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長江,王映權,李 軍
(四川省瀘縣畜牧局,四川 瀘縣 646100)
四川省瀘縣縣委、縣政府大力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制定勞畜富民”發展戰略,以創建全國生豬養殖標準化示范區為契機,突出生豬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成效顯著。
1.1 標準化規模場建設
1.1.1 建立生豬產業基地帶。根據傳統習慣、水環境容量和耕地消納畜禽糞污的能力,確定畜牧業發展禁(限)養區、適養區,合理規劃布局區域載畜量。實行“大戶引導,大場支撐,龍頭帶動”的發展模式,打造國道321、瀘榮路、萬得路沿線等12個生豬產業基地鎮,形成了龍頭帶動、成片推動”的產業格局。
1.1.2 高要求、高水平建設規模養殖場。當前已經建成年出欄5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6022個,規模養殖出欄量比重已達52.3%。
1.1.3 大力推廣新品種和新技術。一是大力推廣優良品種。二是大力推廣生豬人工授精繁殖技術,加快良種豬繁育體系建設。三是大力引進和推廣先進技術,發展綠色健康養殖。
1.1.4 全力打造出口豬肉質量安全示范區。瀘縣縣政府與瀘州檢驗檢疫局于2009年共同簽署了創建出口豬肉質量安全示范區備忘錄,結合現代畜牧業建設要求,今年順利啟動了“瀘縣出口豬肉質量安全示范區”建設項目,目前各項工作正有序進行。
1.2 標準化小區建設
1.2.1 嚴格執行各項標準和要求。嚴格按照《國家中、小型集約化養豬場建設標準》,《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CB18596-2001),《瀘縣生豬養殖地方標準》的規定,按照“三分離兩配套一結合”的建設要求,根據“人畜分離、沼氣配套、種養結合、集中連片”的規范,本著相對集中的原則,建設生豬標準化養殖小區。
1.2.2 轉變發展方式。小區建設與專業合作社、自繁自養場緊密結合,成片推進養殖小區建設,走“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基地+養殖小區”的產業化經營模式路子。形成了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帶動,農戶參與的“六統一”(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品種、統一飼料、統一防疫和統一操作)發展模式。從而更大地激發和調動了農民群眾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迅速在全縣形成了“一戶上、多戶跟、多戶帶全村”的發展局面。
1.2.3 大力爭取養殖小區建設資金。爭取的財政資金重點用于對小區標準化圈舍改擴建,水、電、路、糞污處理設施和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設施進行建設,全面提高瀘縣生豬養殖標準化程度。
為了提高養殖場(戶)、經營者、消費者的標準化健康養殖意識、畜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觀念,縣鎮兩級畜牧部門精心策劃,認真組織,通過以下幾種形式大力開展宣傳貫徹和推廣工作。一是通過網絡、電視等現代傳媒宣傳和推廣。二是通過報刊、雜志、標語等傳統傳媒宣傳。三是通過培訓、宣傳車、發放資料等多種形式進行深入宣傳和技術推廣。
按照“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瀘縣先后成立了63個畜牧專合組織。專合組織堅持科技領先、質量可靠、信譽第一、服務周到”的宗旨,建立了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作模式。專合組織切實為廣大會員提供產前、產中及產后的全方位服務,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促進了農戶增收致富。
瀘縣一直高度重視品牌建設,早在2002年6月就由瀘縣優質仔豬產業化開發總會(下稱:總會)申請國家商標局核準注冊“蜀龍”商標。八年來,總會實行“公司/協會+基地+農戶”的商品仔豬產業化經營模式,年產蜀龍”仔豬150萬頭以上,實現產值45億元,產品銷售范圍包括四川、云南、貴州、廣西、河南、內蒙古、重慶等18個省、市,及緬甸、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深得養殖農戶一致好評。
一是強力打造生豬養殖創業示范園區。近兩年來,整合項目資金700余萬元,建設生豬養殖創業示范園區,精心打造“農民工返鄉創業工程”,面向全縣有志于生豬產業發展的回鄉之士進行招商。示范園采取“六方合作+保險”的養殖模式,園區管委會和業主委員會(專業合作社)共同參與管理,著力打造生豬產業創業的孵化園、樣板園。二是大力推行生豬“寄養”和“代養”模式。該模式的推廣讓部分農村青壯年“人不離鄉,鄉不離人”,在身邊實現了增收致富,實現了農民的低成本創業和零風險增收。三是全面推進“龍頭企業+專合組織+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戶(小區)”發展模式,發展種養結合的農業循環經濟,重點打造“一園三區”(生豬養殖創業園和福集鎮、得勝鎮、嘉明鎮生豬養殖產業園區)。
6.1 市場價格波動大,養殖效益不穩定 由于生豬價格的波動,飼料價格處在高位運行,產業鏈各環節利潤分配不均衡,生豬生產環節虧損明顯等原因,影響了業主發展生豬養殖的積極性,造成部分養豬場減小規模或有圈無豬,很大程度影響生豬生產發展進度。
6.2 產業化鏈條結合不緊,專合組織市場競爭力低 一是全縣產、加、銷一體化畜牧龍頭企業結合不夠緊密,輻射帶動作用不強。二是專合組織規模較小,農民參與少,經營管理水平低,內部運作機制不健全,發展也不平衡,市場競爭力還較弱。在基地(農戶)-龍頭企業或合作組織之間還沒有真正形成利益共同體。
6.3 養殖業融資難,影響畜牧業的發展 一是銀行、信用社等金融部門對養殖戶的扶持不到位。金融貸款門檻過高、抵押條件過嚴,評定的信用戶小額貸款真正到位的不多。大多數養殖戶苦于無法貸款,缺乏周轉和發展資金,全靠自有資金難以實現規模化、標準化養殖。二是項目資金不足。每年建設項目多,而項目資金少,到位時間滯后,影響了建設進度和畜牧業發展。
7.1 政府應加大政策宏觀調控力度,保持生豬產業穩定健康發展 一是對建設起點高的適度規模養殖戶、養殖小區、大型規模養殖場給予重點扶持。二是要穩定豬價,當豬糧比價跌至6∶1左右,應及時啟動響應機制,實施豬肉增儲計劃。三是大力增強豬肉出口,緩解供過于求的局面。四是減少中間流通環節,保護生產者利益。積極支持大型連鎖超市、農產品流通企業直接與鮮活農產品產地的農民專業合作社對接,建設農產品直接采購基地。
7.2 大力實施品種改良,提高生豬生產能力和養殖效益 一是大力推廣外二雜母豬繁育技術及外三雜商品豬飼養技術,并鼓勵養殖戶將優質外三元商品豬與本地豬進行對比飼喂。二是大力推廣母豬人工授精技術,最大限度地提高種公豬利用率,提高豬種改良效率,使生豬品質明顯提高,提高生豬生產能力和養殖效益。
7.3 加大集約化養殖力度,搞好養殖小區建設 實施規模養殖是提高衛生標準和畜產品質量的重要保障。在積極鼓勵支持規模養殖業的發展基礎上,重點加強養殖小區建設。小區建設必須按照高標準、嚴要求進行,不能一哄而上,不求質量。
7.4 大力組建和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調動農民發展養殖業的積極性 在認真總結瀘縣現有養殖專業合作社經驗的基礎上,把各類養殖戶集中在一起,大力組建和發展養殖專業合作社,分析預測市場,提供信息服務,引導養殖戶按市場需求組織生產,實現統一供種,統一飼料,統一防疫,統一品牌,統一價格,統一銷售“六統一”,共同抗御市場風險,整體推進現代畜牧業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