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政府叫人民政府,黨和政府部門的門口都有“為人民服務”、“立黨為公,執政為民”之類的標語。然而,這不只是講在嘴上、寫在紙上、貼在墻上的東西,必須落實到行動上;不是只在一兩件事情上這樣做,而是在所有事情上都這樣做;也不是只有一段時間不能違背,其他時間可以另搞一套,而是全時空和全覆蓋的。由于社會的復雜、組織的局限、人性的缺陷,完全做到是不大可能的,但在基本的方面和主要的問題上做到,就不錯了;如果在主要的方面能夠不斷前進、不斷改善,那就更好了。
不過,口號往往是給人看的,很難用來衡量和檢驗相應主體的行為。哪一個政府官員和黨的領導不說自己是為人民服務的?最近被“雙規”的鐵道部長劉志軍及其同伙、那個與本人同名的總工程師不也把“為人民服務”叫得震天響嗎?但是,他們的行為卻完全違背了一個共產黨員和政府官員的起碼要求,他們是立黨為私,執政為己。不僅如此,這些口號也過于一般化,過去這樣提,現在也這樣提,正確時如此講,錯誤時也如此講,不能恰當地針對當前中國的社會政治現實。
那么,怎么辦呢?也許有兩句話是恰當的,它既符合共產黨的綱領,又適合當前中國的社會政治現實,還可以用來檢驗黨政官員的行為。這兩句話就是:還權于民,讓利于民。近年來媒體上一直強調改善民生。其實,改善民生不是靠政府的恩賜,只要真正落實“還權于民,讓利于民”這八個字就行了。
黨和政府的權力不是神授的,也不完全是用槍桿子奪來的,而是老百姓給予的。因為,政權的合法性歸根結蒂來自民意,來自老百姓的認可和擁戴。如果民心生變,民意他向,政權的合法性就會出現危機。要知道,過去的一致擁護,既有真心的表示,也有高壓的成分。而今天的各種怨言、不滿、政治笑話以及對政府的公開批評,是大好事,它直白或曲折地表達了民心輿情,值得黨和政府高度關注。
老百姓給予政府的是公權,而不是私權,包括征稅的權力、維持治安和秩序的權力、合法化的權力。公權是保護私權的,而不能侵犯私權。私權侵犯私權,政府應當以法秉公處理;公權侵犯私權,是社會的亂源。在建立傳統計劃經濟時,黨和政府通過所謂社會主義改造,侵犯了私人的財產權利;在大躍進和公社化運動中,除繼續侵犯財產權外,強行大辦公共食堂,侵犯了私人生活的決策權利;在反右派、文化大革命等歷次政治運動中,侵犯了一般人作為人的人格尊嚴和自由權利,以至生靈涂炭,造成了巨大的社會災難。改革開放,我們改弦更張,走上市場化的道路。說到底,所謂經濟體制改革,承認民營經濟的合法性,不過是把過去政府公權力侵占的一部分私人權利還給個人,從而造成了30多年來的經濟高速增長。到今天為止,改革的任務尚未完成,反而出現了反復和倒退,發生了嚴重的扭曲,國有部門的壟斷地位在繼續加強,公權無限擴張和侵犯私權的現象大量發生,各級政府強拆、強建釀成的惡性事件不斷出現,產權仍然是一個政策變量,是以政府和官員的認定和講話為準,而不是一個制度變量。因此,還權于民,制止公權侵犯私權,仍然是中國改革的重要任務,是當政者必須面對的現實。
如果說與民爭權,還是還權于民,是判斷政府行為的一個基本標準,那么,與此密切相關的另一個基本標準就是,與民爭利,還是讓利于民。這不僅是由于政府收入來自老百姓的交納,而且因為與民爭利是無限的,而讓利于民是有限的。政府要與民爭利,就會無限擴張,無法約束和制止,官員也會貪得無厭,腐敗成性,以至搞得民不聊生,政府垮臺。這在歷史上不乏其例。而讓利于民則是有限的,不可能讓到政府一無所有,官員無以生存。相反,在現代社會,政府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機構,政府要生存,要提供公共服務,就要掌握一定的財力,它的規模以滿足政府提供公共服務的需要為限,且有一個合理標準,即政府的稅收和收入要與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相適應或者相對等。從目前我國的情況來看,政府收入遠大于政府提供的服務,政府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沒有用在提供公共服務上,而是用在了其他方面,通過各種途徑變成少數既得利益者的財富。至于揮霍浪費,諸如“三公”消費之類,據說去年就高達9000多億元。
政府占有的資源和收入已經不少,但仍感不足。目前,稅收占GDP的20.9%,并不算高,但全口徑的政府收入占GDP的32.2%,已經過高。然而,前不久國家稅務總局局長著文說,政府收入滿足不了提供公共產品的需要,要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增加政府收入。去年政府稅收8萬多億元,全國13億人口人均納稅6200元,明顯高于同期5919元的農民人均收入。然而,政府仍在通過各種辦法與民爭利。能否為政府收入(包括預算收入和預算外收入)規定一個最高界限,嚴格監督,不許超過。須知,斬斷爭利之手,增強讓利之心,不僅有利于端正政府行為,緩解目前已經相當尖銳的社會矛盾,而且有利于民間社會的發育和自治。這是中國的希望所在。
(本文作者為著名經濟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資深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