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錚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經濟研究所,北京 100038)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積極利用國外資本和國外市場,通過吸收外資引進國外技術,通過對外貿易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對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經濟進一步發展,現有的產業結構和以引進和吸收為主要途徑的技術進步方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的需要。因此,從供給視角出發,加快產業結構調整和加強技術創新已成為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和重要支撐。
從發展經濟學理論視角來看,經濟發展方式是與增長模式、發展模式或戰略模式等相近的概念,其核心是經濟增長方式,也同時涵蓋經濟結構調整機制、技術創新機制、經濟發展與社會公平和環境改善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以及體制變革等多個維度的內容。因此,從供給的視角出發,產業結構、技術進步和經濟發展方式之間存在某種內在關聯。
發展經濟學結構主義理論認為,結構變動是經濟發展過程中普遍存在的經濟現象,它可以是市場主導適應性的變動,也可以是通過政府引導的誘導性和強制性的變動[1]。因此,經濟結構應該說是經濟發展方式的結果,它基本體現了一國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導向。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問題是對要素的使用,其實質是要素的配置,包括跨部門配置和跨時配置兩個方面。跨部門配置成為經濟發展方式的供給層面,具體表征為供給結構的基本格局;跨時配置基本構成經濟發展方式的需求層面,可以體現為需求結構的特征。合理的需求結構是經濟短期平衡發展的重要條件,而優化的產業結構是經濟長期發展的主要動力。
從長期經濟發展來看,供給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需求結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現實手段是要素結構的調整,即調整生產要素在不同部門之間的比例關系,以實現最優的配置效率。就我國現實狀況而言,要素的部門配置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在可貿易部門和不可貿易部門之間的配置;二是在勞動密集部門、資本密集部門和技術密集部門之間的配置。這兩種配置有較為緊密的內在聯系,但其具體表現不同:前一種配置結果形成了開放條件下的內外需結構;后一種配置結果形成了國內消費和投資的內需結構。在這個邏輯過程中,產業結構是要素投入結構的鏡像表現,也是需求結構形成的現實基礎。因此,在經濟結構調整中,產業結構處于核心地位;而在經濟方式轉變過程中,產業結構調整是主要的攻堅方向。

圖1 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調整
產業結構演進的本質是要素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的重新配置,而技術進步的本質在于改變生產中要素投入的數量和不同要素之間的組合比例。由此,技術進步與產業結構的關系必須從要素層面入手進行分析。
可以用一個兩部門的簡單模型來描述技術進步對產業結構調整的基本機制。如圖1所示,A部門發生技術進步后,A部門的要素生產率得到提高,與此同時,B部門沒有發生要素生產率的提高,這樣,生產可能性曲線將只傾向于A產品擴張。假設原來的生產點在D1點處,這時生產可能性邊界的斜率等于負的B產品的相對價格比 (-PB/PA)。技術進步后,在產品相對價格不變條件制約下,新的生產點便落在了D2點,A產品的產量從OC2增長到OB2,B產品產量從OC1減少為OB1,也就是說A部門得到了擴張,而B部門出現了萎縮。
技術進步更容易發生在資本技術密集度較高的產業部門,因為這里匯集了大量知識依附的生產要素,而這些部門相對充裕的資本為技術的進步提供了更為有利的環境。技術趕超國家這種情況更加明顯,它們與發達國家在資本密集型產業技術水平上的巨大差距為技術的進步提供了一個很大的模仿空間以及學習的動力,這大大降低了技術模仿的成本并大大提高技術吸收的效率。在發展中國家,資本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技術進步會導致該國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擴大和勞動密集型產品生產減少,使該國的產業結構呈現出優化升級的趨勢[3]。
經濟發展方式是一個包括生產、分配、交換、消費等各個環節在內經濟體系的抽象表述,它外在表現為多種經濟結構特征的組合,而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優化是這個過程中供給層面極為重要的環節。從發展戰略的視角出發,經濟發展外化于經濟結構的路徑可以表述為使用哪種要素組合和技術方式、生產何種產品、生產的空間布局如何以及實現產品的方式怎樣,以這一邏輯為主線,可以得到發展戰略的要素投入結構、技術結構、產業結構、區域結構和內外結構。
經濟發展方式的實質在于要素投入的組合方式,它具體表現為形成的基本產業結構,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由技術結構連接起來的,而三者之間的聯系是經濟發展方式的主要方面,它基本決定了后面的區域結構和內外結構。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首要任務是優化和調整產業結構,其中的重要環節是加快技術進步。由此,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是以產業結構為核心的經濟調整,重要支撐是促進技術進步。
產業結構調整是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主攻方向之一,因此,要從經濟發展的均衡性和持續性角度對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從而得到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基本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產業結構基本順應了國民經濟中需求層面的調整,對支撐經濟高速增長發揮了有效作用。但是,隨著工業化進程向縱深發展和全球產業分工格局發生新的變化,我國產業發展過程中積累的結構性矛盾逐漸凸顯,這些結構性矛盾開始對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形成巨大阻力。具體來說,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問題可以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1)三次產業比例結構不合理,削弱經濟持續增長能力
相對于人均GDP近4 000美元的發展階段而言,我國產業結構呈現出不合理的狀況,主要表現是第一、第二產業尤其是物質資本密集的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仍然過高,而人力資本相對密集的第三產業所占比重過低。目前,我國服務業占GDP比重較小,僅為42.6%,而國際上比較發達的國家服務業占GDP的比重一般在70%以上,低收入國家也維持在51.1%的水平。服務業是引領和推動全球技術創新和經濟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的全面發展是制造業升級和產業結構優化的突破口和著力點,也是經濟發展效率持續提升的重要途徑之一。所以,三次產業結構不合理,特別是服務業占比過低,成為制約未來我國經濟持續增長的阻力之一。
(2)重化工業增長速度過快,不利于經濟可持續發展[5]
2000年以來,我國產業發展呈現出顯著的重化工業化的特征和趨勢,以能源、化工、冶金、機械制造、電子和建筑材料等行業為代表的重化工業呈現出高速增長的趨勢,大大超過了同階段我國GDP的平均增速。重化工業的一個主要特點就是生產需要大量的資源、能源投入,環境容量需求大,是耗能高、污染重的產業。從2002年以后,隨著重化工業的擴張,我國能源消耗年增長率一直維持著10%左右的高水平,而重化工業增長也成為我國能源消耗增長的主要動因。同時,重化工業高增長不僅消耗了更多的資源和能源,而且對環境保護造成很大的壓力。由此,產業“重型化”是現階段我國產業發展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重化工業的發展雖然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很大,但是,其對資源環境形成了巨大的壓力,從而損害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處于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危及長期經濟發展效益
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制造業出口貿易的垂直分工度不斷提高,特別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出口貿易垂直分工度的提升步伐逐步加快[6]。這說明,通過積極吸收外商直接投資和發展對外貿易,我國整體產業鏈逐步融入了全球產業鏈的分工體系之中。但是,我國參與全球分工的比較優勢在于勞動力成本優勢,低成本的競爭模式使得我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中始終處于低端地位。從1993年以來,我國制造業出口貿易中的國內附加值比例始終徘徊在35%—40%左右的水平,我國被“固化”在全球價值鏈的低端地位。與此同時,從2001年開始,制造行業的價格貿易條件不斷惡化,雖然近年來這種趨勢有所扭轉,但是仍然難以恢復到20世紀90年代的水平。由此,全球價值鏈分工格局中的低端地位直接危及我國產業未來發展動力,如果不改變現有產業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的地位,我國參與全球分工的長期經濟效益將受到挑戰。
(4)產業區域間分工不合理,影響區域經濟協同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非均衡的區域發展戰略,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的開放格局。但是,在戰略實施過程中,各地區間產業沒有實現相互帶動,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系不緊密,“諸侯經濟”現象較為嚴重。與此同時,地區間產業發展趨同現象顯著,區域分工專業化水平很低,內部區域間的生產分工體系還沒有真正建立,產品生產的本地化程度和產業鏈的國內生產迂回度都很低。產業區域間的合理分工是充分有效利用國內資源,形成合理產業體系的必要條件,地區間產業分工的非協調性有礙于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不利于我國整體經濟的持續性發展。
我國產業結構存在的諸多問題將從不同層面影響經濟發展方式的順利轉變,根據以上的分析,我國產業結構優化調整要遵循“四化”戰略。
(1)產業結構服務化
加快服務業的發展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要加快服務業和其他產業的有效融合,切實實現產業結構服務化。首先,要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積極有序地開放服務業,引導和支持國內生產企業加快將內置的生產性服務外置化,實現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其次,要促進勞動力從制造業向服務業順暢轉移,盡快消除妨礙勞動力轉移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發揮市場配置勞動力資源的基礎性作用。最后,要深化服務領域的體制改革,進一步放寬服務領域市場準入,加快推進國有服務企業改革,并切實推進生產經營性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和政府機關、事業單位后勤服務社會化改革。
(2)產業發展低碳化
我國重化工業的迅猛發展給資源環境造成了極大壓力,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產業結構還將繼續保持“重化”特征。因此,實現產業發展低碳化是未來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主要方向。首先,產業發展低碳化需要建立發展低碳經濟戰略規劃、保障機制和法律體系。其次,要切實優化能源結構,發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再次,要加大節能降耗力度,鼓勵低碳技術的發展。最后,要積極參與低碳化的國際合作,增強自主研發能力。
(3)產業技術高端化
在全球價值鏈上的低端分工地位是我國產業進一步發展的最大障礙,因此必須加快我國整體產業從附加值低的加工制造環節向附加值高的研發設計和營銷管理環節延伸。首先,高新技術是產業高端化的骨架和核心,必須加快技術的自主創新。其次,要發揮產業集群在技術高端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加強高端產業對周邊地區的引導和聚集作用,使其形成產業結構的“階梯模式”。最后,要加快承接國際產業轉移,通過向外借力實現產業的高端化,提升我國產業的整體競爭力。
(4)產業布局平衡化
我國國內市場巨大,且區域經濟具有“非均質性”的特點。所以,與日韓和中國臺灣不同,我國產業鏈升級所需要的低端工序轉移不必尋求海外市場,而在內部實現轉移即可。這既可以延長產業鏈的國內迂回度,又能充分利用國內資源為整體產業升級提供新動力。首先,要運用國內市場手段,協調區域分工和發展,支持地區之間展開合作與鼓勵各地區積極融入全球價值鏈分工體系和參與不同層次的跨國和跨區域合作的關系。其次,要發揮內地比較優勢,以企業為主體,在尊重市場原則的前提下,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探索東西部互利共贏的機制。最后,要發揮地區產業集群功能,增強區域競爭中的經濟整合能力和區域集聚能力,提升我國區域產業競爭力。
從理論角度分析,技術是決定要素可能組合方式和要素使用效率的最為重要因素,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條件[8]。因此,需要從經濟長期發展的角度對技術進步及其創新進行具體的研究,從而得出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技術創新戰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施了“市場換技術”的發展戰略,通過技術引進和“干中學”加快國內產業的技術進步,在很大程度上為經濟的長期高速增長奠定了基礎。然而,隨著“干中學”方式的遞減效應,以技術引進為核心的技術進步方式已經難以支撐我國未來經濟的繼續發展,而自主創新能力還十分孱弱,技術進步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瓶頸”。
(1)進入技術引進效應遞減邊界,經濟發展后續動力缺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技術進步基本上可以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這個時期的技術進步主要表現為國內的技術調整,農業部門和輕工業部門技術進步較為明顯,而結構優化對技術進步的貢獻率較高[9]。第二個階段是20世紀90年代初到21世紀初的10年,這個時期技術引進對我國技術進步的貢獻率達到了40%以上,而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也達到了15%左右,技術引進成為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之一。第三個階段是21世紀初至今,這個時期技術引進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逐步降低,而自主創新的作用開始得以發揮[9]。
為了描述以上現實經濟過程,我們用經驗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在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基礎上,將科技投入引入生產要素,得到回歸方程:

其中,Y為國內生產總值,K為資本存量,①這里采用張軍和章元[10]的永續盤存法對我國整體資本存量進行核算。L為就業人員數量。為了對不同方式技術進步的貢獻進行具體分析,我們將科技投入 (S)分解為研發經費投入 (R&D)、國外技術引進額 (TI)和外商直接投資 (FDI),他們分別代表了自主創新、直接引進技術和外商投資技術外溢三個層次的技術進步,α、γ分別代表資本和科技投入的產出彈性,εt為隨機誤差項,t代表時間。表1給出了我國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對經濟發展的貢獻。

表1 技術引進與技術創新對我國經濟發展貢獻的階段分解
根據以上設定的模型,我們對1978—1989年、1990—2001年以及2002—2009年三個階段自主創新、直接引進技術和外商投資技術外溢三種形式技術進步對我國經濟增長的貢獻進行經驗分析,結果分別如表1所示。計量結果基本證明了世界銀行[9]的主要結論以及我們之前的基本假設。分階段的回歸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首先,相對于改革開放初期,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技術引進對經濟增長的帶動能力明顯加強,特別是1990—2001年,我國技術引進增長1%,帶動經濟增長近0.1個百分點,接近于自主創新的帶動能力。其次,從2002年以來,技術引進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開始下降,帶動系數從1990—2001年的接近1%銳減到2002—2009年0.5%左右;而自主創新的帶動能力逐步增強,帶動系數從1990—2001年的0.13%增長到2002—2009年的近0.2%。
由此,在過去較長一段時期內,由于技術自主創新的機會成本過高,我國通過技術引進不斷向世界技術邊界靠近。但是,隨著我國“技術換市場”戰略的持續實施,可引進的通用技術開始逐步減少,技術進步“干中學”的增長效應開始遞減,而自主創新的作用開始突顯。因此,我國技術進步模式需要逐步從以技術引進為主轉向主要依靠自主創新,否則經濟發展將有可能缺乏后續動力[11]。
(2)自主創新能力相對薄弱,經濟發展缺乏內生動力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到,我國已經進入一個主要依靠自主創新帶動技術進步,從而拉動經濟持續增長的內生增長階段。但是,長期以來,由于過度依賴對外技術引進,我國自主創新能力明顯不足,未來經濟的持續發展陷入了缺乏內生動力的困境。
第一,創新人才儲備相對匱乏。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但是還遠遠稱不上人才大國。相對于我國巨大的人口規模而言,每萬名勞動力中的研究人員數量不但低于世界主要發達國家的水平,還低于一些新興市場國家和轉軌國家的水平,甚至難以達到全球主要國家的平均水平。與此同時,我國研發人員的產出效率在全球也處于落后的地位,難以滿足國內經濟加快自主創新的需要。
第二,創新投入數量相對不足。2009年,我國R&D經費支出額占38個國家①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出版的《主要科學技術指標》公布了OECD 30個成員國和中國、俄羅斯、阿根廷、南非、以色列、新加坡、羅馬尼亞、斯洛文尼亞等8個非OECD國家R&D投入的最新數據。由于這38個國家的R&D經費占世界R&D經費總額的95%以上,所以我們可以通過這些國家的數據大致看出我國在世界研發體系中的位置和特征。R&D經費支出總額的5.3%。如果把納入OECD科技統計的38個國家按地緣特征進行簡單歸類,可以發現美國與加拿大、歐盟15國、日本與韓國構成世界R&D經費支出的三極,三方分別占世界R&D經費支出總額的40%、28.2%和19.2%。雖然中國的創新投入數量在三極之外的國家處于領先地位,但是其數額和三極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而從R&D經費投入強度 (R&D/GDP)來看,我國僅為1.47%,與世界發達國家和其他新興市場國家水平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
第三,創新投入結構出現失衡。與R&D總量不足相對應的是,我國R&D投入的結構也不合理,作為技術創新主要因素的基礎研究投入不足,占比大大小于發達國家,甚至低于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2009年,我國基礎研究經費在全國R&D經費支出總額中的比重為4.7%,而發達國家這一比重大多在20%左右,韓國和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國家也在10%以上。與基礎研究投入不足的現象相對應,我國在高等學校的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僅占總投入的8.5%,而發達國家這一占比達到了15%以上,有的甚至超過了30%。
第四,創新成果轉化率不高。長期以來,我國科技系統存在“輕技術重學術,輕實際應用重理論研究”的導向,導致科研與開發、應用與市場的嚴重脫節,造成很多科研成果沒有應用價值。目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平均僅為25%,實現產業化的不足5%,專利技術交易率只有5%,專利推廣率在10%—15%上下浮動,而日本等發達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高達70%—80%。
盡管經過30多年的高速發展,我國經濟總量已列世界前茅,但生產力水平總體上還不高,自主創新能力還不強,經濟發展的技術含量不高,很多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還受制于人,先導性戰略高技術領域科技力量薄弱,重要產業對外技術依賴程度仍然較高,影響自主創新的諸多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由此,我國應該把自主創新作為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實現發展目標的戰略基點,更好地發揮科技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1)培育以人才為基礎的自主創新能力
自主創新的核心問題是人才問題,要將“人才工程”作為創新能力建設的原本和基礎。首先,要培養一批具有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大力提倡創新教育,培養具有創新精神、能靈活駕馭知識和具備較強社會適應能力的新型人才。其次,要樹立“以人為本”的人才觀念,為創新人才充分發揮才能創造寬松的條件。再次,必須高度重視人才規劃工作,重視優先從內部選拔人才,以避免從源頭流失人才,同時做好重點人才的引進工作。最后,要努力營造平等開放,形成寬容有效的創新文化氛圍。
(2)建立以政府為中心的創新投入機制
必須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加快優勢資本向自主創新領域聚集。首先,要繼續增加財政對企業科技創新的支持力度,注重發揮其放大、輻射和引導的“乘數效應”。其次,要加快建立健全政府資助和企業研發相結合的機制,強化企業對產業技術選擇的參與和市場導向的自主決策。最后,加強企業自主研發成果的知識產權保護,以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
(3)構筑以基礎研究為核心的創新平臺
要從培育未來自主創新能力入手,加快對基礎研究的支持力度,并形成基礎研究體系化的長效機制,為自主創新打造基礎理論平臺。首先,要根據國家創新體系的總體布局,明確和完善基礎研究的管理體制。其次,要改進和完善評價體系,減少行政干預,規范基礎研究的評價工作。再次,要充分發揮各科學創新主體的作用,加大對高等院校特別是重點研究型大學的支持力度。最后,要加強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基礎研究平臺和設施的規劃和建設。
(4)構建產學研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
產學研是創新活動中最重要的主體,其相互結合的效果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國家創新體系的建立及運行績效。首先,要不斷完善促進產學研結合的政策環境。其次,要加大政府資源配置引導和支持產學研結合的力度。再次,要構建面向產學研結合的公共服務平臺。最后,要推動產學研技術創新聯盟建設。
(5)形成以市場為導向的創新成果轉化系統
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加快推進以資源共享平臺、技術創新平臺、成果轉化平臺和交流合作平臺四大平臺為依托的國家創新成果轉化系統的建設。首先,要加快資源共享平臺體系建設,打造多層次的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其次,要加快技術創新平臺體系建設,建立多個實驗研究開發基地。再次,要構建創新成果轉化平臺體系,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建設。最后,要加強科技成果交流合作平臺體系建設,構建包括省部會商、省院合作、各類展會、對外科技交流等多種方式、多種層次的成果交流平臺。
從供給層面出發,產業結構調整和技術進步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兩個戰略重點。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可以得到以下四個基本結論:
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內涵是滿足多重發展目標約束的生產要素組合方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由要素條件發生變化引致的要素組合方式的變化,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在于改變要素的基本組合方式。而產業結構是要素組合的宏觀外在表現,加快要素組合方式調整就必須切實加快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因此,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中心環節是產業結構的調整。與此同時,要素組合方式改變的核心因素在于使用技術方式的變革,而產業結構的演變和調整的關鍵因素在于技術的演進和進步。因此,技術創新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過程中的核心因素。綜合來看,要素組合、產業結構和技術進步都是經濟運行供給因素中的重要層面,因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中心環節是供給層面的調整。就我國而言,經濟結構調整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其中,作為供給層面的要素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調整是整個結構調整中的核心環節,需要在長期內作為調整的重中之重;同時,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支撐,要加快以自主創新為核心的技術進步進程。
從產業角度出發,我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核心內容是實現產業協調均衡發展,而其中的關鍵環節是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這一重點:首先,消費一直是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消費不足與服務業發展水平較低有很大關系,服務業的發展能夠有效啟動內需、擴大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其次,相比工業而言,服務業具有投資小、能耗低、污染少的特點,不斷提高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對于深入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大力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無疑具有重要意義。再次,我國第一、第二產業尤其是工業發展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相關的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環節比較薄弱,加快發展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不斷提升研發、設計、品牌、營銷水平,可以增強第一、第二產業的競爭力,促進三次產業在更高水平上協同發展。最后,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一個突出矛盾是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相對滯后,積累的問題較多,經濟社會發展不夠協調,加快發展服務業尤其是面向民生的公益性社會服務,正是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一個基本途徑,這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需要著力解決的一個問題。
技術進步是經濟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它可以在減少資本、勞動力、物質資源等有形要素投入的情況下實現經濟加速發展。就我國現實而言,以引進和模仿的技術進步模式邊際“增長效應”開始逐步萎縮,而自主創新貢獻率正在加快提高。因此,需要通過自主創新創造經濟持續發展的動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在于改變要素的基本組合方式,自主創新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作用主要體現在可以推動生產要素高級化。長期以來,我國很多地區經濟發展過分依賴自然物質資源和低技能勞動等初級投入,而人才、技術和信息等高級要素所占比重極小,導致產業發展“營養不良”、量高質低、大而不強。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動態的高級生產要素的重要性已經超越靜態的、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等傳統生產要素。開展自主創新的過程,就是集聚、利用及培育、生產高級生產要素的過程,就是直接推動經濟增長投入要素實現高級化、高端化的過程。自主創新通過為經濟發展提供高效型、清潔型的投入要素,可以減少資源能源消耗、減少污染排放和環境破壞,提高生產效率和產業競爭力。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自主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點。
產業結構調整是經濟發展方式重要的主攻方向,而產業結構調整要以技術創新為主要支撐。首先,自主創新意味著一種持續開發新技術、新產品并實現產業化、商品化的過程和模式,由此帶動整個產業不斷由價值鏈低端向中高端攀升,如果缺乏自主創新能力,產品和技術升級的通道就難以打通。其次,自主創新能夠催生一批創新型企業家和企業,能夠更加高效地優化配置資源,搶占國內外產業競爭的制高點。再次,通過自主創新能培育和形成一批新興產業,孕育著新的經濟增長點,新能源、新材料、物聯網、云計算等前沿技術的開發應用,都有望催生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促使現有經濟發展方式發生重大轉變。最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加快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而在這個過程中,技術創新是十分關鍵的環節,要實現技術創新、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聯動。要從技術革命入手,加快新技術的研發和推廣,引發新的產業革命,推進整體產業的優化升級,從而引發經濟革命,改變原有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1]Todaro,M.P.,Stephen,C.S.Economic Development(9th edition)[M].London:Pearson Education,2006.
[2]〔美〕薩爾瓦托雷.國際經濟學[M].朱寶憲,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
[3]Balassa,B.A Stage Approach to Comparative Advantage[R].World Bank Staff Working Paper,1977.256.
[4]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重點[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10.
[5]吳敬璉.中國增長模式抉擇[M].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2005.
[6]Yi,K.M.Can Vertical Specialization Explain the Growth of World Trade?[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2003,111(1):52-102.
[7]何德旭,姚戰琪.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效應、優化升級目標和政策措施[J].中國工業經濟,2008,(5).
[8]林毅夫,蔡昉,李周.中國的奇跡:發展戰略與經濟改革[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9]世界銀行.2005年世界發展報告[R].世界銀行,2005.
[10]張軍,章元.關于中國資本存量的另一種測度方法[J].經濟研究,2003,(7).
[11]劉霞輝,張平,張曉晶.改革年代的經濟增長與結構變遷[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12]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學術委員會辦公室.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研究[M].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10.
[13]周叔蓮,呂鐵,賀俊.中國高增長行業產業政策導向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8,(9).
[14]王一鳴.我國中長期經濟增長趨勢與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J].宏觀經濟研究,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