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慶芳
(河南省林州市畜牧獸醫管理局,河南 林州 456550)
奶牛飼養已成為農村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產業,如何最大限度的提高奶牛的經濟效益,在奶牛飼養過程中,總結出以下飼養方法。
圍產期奶牛、胎兒的發育主要在妊娠后期,因而在妊娠后期,特別是最后幾個星期,飼喂高質量的日糧,采用引導飼養法,以供應胎兒生長發育需要的營養,促進高質初乳的形成,并可減少酮血病的發病率,維持體重并提高產奶量。產前2~3 d日糧中應加入小麥麩等輕瀉性飼料,防治便秘。此時的精料配方∶麩皮66.5%、玉米20%、大麥10%、骨粉2%和食鹽l.5%。
產后母牛體力消耗很大,應及時飲喂溫熱麩皮鹽水湯,有利母牛恢復體力和胎衣惡露的排凈和產后子宮復舊。母牛產后2 d內以優質干草為主,同時補喂易消化的精料。對產后3~4 d的乳牛,則可隨其產乳量的增加,逐漸增加精料和青貯喂量,每天精料增加量以0.5~1 kg為宜。產后1周內的乳牛,不宜飲用冷水,以免引起胃腸炎,所以應堅持飲溫水,水溫37~38℃,1周后可降至常溫。
乳牛生產后常發生代謝紊亂而患酮血病和其他代謝疾病,這期間要嚴禁過早催乳,以免引起體況的急劇下降而導致代謝失調。圍產期內,飼養的重點應當盡快使母牛恢復健康為原則。擠乳過程中,一定要遵守擠乳操作規程,保持乳房衛生,以免誘發細菌感染而患乳房炎。
由于犢牛正處于快速生長發育階段,飼養培育正確與否,對奶牛成年體型的形成,采食粗飼的能力,以及到成年期后的產乳和繁殖性能都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犢牛的正確飼養,對提高犢牛成活率至關重要。
犢牛出生后7~10 d以內稱為初生期。此期犢牛生理上發生了很大變化,需增加犢牛的免疫力和營養。初乳是新生犢牛不可缺少的營養品。
犢牛經過3~5 d的初乳期之后,即可開始飼喂常乳,進入哺乳期飼養。哺乳可以用發酵的初乳和常乳。犢牛從7~10 d開始訓練其采食干草,促進瘤胃發育,防止舔食異物。15~20d開始訓練其采食精料。20d以后開始補喂多汁飼料、青貯飼料,自然飲水,補飼抗生素。
為了減少牛體相互傷害,犢牛在生后7~12 d內應去角,剪除乳房上有的副乳頭,防止乳房炎的發生。犢牛應單欄內飼養,便于管理,1個月以后與其它犢牛群養。犢牛生后最要緊的工作是衛生,搞好犢牛及其用具和房舍的衛生,對預防消化道及呼吸道疾病是十分重要的。
育成牛指斷乳后到產犢前的母牛。犢牛斷奶后即由犢牛欄轉入育成牛群。育成牛在6~24月齡時正處于迅速的生長發育階段。這一時期的培育不僅為了得到較高的增重速度,而且要保持心血管系統、消化和呼吸器官、乳房及四肢得到良好發育。育成牛應根據牛群大小,盡量把年齡相近的進行分群,一般母牛按斷奶至12月齡,12~18月齡,18~24 月齡進行分群。因個體之間出現差異,在飼養過程中應及時采取措施,加以調整,以便使其同步發育,同期配種。
6~12月齡是育成牛性成熟期,性器官及第二性征發育很快,體軀向高度急劇生長。同時,其前胃已相當發達,容積擴大1倍左右。因此,在飼養上要求供給足夠的營養物質,同時日糧要有一定的容積以刺激前胃的繼續發育。
12~18月齡時消化器官更加擴大。為了刺激其進一步增長,日糧應以粗飼料和多汁飼料為主。按干物質計算,粗飼料占75%,精料占25%,并在運動場放置干草、秸稈等。
18~24月齡時配種受胎,生長緩慢,體軀顯著向寬、深發展。在豐富的飼料條件下容易在體內沉積大量脂肪。因此,這一階段的日糧既不能過于豐富,也不能過于貧乏。日糧應以品質優良的干草、青草、青貯料和根莖為主,精料可以少喂或不喂。但到妊娠后期,由于體內胎兒生長迅速,必須另外補加精料,每天2~3 kg。按干物質計算,大容積粗飼料占70%~75%,精料占25%~30%。切忌擦拭乳頭,以免擦去乳頭周圍的異狀保護物,引起乳頭龜裂或因病原菌從乳頭孔侵人,導致乳房炎。
泌乳中根據產奶量的高低實行分群、分階段飼養,既可以提高產奶量,又能減少飼料浪費,降低成本。日糧組成力求適口性強,多樣化,合理搭配粗精料,一般精粗飼料比率為40∶60~50∶50。
乳牛每天的飼喂次數一般都與擠奶次數一致,實行3次擠奶,3次飼喂。飼喂的順序,一般是“先粗后精”、“先干后濕”、“先喂后飲”的方法。
乳牛飼養,首先要做到“定時定量,少喂勤添”。為了不影響產奶量每天飲水3~4次,飲足。日產奶5 kg,每天需飲水100~150L。
泌乳中期可劃分為四個階段,即泌乳初期,泌乳盛期,泌乳中期和泌乳后期。泌乳初期為奶牛產后15d。母牛剛剛分娩,機體較弱,消化機能減退,產道尚未復原,乳房水腫尚未完全消失,因此以恢復母牛健康為主,不得過早催奶,否則大量擠奶極易引起產后疾病。此期的精粗飼料比為 40∶60。
沁乳盛期是指產后16~100 d。此期體質恢復,消化機能正常,產乳量增加甚快,約占全期泌乳量的40%,可謂黃金泌乳階段。高產奶牛采食高峰比泌乳高峰遲6~8周,這就不可避免出現“營養空檔”,而且不能完全彌補,在這個時期內奶牛不得不動用體內貯備來滿足產奶需要,泌乳頭8周體重損失25 kg是常發生的現象。喂料增加,產奶量也增加,此期的精粗飼料比率為60∶40。
泌乳中期是指產后100~200d,干物質采食量達到高峰,之后平穩下降,產奶量逐月下降,體重開始逐漸恢復。同樣注意日糧的多樣化,全價性,加強運動,逐漸減少精料,盡量使牛采食較多的粗料。精∶粗=40∶60。泌乳后期是指產后201 d至干奶期。除按飼養標準滿足營養需要外,對體況消瘦的母牛還要加強營養,盡快恢復已失去的體重,盛乳期體重增加10%~15%,但應防止體況過肥,以免難產及導致其它一些疾病的發生。泌乳后期恢復體況比干乳期經濟、安全。
母牛受孕后,由于內分泌變化和胎兒的生長發育,體重逐漸增加,包括胎兒的增重和母體本身的增重。當妊娠至5個月后,胎兒營養積聚逐漸加快,必須注意補加妊娠需要,不過在子宮內每天能量、蛋白質等的沉積量,比起母牛的維持營養還少,可適當注意蛋白質和礦物質補充。母牛在妊娠期間,甲狀腺和腦下垂體活動增強,物質代謝和能量代謝也隨之增強,母牛在妊娠后期能量代謝提高30%~50%,約比空懷母牛高1/2,必須注意滿足。母牛妊娠期增重是隨胎次增長而下降的,這是由于初胎母牛仍處于繼續生長階段,故增重大,這是飼養標準上規定初胎母牛和第二胎母牛分別增加維持需要量20%和10%的原因。成年母牛在妊娠期也有一定增重,妊娠母牛增重是決定其下個泌乳期發揮最大泌乳潛力的關鍵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