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在網上流傳這樣一種說法: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共中央黨校曾經聯合向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一個書面報告《關于(毛澤東選集)中著作原稿的審核、考證意見》,現藏中央檔案館。該意見稱,經過中央有關部門的審核、考證,發(fā)現在《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的160余篇著作中,由毛澤東執(zhí)筆起草的只有12篇,經毛澤東修改的有13篇,其余諸篇全是由中共其他領導成員、中共中央辦公廳以及毛澤東的秘書等起草的。這個說法,也被一些研究者采信,比如《炎黃春秋》今年第9期《官越做越小的吳亮平》一文的注釋中就援引了此說法。
必須指出,這完全是一個謠言。中共中央有關部門已經發(fā)表聲明,表示了態(tài)度。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北京(2011年)5月25日電(記者劉倩):近日,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黨校新聞發(fā)言人就所謂“毛澤東選集真相”,回答了中國共產黨新聞網記者的提問。
記者:前一段時間,一些網上流傳一篇題為“毛澤東選集真相”的文章。文中說,1995年6月,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黨校就《毛澤東選集》中著作原稿的審核、考證聯合向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過書面報告。請問有此事嗎?
新聞發(fā)言人:你說的這篇文章,我們已經注意到了。這篇文章,全篇都是無中生有、憑空捏造的。根本不存在什么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央黨校就《毛澤東選集》的原稿審核、考證聯合向中共中央書記處提出的書面報告。
可以看到,中央文獻研究室等三個單位的新聞發(fā)言人,已經說清楚根本不存在。
毛澤東作為活躍于中國革命歷史和政壇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領袖人物,不管他犯有多大錯誤,包括給中國人民造成極大災難的發(fā)動文化大革命的錯誤——這無疑應該和可以批評、批判,甚至嚴厲的批評、批判,但沒有能否認他會寫文章,并且是寫文章的高手即大手筆。就毛澤東會寫文章和勤寫文章說,在同輩的諸多領袖人物中恐怕無出其右者。編造毛澤東不會寫文章,而貪他人之功,掠別人之美,來貶低毛澤東,缺乏對歷史事實的基本尊重。
關于寫文章(以及怎樣寫文章),毛澤東不知講過多少次,做過多少次指示。就拿他自己寫文章來說,1964年他在一次中央會議上曾經講過:“有的人,自己寫東西,要秘書代勞。我寫文章從來不叫別人代勞,有了病不能寫,就用嘴說嘛。1947年寫《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時,我病了,就是我說別人記的,寫了我又改,改后發(fā)給大家傳閱,提意見,又作了修改?,F在北京當部長、局長的都不寫東西,統(tǒng)統(tǒng)讓秘書代勞,秘書只能找找材料。如果我們的一切都要秘書去辦,那末,部長、局長就可以取消,讓秘書干。這也是勞動,要親自動手。當然,不是一切都要自己寫。周總理出國,一出三個月,到哪個國家也要發(fā)表公報,都叫他寫不行,要自己出主意,讓別人去寫。”(轉引自《毛澤東和他的秘書田家英》,中央文獻出版社1989年版,第26頁)誰都知道,毛澤東1948年1月7日為中共中央起草的關于建立報告制度的黨內指示中,規(guī)定各中央局和分局定期向中央寫綜合報告,其中就特別要求:“由書記負責(自己動手,不要秘書代勞)?!?/p>
不能否認,在以毛澤東名義發(fā)表的講話和文章中也有例外,雖然那是比較個別的。比如,毛澤東在“八大”所作的開幕詞就是別人替他起草的。在“八大”會議上,毛澤東所致開幕詞,受到代表們的熱烈歡迎,篇幅只有2000多字,多次被掌聲打斷,會議中間休息時,許多人都還對開幕詞嘖嘖稱贊。毛澤東高興、坦率地公開告訴大家:“開幕詞是誰寫的?是個年輕的秀才寫的,此人是田家英。”也有文章,如收入《毛澤東選集》第二卷的《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就是毛澤東在延安和幾個同志合寫的,這在該篇題解中有說明。毫無疑問,《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的文章絕大部分(恐怕還不止六分之五以上)都是毛澤東自己寫的或起草的,或根據他的報告和講話整理的。《毛澤東選集》一至四卷的文章(不說編輯出版問題——眾所周知,有個中共中央毛澤東選集出版委員會,主任是劉少奇,成員包括陳伯達、胡喬木、田家英等不少人;現在我們只說文章本身),不能說每一篇,但無疑有很多篇都是吸收很多人(包括中央負責人)的意見寫成的。比如,毛澤東自己前面說過的收人第四卷的1947年寫的《目前形勢和我們的任務》,就是因為他生病,他說別人記的;他還說:“寫了我又改,改后發(fā)給大家傳閱,提意見,又作了修改”。——應該說,文章的這種寫作過程,是所有寫文章的人都懂得的。同時,應該指出,一至四卷《毛澤東選集》收錄的是毛澤東指導中國革命并引導中國革命勝利的主要和基本的著作,是中國革命勝利經驗的結晶,但現在(特別是現在)看來,并不是每篇文章的觀點都正確,還可能有寫作方面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不過要說,這和毛澤東會不會寫文章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所謂“毛澤東選集真相”謠言的流傳告訴我們,搞研究,寫文章,在使用資料上,不論國內的,還是境外和海外的,都要慎重審視和辨別,看它是不是接近和符合事實;如果拿不準,寧可不用,千萬不要上那些花言巧語的當。我覺得有的嚴肅的學者有時在這個問題上也做得不夠謹慎,輕信這樣的流言和謠言,這是一個教訓我們應該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