛盾,為此,對農業科技的發展問題進行了思考。
新中國成立以來,山西省的農業科技發展主要經歷了品種和技術2個更新時期。1970年前后,雜交種取代了常規種,使糧食產量成倍增長。隨之,栽培技術的研究應用又使糧食產量不斷提高。進入21世紀以來,山西省的糧食產量已突破100億kg大關。由于山西省農業科技推廣力度的加大,2010年糧食產量達到了113.6億kg,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農業科技發展的結果。但面對實現農業現代化,農業的基礎條件還相當薄弱,制約科技發展的因素還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進城打工是目前農民致富的捷徑。通過外出打工,農民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這對新農村建設和推進確實有巨大的推動作用。但是,在農業生產和科技發展方面,由于不重視農業,重工輕農現象十分嚴重,目前務農勞動力年齡偏大,文化程度低于外出勞動力,不利于農業科技發展。
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這是我國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農業目標。發展機械化是解決目前務農勞動力少的最佳途徑,但是種植規模小,又制約了機械化的發展,致使高科技栽培技術難以推廣。
調查顯示:在山西省忻州、晉中、呂梁、臨汾、運城等地,區域條件較好的地區科技成果應用較高;丘陵山區、貧困鄉村應用率低。在品種方面,兩雜(高粱、玉米)優種應用率90%以上,品種的優勢發揮率70%左右。小雜糧優種應用率占30%左右,自繁自種的占60%以上。丘陵山區的農民不按品種說明和要求種植,造成新成果、新技術的優勢得不到充分發揮的現象較為普遍。務農農民科技意識的高低決定了農村科技發展的速度。
國土部門調查顯示,山西省耕地面積為408.16萬hm2[2],占全省總土地面積的26.05%,占全國總耕地面積的3.3%。人均耕地為0.12 hm2,比全國人均耕地0.094 hm2略高,在全國屬中等偏下水平[3]。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耕地正在被各類建設用地大量占用,如農村建房、修路等永久性占地在增加“,懶漢種田不修地邊、一畝種成九分田”的現象在山西省農村十分普遍,造成耕地不斷減少。此外,耕作層變淺、土壤板結,也使得耕地減少、糧田退化。
調查顯示,以旱地玉米為例,種植1 hm2,產量7 500 kg,產值1.2萬元。肥料開支2 250元,種子開支750元,農藥等開支750元,僅此3項開支為3 750元,投入產出比為1∶3。
調查顯示,在所施肥料中,無機肥施用量占70%以上,有機肥施用量不足30%。具體表現為:大田作物無機肥施用占90%以上,設施農田有機肥施用占50%左右。化肥用量逐年增加,土壤板結、環境污染的程度正在加劇。
農業病蟲害防治離不開農藥,激素的應用可使農作物增產。生產中亂施農藥、激素,造成農產品污染的現象十分嚴重。
耕地保護是我國當前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我國采取國際上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但從全國第二次農村土地調查的初步結果來看,耕地保護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耕地保護形勢嚴峻[4]。《國土資源公報》2007年公布的全國耕地為1.217×108hm2,距2020年耕地紅線方案1.20×108hm2僅有1.735×106hm2的回旋空間[5]。為此,我們必須保護耕地,扭轉目前易農荒田、輕農薄收的現狀,引導農民進行土地流轉,由分戶經營向專業戶、合作社轉移,強化專業戶、農場主經營模式,擴大“一村一品、一縣一業”的經營格局,合理利用土地資源,保證糧田的產出效益。
符合現代農業發展的要求,順應民意,推進土地流轉、專業戶、農場主等經營模式,大力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充分發揮農民的市場主體作用。建立“農業經紀人”的培訓機構和組織,確立農業經紀人的法律責任和義務,使經紀人在農村和城市之間架起流通的橋梁。
準確把握投資方向和力度,選好項目、樹好典型,對促進農業建設的健康發展至關重要。建設現代化農業,科技發展尤為重要,為此,我們必須從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因地制宜,有重點、有計劃、有步驟地規劃和扶持,努力走上一條具有地方特色、區域優勢的發展之路。政府要重點扶持科技含量高的項目,用現代化的科學技術改造農業,用現代化的產業體系提升農業,用多元化的經營形式推動農業,用現代化的發展理念指導農業,培育新型農民,提高其科技意識發展農業[1],把有限的資金用在可持續發展的項目上。
山西省旱地面積占全省耕地面積的70%以上,針對土地瘠薄、抗旱能力差、產量低的狀況,培育抗旱品種,研究旱作栽培技術,大力發展旱作農業,提升旱地的產量和效益,是山西省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農業技術人員是科技成果推廣的主力軍。創新農業科技推廣體系,充分調動農業科技人員的積極性,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建立雙贏的科技推廣長效機制。如農村技術承包、科技下鄉、科技扶貧、建設示范園區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實行首席農業技術推廣員制度,職權到人,競聘組合推廣體系,保證科技成果推廣的質量和效率。
農村信息化建設是加快農村現代化的必然選擇。政府部門和農業科技服務機構,利用一切網、電等手段,及時有效提供可靠的政策、技術、市場等信息,以提高農民對市場的應變能力。科技、信息服務是提高農民致富水平的手段,只有科技意識的增強才是農業發展的根本。為此,抓好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充分利用電話、電視普及率高的優勢,推廣電視、電話、電腦“三電合一”的信息服務模式,讓各地的農業信息向當地的天氣預報節目一樣天天預報,使農民通過信息服務真正得到實惠。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化農業的基礎。農業機械化程度的高低決定了農業現代化的進程。發達國家和地區,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水平都較高。山西省平川地區在農業生產中已顯示出機耕、機播、機脫的優勢,普及率占到全省耕地面積的50%以上。隨著改革開放30 a的進程,農業結構和生產模式有了新的變化,發展機械化是解決農村勞動力不足的唯一選擇。在新形勢下,應推廣和普及先進適用的農業機械化技術和機具,同時加快農業機械化技術創新,滿足農民對先進生產工具的需求;鼓勵科研人員從事農機科研開發,組織力量對急需的經濟作物機械,如飼草生產、馬鈴薯種植和收獲、果蔬產后處理及保鮮機械等進行攻關,重點突破,提升農業機械化技術水平[6]。
近年來,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對食品衛生和自然生態環境越來越關注,要求也愈來愈高。安全農業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然而安全農業并非指特定的生產方式(如有機生產方式)或是特定的農產品檢驗標準(如不含基因改造的有機體),更是一種整體性和整合性的農業經營理念,亦即在安全農業的理念下,農業、食品生產的過程與成果,不僅須具備生產力與效率,更必須能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善盡社會責任,符合食品安全標準,保證產品品質,以提供社會大眾健康的消費環境[7]。鑒于安全農業的理念,生態環境、糧食、食品安全的生產條件勢必在發展中從生產端著手考慮,在使用的生產資料上、技術措施上保證建立無公害的生產環境,才能有安全優質的農產品產出。
[1] 劉春芳,王濟民,申秋紅.新農村建設科技發展問題的戰略思考[J].農業展望,2009(4):35-38.
[2] 山西省土地利用規劃辦公室.山西省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專題研究(2005—2010)[M].太原:山西省土地利用規劃辦公室,2006.
[3] 趙其國,周生路,吳紹華,等.中國耕地資源變化及其可持續利用與保護對策[J].土壤學報,2006(4):662-672.
[4] 殷海善,劉軍芳.優質耕地永久保護研究[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4):42-44,59.
[5] 黃德林,李向陽.基于中國農業CGE模型的耕地政策對糧食安全影響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23):413-419.
[6] 王智才.建設現代農業 加快推進農業機械化[J].農業機械學報,2004,35(3):154-158,163.
[7] 黃敏,朱臻.歐盟低碳農業實踐探討——以良好農業規范(GAP)為例[J].世界農業,2010(4):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