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稻葵
盡管本輪通脹的性質是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但中國流動性過剩可能引起通脹預期的上升,為防范由此帶來的二輪打擊,需要適當收緊流動性,并盡快解決負利率問題。同時,在通脹壓力蔓延全球、各國刺激政策退出、北非和中東危機、日本地震等錯綜復雜的國際因素影響下,中國應將匯率、利率、準備金率等政策搭配使用,全方位應對通脹壓力,并可以考慮在短期內減免受通脹影響部門的稅收,加快人民幣資本賬戶下的可兌換步伐,允許個人出國投資。
本輪通脹有明顯的
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特征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形成了一個生產能力相對過剩、國內有效需求相對不足的基本格局。在這一格局下,物價上漲的基本因素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截然不同。如果說推動當時物價上漲的主要因素是短期內財政支出擴張過快、貨幣發行過多所帶來的總需求迅速膨脹、總供給相對不足,那么,今天物價上漲的主因,則是生產要素的價格上升以及大量進口原材料價格的上漲。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這兩類通脹的性質顯然不一樣。
今天中國物價上漲的第一個因素,就是由于藍領工人(主要是外來工或農民工)的供給增長逐步地放緩,而保持快速上漲的制造業和服務業對他們的需求仍在不斷地上升,因此,從2007年開始,中間雖然有2008年底至2009年的金融危機,但基本上延續了中低收入的藍領的勞動工資上漲速度遠遠超過名義GDP增長速度的態勢。金融危機后,還出現了春節后用工短缺的局面。對于制造業和服務業而言,這一切毫無疑問帶來了成本上升的巨大壓力。這一壓力不可能完全由企業壓縮利潤空間來應對,或多或少地會轉移為生產品的價格上漲,比如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2011年2月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了7.2%。
成本上升的另一個領域是農產品。中國的農產品生產雖然連續7年保持增長,但是應該看到,這是在巨大政策投入的基礎上完成的。而農村勞動力投入種糧的積極性,是隨著種糧食的比較收益一起逐漸下降的,再加上這幾年春天都出現了天氣因素的不利影響,因此,糧食生產的成本在上升,增產的壓力在上升,這也帶來了糧食價格上漲的壓力。
而國際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則是由我們不能控制的因素引起的,比如,新興市場國家的城市化、工業化進程在加速,帶來了對原材料需求的上漲,銅的價格屢創新高。2011年以來,北非與中東政治局勢的變化也帶來了國際油價的快速上漲,這也將帶動中國物價的上升。
不可否認的是,盡管總體上講,當前國內的物價上漲是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的,但是,中國的貨幣存量處在歷史最高點,在充足的流動性推動下,物價的上升會帶來新一輪的上漲預期。對這種二輪因素,我們也不可掉以輕心。
同時也必須看到,與上世紀90年代初相比,當前民眾的平均收入水平明顯提高,用于食品消費的恩格爾系數逐步下降,因此總體上講,這一輪物價上漲對于居民生活的影響,應該比90年代初動輒兩位數甚至20%以上的物價上漲的影響輕微得多。當前居民對物價上漲的擔憂和不滿程度,應該比90年代初來得輕,百姓對物價上漲壓力的抱怨,可能在很大程度上是對腐敗、收入分配不公等其他問題的矛盾的轉移。對這一點,應該有所認識。
錯綜復雜的國際環境
在國際上,2011年原本被認為是金融危機之后世界經濟全面恢復的一年,但是,北非和中東的危機、日本的地震,給世界經濟帶來了極大的不確定性。中國應對通貨膨脹的措施必須考慮這些錯綜復雜的國際因素,其中的重點至少有三個。
第一,通脹的壓力在向全球蔓延。2010年,通脹的壓力主要體現在新興市場國家,比如印度和巴西,它們的通脹率都在6%以上,其中食品的價格漲幅達到兩位數。這些國家的通脹與中國的性質有所不同,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歸咎于總需求的上升和總供給的不足。以巴西為例,在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的進程中,巴西的企業和居民獲得了巨大的額外收入,這些收入短期內轉變成對產品的需求上漲,因而形成了明顯的通脹。而2010年底到2011年初,這種首先出現在新興市場國家的通脹蔓延到了發達國家,如歐元區2011年2月CPI同比增長2.4%、環比增長0.4%,英國最新公布的通脹率達到4.4%, 美國的通脹也有上漲的壓力。可以預見,在今年以至于明年,全球尤其是發達國家的通貨膨脹會有所上升。這對中國經濟而言并不是壞事,歐美國家通脹居高不下的客觀情況,會使中國的實際利率上升速度放緩,名義匯率的升值對中國出口企業帶來的壓力放緩。
第二,在錯綜復雜的環境下,國際熱錢的流向出現了撲朔迷離、瞬息萬變的趨勢。2009年下半年至2010年,熱錢主要是由發達國家流向新興市場國家,但是如今,出于對新興市場國家通脹的擔憂,以及北非、中東以及日本地震等不確定因素的影響,熱錢正開始由部分新興市場國家流回發達國家。熱錢的游走性更加不確定,無疑是中國宏觀調控政策必須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第三,就全球范圍來看,2011年很可能是金融危機后各國宏觀、金融政策全面轉型的一年。面對日益高漲的通脹,各新興市場國家已經采取了提高利率等緊縮性政策,如印度、巴西等都有加息的運作,部分發達國家也采取了一些提高利率的政策,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歐元區有可能在通脹高漲的形勢下從2011年下半年開始提高利率。這種變化總體上講,對當前中國控制和應對通脹是有利的,因為這些地區的利率提高會部分緩解熱錢涌入中國的壓力,也將部分緩解中國匯率升值的市場壓力,我們需要密切關注。
應對通脹之策
要應對通脹,我們必須首先厘清目標,在此基礎之上找出對策。綜合以上分析,應對通脹的目標主要有三個。
第一,防止流動性過剩帶來的通脹預期上升的二次打擊。由于中國流動性過剩,盡管本輪通脹的性質是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也可能引起通脹預期的上升帶來二輪打擊,這是當前宏觀政策所需要防范的一個重點。因此,仍然需要適當收緊流動性,尤其需要講清這一措施的主要目標所在—不是應對成本推動型和輸入型通脹,而是緩解通脹預期。
第二,政策的重要目標是盡快解決負利率問題。在通脹來臨之時,負利率毫無疑問會帶來一系列的金融資產錯誤配置,也會對金融體系的穩定性帶來沖擊,因此,需要想方設法解決負利率問題,即便短期內無法徹底解決,也需要與公眾反復溝通,讓民眾對此有一個合理的預期,從而穩定他們對金融體系的預期,也對當前的資金分配提供指導。
第三,搭配使用政策組合,全方位應對通脹壓力。由于國際形勢瞬息萬變,因此,單靠大力推進一兩個政策來應對通脹,容易帶來負面影響,比如,僅靠提高利率就會招致熱錢的涌入;僅靠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也會影響部分企業獲得貸款、擴大生產從而應對局部物價上漲的壓力。所以,各種政策宜搭配使用,而不宜單獨行動。具體說來,三個方面的政策亟需改進。
首先是財政方面有巨大的空間??梢詫︼柺茉牧蟽r格波動和上漲影響的若干部門提出在短期內減免稅收的政策,這種按行業進行的稅收減免政策不至于帶來整體性尋租成本的上升,而且由于政策有明顯的時間段,它也不至于帶來對政策的依賴性。而這種減免稅收的政策可以直接幫助企業應對成本上升的壓力。
其次,應該考慮加快人民幣資本賬戶下的可兌換步伐,允許家庭和個人更方便地將資金帶出國投資。當前,這項政策值得推進,應當增加相關研究,比如,建立以國際上原材料生產公司為投資標的的QDII項目,讓百姓從原材料價格上漲中也獲得好處。同時,這一政策也可以減少國家外匯儲備,減少人民幣的廣義貨幣存量,因為它是讓百姓拿出自己的人民幣存款購買外匯形成的。
最后,在貨幣政策方面,應該將匯率、準備金率等政策搭配使用,逐步應對通脹壓力。這種微調式、互相搭配式的方式也不至于在國際上引起熱錢的過多關注,不會使得復雜多變的國際因素影響中國的政策調整。
總之,當前的通脹具有非常復雜的國際背景,在瞬息萬變的國際環境下,國內的應對政策已經不同于十年前,需要謹慎、漸進式、綜合性地考慮這些因素,以便讓中國經濟順利度過當前物價上漲的難關。
對于本文內容您有任何評論或補充,請發郵件至xincaifu@p5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