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興
做慈善的把慈善信息搞得不明不白,讓公眾一頭霧水。保管文物的讓珍貴文物毀損,讓體現文物保護的國家能力蒙羞。
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季,一個紅十字會,一個故宮,始終未曾在公眾視野中消失。總是在前事未了之際,又添新痕。
那邊廂,紅十字會捐贈信息發布平臺顯示,玉樹捐建醫院項目總投資相同,面積卻分別為1050平方米和5600平方米,調查后發現,原來是紅會工作人員上報信息錯誤。
這邊廂,“四重門”之后,故宮又有重要文物被損壞,據稱出事文物是由故宮宮廷部負責保管的清宮舊藏木制屏風,在文??萍疾窟M行修復時被水浸泡。
舊事新痕何時了?未可知者何其多?諸事雖繁復各異,其錯誤失誤卻一樣的低級,一樣的不應該。簡言之,就是吃的是那碗飯,干的是那個專業,管的是分內事,卻硬是在最應該擅長自如的領域、最不應該自毀清譽的地方砸鍋了。
如果說是一個外行學徒,初干這種事兒,難免多有考慮不周,業務欠熟,犯了錯誤情有可原,公眾也不會咬住不放。但無論紅會還是故宮,卻都是在專業領域浸淫已久,其在專業方面的建樹,在專業方面的權威和信譽,理論上無人能出其右。卻爆出低級錯誤,而且還不止一次,是屢犯,是一而再再而三,想令公眾原諒,掘地三尺也找不出理由來了。
做慈善的把基本的慈善信息搞得不明不白,讓公眾一頭霧水。保管文物的每每讓珍貴文物毀損,讓體現文物保護的國家能力蒙羞。再還有其他什么專業領域行業的機構人士也在最擅長的地方丟盔棄甲。這些原不在于專業能力漸失,“泯然眾人矣”,專業能力建樹起來后,想生疏、荒廢、忘卻其實都不會那么快。所以屢在專業領域犯低級錯誤,一言以蔽之,在于缺失“職業經理人精神”。
這個“職業經理人精神”是舶來概念,在國人語匯里暗通“敬業”、“職責”等等。只因這些概念在一些人的耳朵里起繭,同時也被其他一些語境、意識所裹挾,反失其本真意義。因而,用“職業經理人精神”這一相對客觀的專業術語來界定,或能更顯一些人和機構在專業領域的基本缺失。
在“職業經理人精神”那里,既被委任做一項事情,就踏踏實實、認認真真做好,就以專業精神、職業態度做好,不容許有半點閃失,不容許失了水準。如果說這是忠誠,那么這是對職業的忠誠。如果說這是敬畏,那么這是對專業的敬畏。所以,它的內涵很簡單,很普通,用我們說得老掉牙的話來說,就是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
可以說,在我們的職業價值觀里,這樣的“職業經理人精神”僅是一種次級要求。我們往往會把一項專業放進國家事業的大視野里審視,要求必須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負責。這的確是一種高度,對不少人也能產生崇高的政治道德約束力。然而,這樣的要求,也容易變成一些人的口號,而難以付諸實踐。結果就是我們常見到的,大道理講得很好,很有使命感,但就是從行動上體現不出來。
所以,在公眾看來,并不期望那些專業機構整天唱高調,聽著也多半像假的。只寄望能完成次級要求,就是要有一點“職業經理人精神”,講一點職業道德,把自己分內的事情做好,對得起自己的專業能力,對得起手中的飯碗。既做專業事情,就以專業精神完成它,兢兢業業、一絲不茍地完成它。
遺憾的是,我們的一些專業機構,連公眾的這點次級期待都達不到,屢屢通過低級錯誤失信于民。當專業機構的專業能力都喪失信譽的時候,還有什么資格替國家、社會、人民履行職責?還拿什么讓公眾相信你能行?
所以,無論是紅會還是故宮,抑或是其他什么專業機構,在自己的專業領域失信,要緊的就不是什么辯白、解釋、道歉,而是檢視自己的“職業經理人精神”還留存有多少?還能不能用專業能力重建公眾的專業信任?
在一定意義上說,專業的事情,可以由開明的非專業人士來領導,但必須有專業的理念和制度來保障,必須由既有專業精神又有專業能力的人來干。否則,就會低級錯誤常犯,貽笑大方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