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強 孫立宏
(河北省昌黎縣水務局 河北 昌黎 066603)
昌黎縣位于華北平原的東北邊緣,地貌由山前平原逐步過渡為濱海平原。飲馬河水系包括飲馬河、賈河等多條河流,河流特征相似,均發源于昌黎縣西北部低山丘陵區,呈山溪性狀,屬季節性河流。飲馬河、賈河河道呈東—西走向流經昌黎縣廣袤的山前平原后,于昌黎縣城南端,賈河匯入飲馬河。賈河、飲馬河上游屬山丘區,洪水暴漲暴落,呈山溪性河道性狀,而下游平原河段,河底坡降變緩,河槽底寬加大,呈平原游蕩型河道性狀。曾于1970年~1971年進行整治,起到過很好的防洪效果,但以后有效的工程管護,且由于投資所限,當時河道治理標準比較低。
目前河道內不均勻淤積嚴重,河道過水斷面萎縮,使堤頂高程相對降低,進一步削弱了堤防的防洪能力,河道現有防洪能力不足五年一遇。另河道內村民開荒、植樹情況較嚴重,造成河道行洪障礙,也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由于河道內無持續天然地表水徑流,實際已經成為排污河流,現主要接納上游工業廢水,企業生產過程中廢水排放量大,有機物濃度高,未經徹底治理而直接排入河道,對水體造成了嚴重污染,下游飲馬河除接納賈河來水外還接納昌黎縣縣城生活污水,嚴重影響了周圍環境及群眾的正常生活和身體健康。
水利設施作為基礎產業,對現代農業的快速發展起到推動、促進作用,而賈河、飲馬河的現狀是排污河道,對水流的利用率降低,水資源得不到保護和充分利用,河流的作用沒有得到有效發揮,生態效益很低。
過去由于對生態水系建設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關系認識不足,廣大企業經營者受經濟利益驅使,致使河道承接、容納了大量的污水。河道內污染源的侵入加之水體缺少必要的循環,溶解氧過低,缺少水生動、植物生存的環境,使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已經趨近于零,而河底淤泥不斷釋放分解N、P等營養鹽,導致水體生態系統功能脆弱且嚴重失衡。此類惡化的河水滲入地下,使飲馬河水系區域地下40m深范圍內的淺層地下水遭到污染,橫向擴散范圍已超過2km,嚴重破壞了地下水資源。
水利設施作為基礎產業,對群眾的生活、生產起到保護、保障的作用,而目前賈河、飲馬河多年未予整治,河道行洪能力降低,河道功能單一。因此,對飲馬河水系進行綜合治理,可有效解除河道沿岸縣城、村戶和重要工程設施的洪災威脅,保護兩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促進沿河及縣城的農業生產、社會經濟發展。
新農村建設很重要的一點是注重以人為本的生態、景觀建設,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共處,水系整治在注重防洪和水質等問題的前提下,更要注重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推動生態文面村的建設與繁榮。目前飲馬河水系的主要功能是排水,基本以安全防洪、排污為目的,嚴重制約了沿岸及周邊村莊發展農村經濟,也很難實現構建和諧昌黎的目標。
按20年一遇防洪標準對河道進行綜合整治,通過對水域和陸域環境的綜合治理,實現生活和生產環境的改造。
以水系治理為紐帶,充分利用現有水系,全面提高河道防洪、除澇能力,改善水系水質,搞好兩岸綠化和重要節點景觀、蓄水建筑物建設,把飲馬河、賈河及沿線地區建設成昌黎縣的自然生態走廊、公共開放空間通廊和綠色景觀長廊,為昌黎縣的發展提供新的契機和活力。
飲馬河城區河段位于城郊結合部,區域農村經濟發達,是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風貌的重點區段,定性為觀光農業展示區段,可以通過改造河道景觀,與之與周邊現代農業相適應,形成具有標志性的景觀元素。
賈河、飲馬河城郊河段流經區域空間位于鄉鎮、農村,地方經濟優勢不及昌黎城區,但河流作為主要的生態廊道對農村經濟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要結合不同區段特點,結合沿岸生態文明村建設,形成農村生態河流,其河流整治以自然景觀為主,通過治理優化水質,改善地下水源,促進沿岸生態文明村建設。
防澇泄洪是河道的首要功能,需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復堤、疏浚,使河道在流量、寬度、深度等方面實現動態平衡,達到20年一遇防洪標準;對涉河工程強化防汛排澇要求,確保河道暢通和行洪安全。
為適應新農村建設的需求,本著因河制宜的原則建設河道景觀,在考慮防護強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時,著力建設水體和土體、水體和植物或生物相互涵養,適合生物生長的生態型河堤。飲馬河城區河段采取開放式設計,采用人工堤岸,改善河道兩側植被配置,增大防護綠地范圍,沿河設置連續的車道,與人行步道相結合,提供近郊活動、農業觀賞、與自然接觸的開敞空間。賈河、飲馬河城郊河段采取開放式設計,恢復、改善原有堤岸,沿河設置連續的車道,與人行步道相結合,改善河道兩側植被配置,增強生態性,為使用者的公共活動提供便利條件。
賈河、飲馬河的大部分河段位于農村,分析歸納其污染源為:點污染源、面污染源。
點污染源:河道水體遭受污染的最主要原因,兩岸的一些企業污水未經任何處理直接排入河道,使河道成為納污水體,水中溶解氧急劇下降,氨氮指標上升,對周邊群眾生活環境造成了嚴重影響。
面污染源:昌黎縣農村普遍存在重化肥、輕有機肥,且使用量大、配比不合理和利用率低的特點,化肥、農藥和除草劑的大部分化學元素流失后通過滲流進入河槽,增加了河水中總氮、總磷及難降解有機化合物的含量。
恢復河清水澈,截污治污是根本手段。要堅持管網配套和環境執法一起抓,一方面要排污納管,推進管網敷設、污水并網、雨污分流改造,沿河排污管網與昌黎城區污水收集管網、賈河上游垂柳莊污水處理廠、飲馬河下游大蒲河污水處理廠共同形成完整的污水處理體系,削減進入河道的污染物總量,保護水體環境;另一方面要求水務、環保等執法單位加大水污染治理力度,明確責任,強化監督,依法行政,把各項水污染防治措施落到實處。
清障整治內容為河道管理范圍內的違章樹木、高稈作物、養殖大棚、違章建筑、砂(石)堆、垃圾堆、無證采砂以及未經審批的涉河建設項目等,其中最主要的是樹障。這些人為障礙設施,侵占河道,擠壓行洪斷面,削弱了河道行洪能力,降低了行洪標準,危害性很大,盡管原因可能有多方面,但違反科學自然規律、盲目追求經濟效益是最實質的根源。
對河道違法障礙,應當由昌黎縣政府統一組織,協調相關部門的認識態度,正確處理經濟開發與防洪保安、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三個關系,采取多部門聯合執法形式,宣傳《水法》、《防洪法》、《河道管理條例》和相關政策,按照“誰設障、誰清除”的原則,責令所有違章主體限期清除,否則予以處罰;同時,制定相應的地方規章,建立相應的機制,對河道灘地認真加以保護,給洪水以足夠的出路。
昌黎縣屬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據氣候特點和水資源條件,做好賈河、飲馬河上游的水土保持工作,水土保持是重要的基礎工程,可以防止河源水土流失,減少河道下游的淤積。具體工作需經科學規劃后,進行植樹造林、封山育林、種草植綠、封荒育草、涵養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并保護好現有的山林和草地。
由于飲馬河水系治理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工程完工后,需對水務、環保、農業、林業、國土等各行政主管部門及沿河各鄉鎮進行具體管理職責劃分,對河道的防汛清淤、衛生保潔、排污整治、河岸景觀綠化和設施維護等實施全面管理,建立日常檢查考核和責權利相統一的機制,加強對河道的保護,以充分發揮河道的綜合效益。
在滿足防洪排澇要求的前提下,對賈河、飲馬河進行綜合治理,改善水環境,完善河道的生態和景觀功能,做好河道管理工作,可以開創人水和諧相處的新局面,進而促進昌黎縣地方經濟發展。陜西水利
[1]董哲仁.試論生態水利工程的設計原則[J].水利學報,2004(10).
[2]高鵬杰.淺談河流治理中的生態問題[J].北京水利,2004(4).
[3]張曉蘭.我國中小河流治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水利發展研究,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