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剛
(東北財經大學 應用金融研究中心,遼寧 大連 116025)
在當代,匯率決定與匯率形成機制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都是一個非常重要也具有深遠影響的問題。
從理論上看,匯率決定理論與匯率形成機制一直是宏觀經濟學中最具挑戰性同時也是存在很多爭議的課題之一。對匯率與匯率決定理論的研究已經有很長的歷史,例如,對購買力平價理論及其研究的歷史就可以追溯到500—600年前。在15—16世紀Salamanca大學的學者就曾經提出并討論過購買平價的思想[1],Wheatley和Ricardo在19世紀初也有關于購買力評價思想的論述[2],Cassel在1918年前后已經非常系統與完整地提出購買力平價理論[3]。在不同的歷史時期與經濟發展階段,都有很多經濟學家投身于匯率問題的研究,這些經濟學家們根據各自的理解與認識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匯率理論,形成了許多不同的流派。這些匯率理論從不同的視角對匯率決定的因素與匯率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不斷地豐富人們對匯率本質及匯率形成機制的認識。在當代,匯率決定理論也一直是最具吸引力并每年都有大量文獻產生的研究課題。經濟學家之所以重視匯率與匯率決定理論的研究主要有兩個原因:其一是匯率是宏觀經濟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變量;其二是現存的所有匯率理論都還存在著許多局限性與不完善的地方,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完全具有說服力的匯率決定理論,因此匯率理論需要發展與完善。
從實踐上看,在經濟活動日益全球化與世界各國經濟日益開放、各國經濟交往日益頻繁、聯系越來越密切的今天,匯率在各國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大。從微觀層面上看,匯率可以直接和間接地影響企業和個人的資產,影響企業的經營成本與商品的價格和利潤,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從宏觀層面上看,匯率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實現其經濟發展目標的重要工具,成為影響宏觀經濟運行的重要手段。所以,匯率無論在宏觀上還是在微觀上都對當代各國經濟產生重要影響。
對于中國,研究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尋找出制定適當匯率的正確理論及理論依據顯得尤為重要。這里所說的重要,不僅僅是因為在近年來國內外對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的討論非常熱烈,某些西方國家政府指責人民幣被人為低估,要求人民幣升值,人民幣具有升值的壓力;同時更在于,在金融領域,我國正面臨著向市場經濟全面轉軌的重要階段,需要尋找正確的外匯與匯率制度的改革思路,需要有正確的理論作為改革匯率形成機制與確定適當的人民幣匯率的依據。合適的匯率與正確的匯率政策對我國經濟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縱觀現存所有匯率理論,對匯率決定理論解釋最為清晰、最具說服力的應該是購買力平價理論。購買力平價理論以及作為購買力平價理論基礎的“一價定律”被普遍認為是現代匯率理論的基礎。①例如,兩位非常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家Dornbusch和Krugman曾經說過的:“雖然程度不同,但購買力平價匯率理論的信念已經深深植根于每一個國際經濟學家的思想深處,成為認識世界的一種方式”[4]。
購買力評價理論主要討論了兩個層次的問題:(1)匯率是由什么決定的;(2)貨幣的購買力是什么,如何對其進行衡量。該理論非常出色地解答了這兩個問題。購買力評價理論把匯率看成是兩國貨幣的相對比價,并認為貨幣所具有的價值是由它本身所具有的對商品的購買力來表示的。既然匯率是兩種貨幣的比價,而貨幣的價值又是由貨幣的購買力來決定的,那么匯率就可以表示為兩種貨幣的購買力水平之比。由于貨幣的購買力是可以衡量的,那么貨幣的價值就可以被購買力來替代,匯率就很容易計算了。
購買力平價理論是非常具有影響力的,在當代發展起來的匯率決定理論,如貨幣主義的匯率理論、資產組合匯率理論和理性預期匯率理論等,實際上都是在購買力平價理論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是對購買力平價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但是客觀地進行分析,可以發現這些現存的匯率決定理論都不能很好地解釋當代匯率的決定與運動,甚至無法通過計量經濟模型的經驗檢驗。例如,有人在20世紀70年代就曾經宣布過購買力平價理論已經“崩潰”了[5]。
由于匯率決定理論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經濟生活中都是十分重要的,是一個在當代經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理論,所以在當代依然有很多優秀的經濟學家在從事匯率決定的研究,尋找新的更具說服力的理論解釋。
在經濟學家們的努力與推進下,在當代,匯率理論與實證研究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研究方法與分析手段進一步提高。但遺憾的是,在匯率理論研究的最核心問題上,即匯率如何決定的解釋問題上,依然沒有實質性的進展,現存的所有匯率理論依然不能充分地解釋匯率是如何形成的與決定的。在匯率如何被決定的問題上依然存在著很多疑問。
現存匯率決定理論不能很好地解釋當代匯率的決定與形成機制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于,研究者們一直沿用傳統的分析思路,而沒有對匯率性質的一些根本性的變化進行思考與分析。在當代,幾乎所有新發展起來的匯率理論和關于匯率理論研究的新進展都是基于傳統匯率理論的分析框架之上的,都是基于對匯率基本性質而展開分析的,即把匯率看成是貨幣的價格,看成是兩種貨幣交換的比率,并根據匯率的這樣一種性質來對匯率決定與形成機制進行分析。這種認識,如果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世界各國經濟之間的交往較少同時各國政府對經濟生活干預程度較低的時期,應該說是正確的;如果從匯率是什么的角度來看,應該說也是非常準確的。但是如果從匯率在當代經濟生活中所具有的性質與作用的角度來看,則是不正確的,或者至少說是有缺陷的。基于匯率一重性質基礎上的匯率決定理論可以解釋經濟發展水平較低時期的匯率決定與運動,但是無法解釋當代匯率的決定與運動。因為在當代匯率的性質與功能已經發生了變化。
實際上,在當代匯率已經具有了兩重性質與兩種功能。這兩種性質與功能預示著匯率的決定因素也必然要發生變化。
在當代匯率所具有的第一重性質與功能是體現其他貨幣的價值。匯率的這種性質是同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聯系在一起的,匯率反映出貨幣的價值,充當貨幣交換的比率。匯率的第一重性質與功能也是匯率的基本性質與功能。由于每一種貨幣都具有或者代表一定的價值,所以匯率的基本性質也就自然地表現為兩種貨幣價值的比較,或者用另外一種貨幣表示的一種貨幣的價格。匯率的第一種性質是與生具有的,也是非常明顯的。匯率產生于不同種類貨幣之間的交換,是貨幣交換的產物,人們很容易認識匯率的這一種性質與作用,也很容易根據匯率的這種性質來分析匯率是如何被決定的。購買力平價匯率理論和其他所有的現存匯率理論也幾乎都是同樣地根據匯率的這樣一種性質、根據對匯率幾乎相同的認識與思路來對匯率決定與形成機制進行分析的。
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在當代匯率還被賦予并具有了另外一種性質與功能。匯率的第二重性質與功能不是與生具有的,而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與國際經濟活動重要性的增加,而被人為地賦予的。匯率的第二重性質與功能是充當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與工具,更準確地說,匯率在當代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進行宏觀調控的一項可選擇政策,同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一道,為政府實現宏觀經濟目標服務。
幾乎所有的經濟學家都常識性地認識到匯率是一項政府宏觀調控的工具,但是還沒有經濟學家把匯率的這樣一種性質與作用同匯率的決定與形成機制聯系起來。由于匯率已經成為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工具,匯率的決定與形成機制就要發生變化,匯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被政府人為地與直接地加以控制,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受政府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的影響。
匯率的第二重性質與功能是在世界經濟發展水平提高到一定階段以后而產生并被賦予的。匯率的第二重性質與功能的存在雖然要依賴于匯率的基本性質與功能,但卻同它完全不同。
在當代,匯率具有了兩重性質:第一是同貨幣的價值尺度職能聯系在一起的,匯率反映出貨幣的價值,充當貨幣交換的比率;第二是充當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與工具,用來實現政府的宏觀經濟發展目標。由于匯率具有了二重性與兩種功能,所以匯率的決定也必然要發生變化。
在匯率僅僅具有一重性質與功能的時候,匯率是可以完全由市場要素來決定的,不管是完全競爭的市場還是壟斷的市場。因此,當匯率僅僅具有一重性質的時候,人們完全有理由認為匯率是由市場要素,是由市場的供給與需求來決定的。所以在這種情況下,研究是什么決定了貨幣的價值,或尋找衡量貨幣價值的標準與制度應該是匯率決定研究的正確選擇。購買力平價理論就是根據這樣的思路來對匯率決定進行分析的。購買力平價理論首先確定匯率是兩種貨幣的比價,或者使用另外一種貨幣表示的一種貨幣的價格,然后用每一種貨幣所具有的對商品的購買力來體現于衡量該貨幣所具有的價值,并通過對兩種貨幣所具有的購買力來確定兩種貨幣交換所應該具有的合理比率,即所謂的“真實均衡匯率”(True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當然,這種根據代表貨幣價值的購買力比較計算得出的匯率同市場中的現實匯率可能會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是由于這種匯率考慮的是兩種貨幣價值的比較,所以是一種理論上的匯率。Keynes[6]認為,這種匯率是一種“在長期比市場匯率更加值得信賴的貨幣價值指標”。這種理論上的匯率可以充當外匯交換的“中心匯率”或者市場匯率的“錨”。
但是,根據對匯率第一重性質認識所形成的匯率決定理論其有效性是有一定條件的,其中最重要的條件就是匯率僅僅起到市場貨幣交換比價的作用,即匯率完全是由市場的供給與需求來決定時才有可能是正確的。
購買力平價及其他一些被人們廣泛接受的匯率理論之所以可以在很長時期內能夠很好地解釋匯率的決定與運動,并被理論界與實際經濟部門廣泛地加以應用,而卻無法解釋當代匯率的決定與運動,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僅僅考慮了匯率的一重性質與作用。當代的經濟學家們沒有考慮到匯率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而是依然沿用傳統匯率理論的思路,把匯率的定義等同于匯率的性質,把主要的精力與注意力都放在如何改進計量經濟模型與統計分析技術與方法上。現存匯率決定理論雖然在對匯率如何決定的解釋方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但是在對匯率性質的認識方面確實幾乎完全相同。基于對匯率一重性認識所形成的匯率決定理論,無論分析多么完善與方法多么精巧,都僅僅可以解釋由市場因素決定的匯率部分,而無法解釋當匯率具有了另外一重性質與功能 (即充當政府宏觀調控手段的匯率)后是如何同作為貨幣交換比價的匯率結合起來并形成當代的現實匯率的,無法解釋當代匯率形成機制與匯率決定的全部。這也是為什么一方面,每年都有大量的關于匯率研究的文獻產生,而同時在當代匯率卻一直沒有取得重要進展的一個原因。
當匯率具有二重性質的時候,匯率決定的因素、匯率形成機制與匯率運動的方式都必然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匯率一部分是由市場因素來決定的,一部分是由政策與人為因素來決定的。
所謂政策與人為因素,就是說,當匯率充當政府宏觀經濟調控工具時,它在一定程度上由政府的宏觀經濟目標來決定,服從于政府的宏觀經濟目標。在當代,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參與國際經濟交往與活動國家的政府不利用匯率手段來實現其經濟目標的。因此也幾乎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匯率在當代不受其政府的政策目標選擇的影響的。
近年來,關于人民幣是否被低估,人民幣是否應該升值的討論異常熱烈[7]-[10]。參加討論者涉及到國內外的學者及一些政府機構。不去探討這次討論如何開始、目的是什么,單單從討論的內容與結論看,可以非常清晰地分成立場與觀點都截然不同的兩個派別:一派是這次討論的主要發起者,他們認為人民幣目前被低估,所以人民幣應該升值。我們可以把該派稱之為“升值派”。該派的主要參與者是國外的一些學者及政府與研究機構的成員。另一派認為,目前人民幣幣值比較適當,應該保持穩定或基本穩定。這一派可以稱為“穩定派”。穩定派的成員主要是國內的學者與研究機構及部分外國學者。
參加討論的兩派意見針鋒相對、觀點相左,各派所依據的理論、研究方法與分析問題的角度都是完全不同的。
升值派分析所依據的基本是現存的有關匯率決定理論,其中主要是購買力平價理論。他們根據購買力平價理論對人民幣幣值進行估計,得出的結論大多認為人民幣被低估或者嚴重低估,因此人民幣應該升值。一些有較大國際收支逆差與擔心中國經濟國際競爭力將進一步提升的外國政府也借用這些分析成果指責人民幣被人為的低估,要求人民幣升值。
穩定派以國內的學者為主。他們關于人民幣匯率的分析雖然數量很多,但是大多數的分析僅僅是根據一些假設與推斷,來分析人民幣升值或者不升值的利弊得失。這些分析雖然看似很有道理,但沒有堅實的理論作基礎,幾乎沒有從理論上回答人民幣幣值是否合理或者是否被低估的問題,基本上沒有回答人民幣匯率是如何決定以及應該如何來確定人民幣的幣值與匯率形成機制。
總結現有的關于人民幣幣值是否合理、是否應該升值的討論的研究成果,從表面上看,似乎升值派的分析更具有一些說服力,因為他們的分析具有理論依據。而穩定派的分析很少應用匯率理論,似乎可靠性更差一些。但是,實際上,升值派的分析方法與結論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至少其結論也是值得懷疑的。因為他們得出人民幣應該升值結論的依據是傳統的匯率決定理論,主要是購買力平價理論。這些傳統的匯率理論都是建立在對匯率一重性認識基礎上的,而正如我們前面所分析的,這些傳統理論只能夠適應自由放任條件下匯率決定的情況。他們沒有認識到,更沒有討論當代匯率所具有的二重性以及當代匯率是如何決定的,因此他們的理論也是不完整和有缺陷的。
當代匯率已經具有兩重性質與兩種功能,因此匯率的決定與形成機制也已經發生了變化。在當代,匯率不僅作為貨幣的價值尺度,反映其他貨幣的價格,同時也充當政府的政策工具,為各國政府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服務。因此在當代,匯率不是由市場單方面的因素來決定的,而必然是由包括市場因素和政策人為因素的兩種力量共同來決定。所以僅僅依靠傳統理論得出人民幣幣值被人為低估的結論是不正確的。
從現實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當代各個國家,特別是發達國家的匯率,都是由兩重因素來決定的。例如,美國被認為是世界上市場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同時也是經濟上最自由放任的國家。但是美元匯率卻是在一定程度上受美國政府和聯邦儲備銀行的控制與影響,并為美國政府實現其宏觀經濟目標服務的。近年來,美元持續地對世界其他貨幣貶值,并在近期頻繁地采取量化寬松的貨幣政策,其主要原因是美國政府及貨幣當局為了解決其國內所面臨的宏觀經濟問題,如經濟衰退、高失業、財政赤字與國際貿易赤字問題等等。其目的是改善其經濟狀況、增加就業,提升美國企業的競爭力。因此,當代美元的匯率也不是由市場因素來單獨決定的,而是由市場與政策因素共同來決定的。
這就是一種現實與事實。現實說明,當代匯率已經具有了兩重性,事實說明,當代匯率普遍是由市場與政策因素來決定的。所以,我們應該根據匯率的二重性分析來討論人民幣匯率決定與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問題,以便對匯率的分析與定價建立在更加堅實的理論基礎之上,更符合現實世界的真實情況,更加合理地確定人民幣同其他貨幣的比價,使匯率更好地為我國宏觀經濟內外均衡服務。
關于匯率的二重性分析說明在當代匯率的形成機制已經發生了變化。因此,在當代要分析匯率形成機制,要分析匯率的二重性,就要考慮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1)在僅僅包括外匯市場供給與需求因素的情況下,匯率是如何決定的。(2)匯率在政府宏觀經濟政策選擇中具有什么樣的地位,匯率將如何受政府宏觀經濟目標的決定與影響。(3)在匯率決定中,市場供給與需求決定匯率的方式在匯率形成機制中的權重。(4)在匯率決定中,政府政策與人為因素影響與決定匯率方式,以及如何對這部分匯率進行計量與衡量。
在考慮當代匯率形成機制時的一個重要的認識是:匯率不應該僅僅由市場因素來決定,而必須考慮本國的宏觀經濟目標,考慮內外均衡問題。只有實現內外均衡的匯率才是一個合理的與適度的匯率。①但是,這種分析又不同于均衡匯率理論。均衡匯率理論認為,匯率是由一國宏觀經濟內外均衡決定的,并服務于宏觀經濟內外均衡的。所以在一個國家宏觀經濟達到內外均衡時的匯率就是合理的匯率,就是均衡匯率。而我們分析的由兩重性質來決定的匯率則認為,均衡匯率只是匯率決定的一部分,均衡匯率需要同市場供求決定的匯率部分聯合起來共同決定現實中的匯率水平。
在匯率決定中增加一些對宏觀經濟目標因素的考慮,可以說是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政府人為地干預外匯。但是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一點:政府干預經濟和人為的因素不是倒退與違背市場經濟原則,而是經濟發展的需要,包括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世界經濟發展的歷史證明,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與生產活動社會化程度的加強,自由放任的市場經濟已經無法適應經濟活動與發展的要求,當代全球金融危機說明,在現代化大生產的條件下,沒有政府的有效監管與積極的管理,市場經濟就會出現偏差,就會出問題。經濟發展客觀上要求政府承擔起協調社會經濟發展、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職能。從當代各國經濟發展的實際來看,為使宏觀經濟持續穩定健康地發展,匯率政策必然成為政府的一項宏觀調控工具。因此,為實現經濟發展目標,在一定程度上有目的的與人為的決定現實匯率偏離市場因素決定匯率的水平是自然的與必要的,是符合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的。
在分析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決定人民幣匯率時,還要考慮人民幣及中國經濟的一些特殊情況。中國是一個正在進行市場經濟改革的國家,市場經濟體系與運行機制還不健全,金融領域的非市場因素還很多,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因此,研究與確定當前人民幣匯率決定與形成機制必須要考慮中國所面臨的實際情況,應該更多地考慮一些非市場因素,即所謂的宏觀經濟因素與人為因素。
可以反映匯率二重性的當代匯率決定模型必須考慮兩個部分,并由兩部分結合而成:一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匯率的決定;二是作為政策工具、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匯率決定。在這里,我們試著給出一個二重性匯率決定模型。
對市場決定的匯率部分筆者可以考慮應用購買力平價理論為主進行分析,購買力平價理論的基本公式為:

或者

其中,St為t時刻的匯率,ai,t為第i種商品在t時刻的權重,pi,t為第i種商品在t時刻的價格,Pt為t時刻的物價總水平。帶*號者為外國的相應變量。
對政策與人為因素決定的匯率部分可以考慮:(1)實現經濟增長目標所需要的匯率水平及其同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的差距。(2)實現充分就業所需要的匯率水平及其同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的差距。(3)解決一些特殊宏觀經濟問題,如國際收支赤字與財政赤字所需要的匯率水平及其同購買力平價理論匯率的差距。這部分可以包括很多宏觀經濟變量,例如勞動生產率、就業水平、貨幣供應量、利率水平、代表對外開放程度的出口總量與進口總量、財政收入、國際收支狀況、外匯儲備以及一些臨時性的外來沖擊等因素。這部分可以考慮參考均衡匯率模型并加以修正來解決。
在現實中可以考慮應用行為均衡匯率模型[11](Behavioral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BEER)來分析實現宏觀經濟目標的匯率決定。BEER模型的使用分四個步驟:
第一,應用單方程方法來判定實際匯率同宏觀經濟基本面變量以及短期變量之間的關系,這等同于估計匯率決定方程。
第二,對經濟基本面變量的永久性成分進行識別,即將宏觀經濟變量的時間序列分解為永久成分和暫時成分,這可以通過H-P濾波[12]或Beveridge-Nelson分解[13]或對長期值的主觀判斷來計算。
第三,將宏觀經濟基本面變量的永久部分代入第一步估計出的匯率決定方程替代原基本變量,并設定短期變量為零,就得到了長期均衡匯率。
第四,度量名義匯率同長期均衡匯率之間的差異,即得到匯率的錯位水平。
行為均衡匯率的表達式為:

① 根據行為均衡匯率的思想[11],方程 (3)可以進一步分解與推導。定義現時均衡匯率q't為:
其中,Z1是長期內影響匯率的基本經濟因素向量;Z2是中期內影響匯率的基本經濟因素向量;T是影響匯率的短期、臨時因素組成的向量;ε是隨機干擾項。
在方程 (3)中,可觀測的實際匯率完全是由基本經濟因素Z1和Z2、短期因素T、隨機誤差ε來解釋。
把方程 (1)和方程 (3)結合起來,并用E來定義二重性匯率,可以得到二重性的匯率決定方程為:

或者有:

q't是由中長期基本經濟要素的現時值確定的匯率水平。相應地,定義現時匯率失調cmt為實際觀測匯率與當前均衡匯率之差,有:

由于基本經濟要素本身也會偏離可持續的預期水平,因此有必要進一步定義總匯率失調水平tmt為實際觀測到的匯率水平與經濟要素可持續的長期值確定的匯率水平之差,其方程式如下:

式 (3a)中的Z1t和Z2t代表基本經濟要素可持續的長期值。對等式 (3a)的右邊進行變換,可得:

由于qt-q't=τ'Tt+εt,因此上式可以改寫成:

在方程 (5a)中,總體失調水平被分解為三方面因素:短期臨時因素、隨機干擾因素和基本經濟要素偏離其可持續水平的程度。

其中,α代表由購買力平價理論決定匯率部分的權重,1-α代表由宏觀經濟政策因素決定匯率部分的權重。
方程 (5)包括四個部分:(1)由購買力平價理論代表的市場決定的匯率部分。(2)由Z1和Z2代表的基本經濟因素決定匯率部分。(3)由T代表的短期因素影響匯率部分。(4)隨機誤差項ε。
筆者對匯率的二重性與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進行了討論。本文主要貢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論證了匯率的性質在當代已經發生了變化。在當代匯率已經具有了兩重性質與兩種功能。這兩重性質與功能是:第一,體現其他貨幣的價值和充當貨幣交換的比率;第二,充當政府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的手段與工具,同貨幣政策、財政政策一道,為政府實現宏觀經濟目標服務。(2)對匯率性質發生變化的原因進行了討論,并對決定當代二重匯率的因素進行了分析。筆者認為,匯率性質與功能的變化表明匯率的決定因素已經發生了變化,在當代匯率是由市場因素與政策性因素共同決定的。現有的匯率決定理論與研究之所以不能解釋當代匯率形成與決定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沒有充分認識到匯率性質的變化。(3)對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行了討論。我們認為,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中必須考慮匯率的二重性。同時也強調,在市場定價的基礎上,一定程度上由政策與人為因素來調控匯率水平是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以二重性為原則來決定匯率對當代我國經濟改革與發展是必要的,同時也不違背市場經濟的原則。(4)在結合購買力平價理論與均衡匯率理論基礎上,經過改進,本文給出了一個二重性匯率決定模型。
必須指出的是,由于筆者提出了一個新的觀點,盡管二重性匯率模型還很粗糙,論證還不很充分,但是畢竟做了一些新的思考與探討。在此,非常希望得到各方面的批評指正,以便可以進一步改進,并推動匯率決定理論的發展。
[1]Taylor,M.P.Purchasing Power Parity[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2003,11(3):436-452.
[2]Frenkel,J.A.Purchasing Power Parity:Doctrinal Aspects and Empirical Evidence from the 1920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78,8(2):169-191.
[3]Cassel,G.Abnormal Deviation i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J].Economic Journal,1918,28(2):413-315.
[4]Dornbusch,R.,Krugman,P.Flexible Exchange Rates in Short Run[J].Brookings Papers on Economic Activity,1976,(1):153-180.
[5]Frenkel,J.A.The Collapse 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 during the 1970s[J].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1,16(1):145-165.
[6]Keynes,J.A.A Tract on Monetary Reform[M].London:Macmillan,1923.
[7]李揚,余維彬.人民幣匯率制度改革:回歸有管理的浮動[J].經濟研究,2005,(8).
[8]施建淮,余海豐.人民幣均衡匯率與匯率失調:1991—2004[J].經濟研究,2005,(4).
[9]王松奇,史文勝.論匯率的決定機制、波動區間與政策搭配[J].財貿經濟,2007,(4).
[10]張斌.人民幣均衡匯率:簡約一般均衡下的單方程模型研究[J].世界經濟,2003,(11).
[11]Clark,P.B.,MacDonald,R.Exchange Rates and Economic Fundamentals:A Methodological Comparison of BEERs and FEERs[R].IMF Working Paper,1998.67.
[12]Hodrick,R.,Prescott,E.C.,Postwar,U.S.Business Cycles: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Journal of Money,Credit,and Banking,1997,29(1):1-16.
[13]Beveridge,S.,Nelson,C.R.A New Approach to Decomposition of Economic Time Series into Permanent and Transitory Components with Particular Attention to Measurement of the Business Cycle[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1,(7):15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