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去世已經35年了。最近,在翻閱組織部門退還她生前寫的文字材料時,我們看到一份母親寫給組織上的自傳。自傳是1951年1月27日寫的。
從自傳中了解到,母親原名叫鄧靜真,參加革命后,改名叫“葉彥明”和“葉明”,大約是在1935年考入開封女子中學,她的英語老師是王實味。這讓我們感到吃驚和意外,母親怎么會是王實味的學生呢?而且母親走上抗日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是受王實味的影響。帶著好奇,我們走訪了昔日開封女子中學(今天的開封第二十五中學),也走訪了當年曾在開封女子中學讀過書,后來參加革命的老前輩。從她們零散、不完整的記憶片斷中,了解到了王實味在開封女中時的情況。
河南省開封市省立開封女子中學是1919年成立的。據說,這所女子中學最初是由一名來華的美國傳教士出資創辦的。1924年,河南省教育管理部門接管了這所女子學校,更名為河南省第一女子中學。1933年,學校再次更名為河南省立開封女子中學。
大約在1936年初,王實味從上海來開封女中擔任英語老師,任教的時間近兩年。就是這不到兩年的時間,王實味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甚至改變了一些學生的生活道路。
王實味(1906~1947)是河南潢川人。1923年中學畢業后,考取了河南省留美預科學校。雖經過一年的英語培訓,卻因故留學未成。1925年,他考取北京大學文科預科班,1927年暑假后,又因故再次被迫輟學。這一年,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29年,他在北京大學結識了女大學生劉瑩。他們由戀愛而結婚,一起到上海尋求發展。不久,劉瑩生下一對兒女,家庭生活頓時變得拮據起來。王實味依靠翻譯作品獲得稿酬來維持家用。微薄的稿酬難以維持四口之家的生活。在好友徐志摩的幫助下,他開始為幾家出版社翻譯圖書。這個時期,他譯有都德的《薩芙》、高爾斯華綏的《福爾賽世家》、奧尼爾的《奇異的插曲》、哈代的《還鄉》等五部世界名著和《世界文學全集》等。這些翻譯作品,均由商務印書館或中華書局出版發行,約有百余萬字。由于這些作品的問世,并受到好評,王實味在上海文化圈開始小有名氣。然而,翻譯稿酬無法維持全家的生活。
無奈之下,他先北上遼寧,后又兩度去山東,一方面靠教授英語,一方面堅持寫作維持家用。沉重的家庭負擔迫使他不停地奔波旅行,再加上出版社的約稿翻譯,困窘勞累加上營養不良,不到30歲,他患上了肺結核病,開始吐血。在身體每況愈下,無錢養活妻兒的情況下,不得不把妻小送到劉瑩遠在湖南長沙的娘家,獨身一人留在杭州,一邊養病,一邊繼續翻譯作品。窮困潦倒的王實味心里明白,他一刻也不能躺倒,更不能停下來,因為遠在長沙的妻小,生活需要錢。窘迫情況下,他只有尋求朋友幫助。1936年初,由河南省教育廳的同學引薦,他來到開封女子中學。校長魯鴻瑾接納了這位河南同鄉,把學校教授英語的工作交給了王實味。由于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一切就緒后他便把妻兒接來同住。
在學生的記憶中,王實味是個有學問、有思想的老師。他不僅能講一口流利的英語,還特別熟悉歷史、地理和文學。課堂上他引經據典,深入淺出,時而談論時政,時而傳授哲理,常常或用英語,或用漢語,把原來枯燥的英語課,講得生動活潑,引人人勝。在母親的自傳中這樣寫道:“在學校中,當時最喜愛的教員是王實味,他是我班級主任,又是英文教員。因他很聰明,又常談些舊社會里的黑暗,‘失學’,‘失業’。在抗日戰爭初期常談到一些進步言論,故當時他很能吸引一部分進步同學之同情。他對我們說‘青年人應在此時期獻身祖國’。魯迅說‘有一分熱,發一分光’,他談到紅軍打游擊情形,談到共產黨打富濟貧等。我之參加抗戰當時受他影響不小。”
王實味教的是英語課,可他非常注重時政。學生們回憶說,他在講英語之前,總要拿幾分鐘講一下時政要聞,然后再轉入正題開始上英語。這在當時的老師中是絕無僅有的。紅軍長征勝利到達陜北的消息,同學最早是從王實味的英語課上聽到的。又如,日軍侵占東北三省后揮軍南下,入關侵占華北五省的消息,也是王實味課堂上告訴學生們的。每每講述這些,他都要把自己的看法,通過時事點評告訴學生們。
1935年12月,北平爆發“一二·九”學生運動。消息傳到開封,開封的幾所大學學生奔走相告,走上街頭,聲援北平學生。開封女子中學的學生不甘其后,上百名學生自發集會,沖上街頭,匯入游行的行列,前往開封火車站展開聲援。學生們冒著寒風,有的占領客站,有的和大學生一道,臥軌請愿。這次鬧學潮,堅持了四天。運動過后,學生們返校復課。對此舉動,官方不予支持,校方又多有微詞,似乎學生們做了什么“出格的壞事”。王實味雖然沒能趕上和學生們一道走上街頭,聲援北平同學,但他一開課,便旗幟鮮明地支持學生們的勇敢行為,公開發表自己的看法,站在學生們一邊。王實味的行動,對同學的革命熱情是一種鼓舞。
“七七”事變以后,中國軍隊在日本侵略軍的攻擊面前節節敗退。侵華日軍迅速占領華北大部分地區。國破家亡之際,開封市的大學、中學以及進步青年,紛紛投入到轟轟烈烈抵抗日本侵略軍的群眾斗爭中去。“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在開封各校自發成立。一時間,歌詠隊、劇社在各校紛紛組建。人們通過抗日歌曲、話劇等形式,在街頭演出,宣傳抗日主張。在這種形勢下,王實味也和學生們一起,走上街頭,游行示威。至今,留在學生們記憶中的是,王實味用很短的時間,寫出一部話劇《要落的太陽》。話劇的劇情并不復雜,通過主人公的命運,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那些舉著太陽旗的日本侵略軍,不論他們今天多么猖狂,最終是要被中國人民打敗的。日寇在全中國人民的抗戰聲音中,必定是“要落的太陽”。這部話劇很快被同學排練起來,開始在開封街頭演出。之后,有的同學把這部話劇帶到了北平等地。據當年參加演出的同學回憶,話劇演出后,人們群情激奮,高呼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日本鬼子滾回去!”……
1937年,學校發生兩件意想不到的事,使王實味不得不離開開封女中。
一件事是省教育廳給開封女中派來了一名新校長。校長名叫朱紀賁,作風專橫,不論是對學生,還是對老師,都采取彈壓硬管,對那些有進步思想的學生,竟然采取盯梢、跟蹤等特務手段,甚至在學生不在的情況下,私自檢查學生的日記和私人物品。新校長對王實味在課堂上先講時政、后講英語的做法明確表示反對,甚至提出警告。新任校長的做法激起學生的抗議和反對。但這位校長自有后臺,完全不把學生的抗議放在眼里。在這樣一位校長手下教書,王實味是無法忍受的。
第二件事是年初,一位教生物的老師,叫閻有訓,突然被國民黨憲兵從學校帶走。學生們并不知道憲兵抓走閻老師的原因,但是,王實味是知道的。此時,王實味脫黨后準備重新入黨,他當然知曉,抓走閻老師對于他和其他傾向共產黨的老師意味著什么。憤怒之下,王實味竟然在課堂上痛斥國民黨當局:“這樣的政府,即使日本人不打來,也會自己垮掉的。”當年在課堂上親耳聽到王實味義正詞嚴發言的學生牛鳳菊(現名何真)老人說,那天上課,同學們聽著講臺上王實味的發言,激動不已,王實味講到激動時竟落下眼淚,許多學生都跟著老師一起痛哭起來。
在學生們的心目中,王實味是個受人尊敬的老師。那時,王實味剛剛30出頭,風華正茂,知識淵博,且上課認真,待人熱情,在學生中很有威望。學生們都把王實味視為學習的楷模。
隨著形勢的發展,王實味繼續留在開封女中教學變得越來越艱難了。他向黨組織提出去延安的請求。那時,國統區的知識分子經常被黨組織通過半公開的方式介紹去延安。開封地下黨批準王實味前往延安。王實味要離開學校的消息不脛而走,與老師比較親近的幾位學生,曾主動要求,想隨老師一同去延安,王實味沒有答應。王實味悄悄離校,先把妻子和孩子送到鄭州,后轉而南下到長沙,待一切安頓好后,便帶了幾個年紀較大的學生,悄悄離開開封,先到西安,后在西安八路軍辦事處的安排下順利到達延安。
當母親得知王實味離校去延安的確切消息后,很不死心,她決心追隨老師,參加抗日。母親的自傳中這樣記述:
“我校教員王實味在學潮結束前即率領一部分同學到太原去了。當時他走時告訴我們去參加八路軍去了。在學校(業)結束后,我曾和母親商討打算去找王實味,但母親說,我年紀太小,應當去上學,把初中的半年讀完找工作也不遲。這時,我即和同學伊景云二人于12月初私自背著家里外出跑到新鄉,后到晉城(這時的石家莊太原前線已經打得很激烈)。那時很多潰兵,搶、奸,無所不為。再一方面,因交通不便,我們所帶路費(二人共帶5元)已快用盡,前面的情況又不了解,有人說‘八路軍現在還在太原以北’,‘太原很混亂.找人不好找’等。當時我們考慮不知能不能到太原,即使到太原,找王實味也不知一定能找到與否,故發生猶豫。后經商討先返回開封,找過去的同學再找線索,參加抗日工作。故在12月16號又南返開封,經過我母親勸說即到當地軍事委員會戰地服務團開封服務所投考,結果被錄取。在開封進行宣傳演劇及慰問前線回來的傷兵等工作。”
事實上,母親想隨王實味去延安的要求始終沒有被答應過。因為當時母親的確年紀小,個頭矮,所以,每當母親對老師提出要求時,王實昧總是耐心地說:“你年紀還小,應當多讀書,等長大些,學到了本事,再去延安也不遲。”
王實味離開開封女子中學后,母親參加抗日的決心已定。在學校里,她參加了“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5月到達河南信陽,參加軍委會的戰地服務演出劇社,后做地下交通員。根據組織安排進入中原新四軍五師抗日根據地,后在湖北云夢地區堅持敵后斗爭。抗日戰爭勝利后,母親隨部隊解放天津。在上個世紀50年代,她一直從事《天津日報》、《河北日報》、《渤海日報》等報紙負責農民部的工作。60年代后,擔任過天津地委檔案處長、天津地委直屬機關黨委書記等職務。
王實味在開封女中擔任英語教師的時間并不長,從1936年初到1937年9月,滿打滿算,不到兩年的時間。就是在這短短的近兩年的時間里,他給同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聽過王實味講課的學生們,都深深地被他那充滿革命主義的激情和淵博的知識所感染。可以說,王實味啟蒙了許多同學的革命思想。據后來統計,從抗戰到解放戰爭時期,開封省立女子中學先后有30多人奔赴延安,參加革命。這在當時是罕見的。
在延安審干中王實味受到了批判。以后,他的學生常常帶著復雜的心情,向組織交代與王實味那段特別的師生關系,母親就是其中之一。母親在自傳中關于“入黨前的思想轉變及入黨動機”如實地寫到:“在抗戰初期,由于我校英文教員王實味的介紹,對共產黨、八路軍發生了好感,及至參加了開封青年戰時工作團后,感到那團體中的民主氣氛較好,對女同志也不是像軍委會服務團那樣歧視,自己感到很好。”這或許是母親被帶上革命道路的最初動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