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娟
(夏縣畜牧局,山西 夏縣 044400)
夏縣作為典型的農業縣,糧食生產有余糧,飼草資源豐富,發展畜牧業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為了發展農村經濟,多年來夏縣縣委、縣政府以市場經濟為導向,以資源優勢為基礎,以農民增收為目的,組織實施了種草養畜、棚圈建設、秸稈過腹還田、動物保健養殖等重點工程,有效增加了全縣畜禽產量,改善了產品質量,明顯提高了畜牧業的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使全縣畜牧業經濟運行良好、養殖區域化格局日益凸現、技術服務體系不斷完善。2010年統計顯示,全縣畜禽規模養殖戶達5000戶,占總農戶的10%;肉、奶、蛋產量分別達 7188,265,2810 t,分別比2009年增長8.3%、6.2%、10.02%,畜牧業已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們健康水準的提高,畜產品需求量日益增加,動物疫病防控難度不斷加大,畜牧業生產急需重新洗牌、重新開局。筆者認為,夏縣畜牧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推進健康養殖,發展生態畜牧。
畜牧業前連種植業、后接加工業,是農村經濟發展極具活力的產業,是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現如今,我國已進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畜牧業正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開創夏縣畜牧業生產的新局面,必須搶抓機遇,乘勢而上,積極推進健康養殖,大力發展生態畜牧業。
當前,夏縣發展畜牧業的基礎條件優越,畜產品供求關系趨緊,養殖效益明顯,農民積極性高漲,使畜牧業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但其中仍潛藏著可持續發展后勁不足、動物疫病防控形勢嚴峻、畜產品安全機制不健全等諸多問題。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以實現農民持續增收為切入點,抓住建設現代畜牧業這一關鍵環節,全力推進健康養殖。
健康養殖就是通過健康的動物生產有利于人類健康和環境安全的養殖方式。其主要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養殖過程中保障飼養動物的健康;二是生產出來的畜禽產品要安全、優質,有利于人類健康[1]。
不僅要因地制宜建設一批健康養殖重點工程、形成一條規模健康養殖產業帶,而且要在重點工程的選址、布局上嚴格標準,嚴格把關。要求養殖小區距居民生活區、水源、主要交通要道500 m以上;距學校、垃圾處理廠、污水處理廠、牲畜屠宰廠1000 m以上,結構通風良好,布局利于防疫[2]。使人們生活與畜牧養殖的關系,主導產業與一般產業的關系,地域特色與科學標準的關系,養殖戶行為與法律法規的關系得以正確處理。要通過引進優良品種,應用先進技術,加強飼養管理,進一步夯實全縣健康養殖基礎,提高健康養殖水平。
在增強廣大農民群眾科學預防動物疫病意識的同時,必須明確縣、鄉兩級政府主要領導是防疫工作第一責任人的職責,逐級落實程序免疫、疫情監測、消毒滅源、檢疫檢驗、建設追溯體系等綜合防疫措施,確保夏縣的動物疫病防控工作扎實有效開展。要加大對飼料生產投入、畜禽養殖、畜產品加工銷售等各個環節的監管力度,大力開展科學化、標準化養殖技術培訓,積極推行統一養殖品種、統一提供飼料、統一防疫、統一產品質量標準的標準化養殖模式;認真開展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嚴厲打擊非法制售飼料、獸藥、添加劑行為和使用瘦肉精、蘇丹紅等違禁藥品行為,不斷完善夏縣保障畜產品質量安全的長效機制。
要通過黃牛、奶牛冷配,肉羊、肉牛雜交改良以及生豬二三元雜交等技術的推廣,加大全縣畜禽品種的改良力度,提高畜禽品種質量和生產效益,為健康養殖創造良好的種質條件;要通過專業技術人員入村駐場,開展技術入戶活動,加快實用技術的轉化和高效技術推廣,力爭在疫病防治、良種普及、飼料飼草利用、畜產品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推動全縣養殖水平再上一個新臺階。
生態畜牧業(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是指運用生態系統的生態位原理、食物鏈原理、物質循環再生原理和物質共生原理,采用系統工程方法,并吸收現代科學技術成就,以發展畜牧業為主,農、林、草、牧、副、漁因地制宜,合理搭配,以實現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統一的畜牧業產業體系,它是技術畜牧業的高級階段。其主要是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動物、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通過現代化科學技術,用潔凈的生產方式飼養畜禽,實現無公害安全生產,從而提高人們的健康水平,促進畜牧業的可持續發展。由此可見,發展生態畜牧業不僅可增加農民的收入,而且能減少污染,改善村容村貌,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必然要求和重要選擇。夏縣發展生態畜牧業,必須結合縣域實際,明確方向,突出重點,典型引路,科學指導,整體推進,使生態畜牧業真正成為夏縣新農村建設的一個亮點。
縣職能部門要根據職能分工,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做好生態畜牧業的整體規劃,將其擺上突出位置,切實加強對生態畜牧業的組織和領導,綜合協調。各鄉鎮政府要成立專門的組織和領導機構,深入調查研究,解決實際問題,協調、指導村委會組建經濟合作組織,制訂發展計劃,落實各項措施,確保生態畜牧業有步驟、科學化地發展。
在全縣選擇樹立一批基礎條件好、科技含量高、拉動效益強的生態養殖典型,通過廣泛宣傳,激發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以點帶面推進沼氣利用、畜禽糞便烘干、秸稈處理技術的應用,逐步實現畜禽養殖規模化、糞便處理無害化、產品質量安全化、人居環境生態化,在全縣形成一個以農養牧,以牧促農的生態循環圈[3]。
縣政府應制訂和完善促進生態畜牧業發展的各項政策,要求國土、工商、稅務等部門盡力為發展生態畜牧業開綠燈,在土地使用、稅收管理等方面為畜禽養殖戶和畜產品加工企業提供方便,給予優惠。縣財政要加大生態畜牧業的投資力度,金融部門應大力扶持畜牧龍頭企業和畜禽養殖戶,適當增加中、長期貸款額度,調整貸款資金和自籌資金的配備比例,引導農民擴大自我投入,使更多的自有資金用于生態畜牧業的發展,為夏縣生態畜牧業創造一個寬松、優越的發展環境。
健康養殖是生態畜牧業的有力保障,生態畜牧業是健康養殖的主要載體,二者相互包容,相輔相成。我們在注重推進健康養殖的同時,必須兼顧生態畜牧業的發展,只要我們明確思路、選準目標,將二者有機結合統一起來,統籌兼顧,協調推進,才能真正地把夏縣建成一個生態化、標準化、安全化的畜產品生產基地,才能在夏縣經濟發展中打造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1]廖正錄,王天生,張宗義.發展健康養殖,推進貴州生態畜牧業大省建設[J].貴州農業科學,2008,36(2):125-128.
[2]曹玉魁,李軍,王占云.池塘水質凈化健康養殖綜合技術研究[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1):66-68.
[3]丁伯良,鄢明華.天津市生豬生產情況調查報告[J].天津農業科學,2007,1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