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突出,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躲不開、繞不過,必須通過深化改革加以解決。”如此尖銳地提出改革問題,說明黨中央領導集體深化改革的決心和信心。然而,要深化改革,真正破除制約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卻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這不僅需要敢于改革的膽識和勇氣,還需要有行之有效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經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與此同時,中國社會也出現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從表面上看,它們似乎只是經濟、道德或別的什么問題:社會兩極分化在某種意義上是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農民生病不敢去醫院是因為他們太貧困,環境污染至少部分是某些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低造成的,黑磚窯、毒牛奶、染色饅頭的人道主義危機是因為窯主、店主太黑心,社會誠信的普遍缺失是因為人們之間缺乏信任,政府官員的貪腐是因為他們的道德力量不足以抵制權、錢、色的誘惑,等等。但是從本質上看,這些問題集中反映了一個共同的癥結:現行的政治體制存在不容忽視的問題。
為了解決政治體制中存在的問題,鄧小平在世時就明確提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任務。30多年來,我們從許多方面著手試圖解決政治體制中存在的問題。然而,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政治體制改革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許多當年鄧小平提出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目標和設想(如黨政分開、權力下放等)已經被束之高閣了。正如有的人所說的,從上世紀80年代提出政治體制改革以來,沒有哪次重要會議沒有談到政治體制改革的問題,但真正意義上的政治體制改革始終沒有開展起來,是所謂“只聽下樓聲,未見下來人”。
就目前中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情況看,世情、國情、黨情繼續發生深刻變化,我國發展中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越來越突出,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出來。
1.經濟和社會的持續發展要求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近年來,雖然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有了一定的進展,但與經濟體制改革的實際進程相比,總體上來說是相對滯后的。政治體制改革滯后的局面不改變,在相當大程度上會影響整個改革發展全局。所以,無論從發展的矛盾還是改革的實踐來看,都需要加快政治體制改革和創新,以實現全面改革的新突破。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公共治理結構中的一些矛盾凸顯。例如,行政成本增大、行政效率低下的問題;人們政治參與積極性提高與表達渠道不相適應的問題;政府中的某些腐敗問題與社會監督機制不健全的問題;利益多元化與社會組織發展滯后的問題;現代化發展中公民私人利益與公共利益沖突問題;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眾參與問題等,這些都對改善公共治理提出新的要求,必須通過改革完善公共治理結構,使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公共權力的行使能夠超越部門利益、行業利益、地方利益的局限和束縛,并受到社會的監督和制約,以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2.基本政治制度的完善需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當下的中國,經過6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3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們已經建立和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這是當今中國發展的政治制度前提。應該說,中國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好的,必須長期堅持和繼續發展完善。問題是基本政治制度只是提供基本制度框架,基本政治制度的有效運作還必須依賴于構成和支撐基本政治制度的政治體制和運行機制。如果沒有良好的政治體制和運行機制,基本政治制度只是一套空洞的制度框架而已。
比如,30多年前我國選舉制度改革邁出了第一步,在改革開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中國經濟結構、社會結構、公民權利意識發生了巨大變化,特別是新的社會階層迅速成長起來,他們迫切要求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以實現自己的利益和要求。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沒有選舉制度的改革和創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不可能完善的。經濟利益的調整需要政治權利的調整,沒有民主權利的實現,不可能有民生的保障。要解決當前中國面臨的貧富差距、民生、社會公平和正義、社會和諧等一系列問題,都需要從發展民主保障公民政治權利的根本上著手。全面修改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創新選舉制度和選舉程序,擴大和切實保障人民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權利,已經成為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首要途徑。
3.清除體制性障礙需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在深化改革過程中,政治體制性障礙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同以往的30年相比,新階段政治體制創新的現實需求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大得多,迫切得多。這是因為:(1)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首先在于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實現經濟運行機制由政府主導向由市場主導的轉變,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基礎性作用提供體制保障。(2)推進以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重要的是通過政治體制改革,確立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以強化政府的公共服務職能,提高政府的公共服務能力。(3)解決腐敗問題,重要的在于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從制度上制約權力與資本的結合,解決體制性、機制性的腐敗問題,以使權力正確行使。(4)統籌中央一地方關系,其實質是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形成一個合理的中央一地方權力和利益格局,并建立與此相適應的財政稅收體制和官員考核機制。(5)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的實質性突破,取決于能否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形成一個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的權力結構和運行機制。由此,奠定公共治理結構的制度基礎和制度保障。
4.政治觀念變革更新要求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觀念是體制的先導,體制是觀念的體現。沒有體制創新,觀念更新就是空話。最近一些年來,在思想解放的旗幟下,中國的政治觀念有很大進展。如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了三大政治理念: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義;又如溫家寶總理多次講到要使正義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首要價值;等等。誠然,明確提出這三大政治理念,是對傳統社會主義政治理論的重大突破。然而,如何才能使這三大政治理念落到實處呢?關鍵的就在于現有的政治制度和政治體制如何內含著這三大政治理念,從而使這三大政治理念成為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首要價值。
又如,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問題。近來,習近平副主席在“權為民所用”的基礎上進而提出“權為民所賦”,這可以說抓住了正確權力觀的根本。但是如何實現“權為民所賦”卻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通過政治體制改革,從體制機制上將賦權主體、賦權客體、賦權過程、賦權程序等確定下來,并且按照權力運作規律建立起科學的授權機制、行權機制和督權機制,唯其如此,“權為民所賦”才能落到實處。
再如,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問題。目前官員們之所以都有GDP情結,都以成敗論英雄,這是與我們的政績評價體系相聯系的。多少年來,我們考核和評價干部的政績,基本上是以GDP增長作為硬指標的,而政績又與官員的升遷直接掛鉤,即所謂“能者上,庸者下”。于是,追求GDP增長就成為官員們升遷的首要途徑。
因此,只要堅持以績效為導向的發展方式不變,只要固守集中統一的經濟體制,各級官員們為了保證自己能夠得到升遷,自然會去追求GDP增長。可見,官員們的GDP政績觀背后,仍然是干部體制和評價機制問題。
5.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從1999年修憲開始,“法治國家”的理念已經伴隨我們走過十多個年頭,中國法治建設也取得了許多具體的成就。但是,從根本上說,只有在我們的政治體制和政治模式法治化之后,政府官員的行為才能受到法律的控制,地方政府才會有效監督當地的磚窯或煤礦,中央和地方才有能力聯合治理正在惡化的生態環境,農民才能獲得平等的政治和社會待遇,社會中下階層人群才能爭取到更多的平等權利和尊嚴。總之,我們才能通過法治更有效地解決經濟改革本身所不能解決的種種社會問題。
在世界范圍內,幾乎所有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現代化都是建立在制度現代化的基礎上。現代化的制度包含一系列共同的憲政要素:法治、民主以及對財產權等基本權利的尊重和保障。人權保障防止政府以不必要的方式干預或控制市場、社會和公民的私人生活,民主保證政府對社會的干預和控制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和需要,法治則要求政府去嚴格執行由民主政治程序通過的符合大多數人利益的法律。概言之,現代化的前提是政治和法律的理性化。在這其中,法治是最基本的條件。如果一個國家的政治決策極為隨意、社會資源大量浪費、個人活動空間受到極大約束、政府與私人行為的后果沒有法律保障下的可預見性,那么現代化只能是癡人說夢。那么,怎樣才能實現政治和法律的理性化呢?唯有通過政治體制的改革與創新,使之逐步內含政治理性和法律理性。
6.和諧社會建設需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社會和諧是指社會生活和社會結構的有序性,即社會主體、社會活動、社會行為在社會規范體系內融洽協調。諸多社會問題產生或長期得不到解決,最終根源還在于體制不完善。體制在社會發展中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和長期性,完善的政治體制對于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秩序是至關重要的。
優化社會秩序需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體制以規范的形式確定社會資源使用的主要原則,保證經濟社會資源在一定體系內得到有效配置與合理利用。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的完善,將減少人為因素不確定性的影響,使人們的利益訴求得到合理引導。并由此保障人們各居其位、各謀其政、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同時,體制作為對社會交往活動的規范,以統一的形式要求人們普遍接受并嚴格遵守,對符合社會整體利益的行為予以支持,對違反或破壞社會運行的行為則嚴加懲處,把人們千差萬別的行為納入統一的軌道中,使社會生活保持一種預期的秩序。中國經濟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凸顯了法治化、民主化要求,創新和完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和公共管理體制顯得尤為迫切。
保障人民群眾的社會權益需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由體制所確定的社會規則體系,能夠確保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應有權利得到合理行使,并獲得相應的利益。權利的制度化、規范化和程序化確保廣大人民當家做主,在公開公平的氛圍中參政議政、建言獻策,進而達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教育、自我監督的良好效果。如果體制不完善,人們合理的權益得不到保障,則會從根本上損害社會公平和穩定,也難以真正理順社會成員之間的關系。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們需要完善收入分配、利益調節、社會保障、公民權利保障、政府施政、執法司法等方面的體制,便于社會成員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平等地參與勞動創造、參與市場競爭、參與社會生活。
協調社會矛盾需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體制究其實質就是調節相互沖突的社會利益的秩序安排,建立一種高效、有序的運轉和協調體系。體制能夠引導人們正確處理個人利益與他人利益、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從而有效協調社會利益矛盾。體制完善有助于加強對日常利益矛盾的規范化監測和調控,把矛盾解決在萌芽狀態、解決在局部和基層,把沖突產生的負面后果控制在社會可承受范圍內。良好的體制必須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適時地進行創新,以此來保護不同社會階層的利益,有效化解不斷產生的新的利益矛盾,從而在動態中維護社會利益的合理格局。
7.民生問題的解決需要深化政治體制改革
當下的中國,民生問題似乎成為一切工作的中心,上至中央政府下到地方基層到處都是解決民生問題的呼聲。然而,如何解決民生問題呢?其實,解決民生問題也要靠政治體制和機制的改革創新。
比如,解決低收入群體的待遇問題,不是增加他們的工資就可以解決的,而是要靠建立合理的分配體制。只有建立起機會均等、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體制,讓低收入者也有發財致富的機會,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低收人者的貧窮問題。又如,解決農村居民社會保障問題,不是建立幾個福利院、養老院就可以解決的,而是需要從根本上解決城鄉二元結構,調整農村產業結構,推進農村經濟的市場化發展。再如,解決城市居民就業問題,不是提供幾十個、幾千個、幾萬個就業崗位的問題,而是如何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改善就業結構的問題。而要完善市場就業機制、改善就業結構,就必須調整政府的就業政策,創新政府管理體制,使就業問題成為隨著市場經濟發展而自動解決的問題。再如,食品安全問題,不是抓幾個不法商販就可以解決的,關鍵還在于完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食品流通管理體制機制。只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和食品流通管理體制機制,對于有害食品實行“零容忍”和“一票否決”,毒牛奶、染色饅頭事件才有望從源頭上得到解決。
總之,民生問題是大事,是政治問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所能解決的,必須通過政治體制創新,建立和健全能夠充分保障公民權益的體制和機制,從而使民生問題成為社會主義制度和政治體制的內在要求。
綜上所述,目前世情、國情、黨情對政治體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都提出了深切的要求,政治體制改革問題“躲不開、繞不過”,及早深化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掌握主動,可以避免社會危機總爆發時措手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