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對川甘青8縣藏族牧區牧民問卷調查的基礎上,系統分析了牧區新農村建設中非生產性問題及其影響因素。結果表明,公共產品供給不足,治安、村容較差,民主意識不強是牧區新農村建設中主要的非生產性問題;而經濟發展滯后,牧民收入水平低,基層工作薄弱,牧民素質不高和不良傳統習慣是主要的影響因素。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
關鍵詞:藏族牧區;新農村建設;非生產性問題;影響因素
中圖分類號:F323.212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3-0610-05
Study on the Nonproductiv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in the Western Minority Area Based on the Survey of Herdsmen in Eight Counties of the Sichuan,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
WANG Chong,ZHANG Wen-xiu,SI Xiu-lin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Sichu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Ya’an 625014,Sichuan,China)
Abstract: Nonproductive problems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of pastoral areas were systematically studied based on the survey of herdsmen in eight counties of the Sichuan, Gansu, and Qinghai provinc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in nonproductive problems were lack of product supplement, insufficient of law, poor village capacity and weak democracy sense. Furthermore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were backward economic development, lower herdsmen’ income, weak grass-roots work, lower herdsmen’ quality and the traditional habits. At last, on these bases, we proposed up relevant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Key words: pastoral areas; new rural construction; nonproductive problems; influencing factors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和國家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戰略舉措,是推進中國現代化進程的重要內容。2006年中共中央“一號文件”提出了新農村建設的20字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更進一步明確了建設新農村的具體目標和要求。川甘青藏族牧區包括青海省的玉樹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甘肅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的16個縣及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木里藏族自治縣,總面積90.82萬km2,占我國藏區總面積的40.6%;總人口264.26萬,其中藏族人口170.54萬,占我國藏族人口的29.92%,是僅次于西藏的第二大藏族聚居區。川甘青藏族牧區地處青藏高原及其邊緣地區,氣候高寒,自然條件嚴酷,生態環境脆弱;以放牧畜牧業為主,牧區居民居住分散,過著游牧生活,很多地區還停留在自然經濟狀態;位置邊遠,遠離經濟發展中心,區位條件差;基礎設施薄弱,二、三產業缺乏,經濟、社會發展滯后,貧困面大。藏族牧區獨特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民族文化、顯要的戰略生態區位、較為落后的社會經濟結構,決定了其新農村建設比農區面臨更多的問題和困難,也顯示了這一區域的新農村建設對于促進我國民族團結、推進西部生態環境恢復重建和保障我國生態安全的特殊重要意義。
為了解川甘青藏族牧區新農村建設面臨的問題以提出相應對策,本課題組選擇四川、甘肅、青海的8個純牧縣為調查地點,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形式,對牧區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問題開展了深入調查研究,并從牧民的角度,就其中的生活、鄉風、村容和民主管理等非生產性問題進行分析。
1樣本概況
本研究調查的8個縣分別為四川的紅原、若爾蓋、理塘、色達縣,甘肅的瑪曲和碌曲縣,青海的河南縣和澤庫縣,均位于青藏高原東緣,海拔高度在
3 400 m以上,幅員面積737.68萬hm2,其中草地面積622.60萬hm2,占84.4%。2006年總人口37萬人,其中農牧業人口31.7萬人,占85.7%;以放牧畜牧業為主,畜牧業產值占農牧業總產值的比重為88.2%(表1)。
本次共對665戶牧民進行了問卷調查。受語言障礙和牧民文化程度的影響,僅收集到413份有效問卷,有效率62.1%。藏族牧區一般為男性當家,所以調查對象中男性占到90.8%(表2)。
調查對象多為年富力強,年齡在21~50歲的比例約80%(表2),獲取的有關新農村建設問題的答案會有較好的真實性。但被調查者文化程度普遍較低,特別是沒有上過學的比例高達50%,可能會對所提供數據的準確性產生一定影響。樣本戶戶均人口6.2人、草地面積55.6 hm2、羊單位268.3個,2006年現金收入12 613元,人均2 044元。
2牧區新農村建設中面臨的非生產性問題
2.1生活問題
2.1.1居住條件較差近年來,隨著國家投資、生態移民等相關項目的實施牧民的居住條件有了較大程度的改善,但覆蓋面和受益面有限,多數牧民的居住條件仍然較差。接受調查的牧民中,只有29.3%的牧民認為居住條件有明顯改善,70.7%的牧民認為沒有太大變化甚至沒有變化。大部分牧民仍然沒有住房或住房困難,常年居住在用柳條搭建、牛糞糊面、低矮、潮濕、黑暗的住所里[1]。由于結合項目實施試點建設的牧民新村基本上都位于交通便利的公路沿線,居住地相對偏遠的牧民大多享受不到相關待遇,對此很多牧民怨聲較大。另外,由于牧區的生產特點,已建的新村主要是老人和小孩居住,勞動力常年在遠離新村的冬夏牧場放牧,居住仍以帳篷為主,僅有少量簡易住房,生活條件較差。
2.1.2飲水水源安全得不到保障目前,研究區牧民飲水以河、塘、溪水為主,占調查戶的67.3%,而且多為人畜共飲。有18.4%的調查戶飲用井水,但其主要是來源于距離地面1~2 m深的儲水窖,在沼澤地區實際就是沼澤水。飲水不安全嚴重影響著牧區群眾身體健康,導致地方病尤其是大骨節病發病范圍廣,發病率高,不少牧民因病致窮,因窮致病,生活極為貧困。調查發現,對飲水狀況不太滿意和不滿意的牧戶占到44.3%,大骨節病區的牧民對解決飲水問題的要求尤為強烈。
2.1.3醫療條件較差牧區醫療資源主要集中在縣城。問卷統計結果表明,25%的樣本戶所在鄉村沒有醫療站,75%的樣本戶所在鄉村雖然有醫療站,但醫療設備缺乏,醫務人員技術差,且看病不方便。盡管牧區推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也有62%的牧民表示參加了農村合作醫療,但該制度報銷比例低,管大病不管小病。同時,縣鄉的醫療條件較差,牧民若患上大病要遠赴大城市就醫,醫療費及相關的支出很大。在對牧區醫療條件評價的多項選擇中,選擇醫藥費太貴、看病困難的占43.8%,認為醫療條件差、看病不方便的占43.3%。當前,很多牧民處于小病不愿就醫、大病很難就醫的狀況。
2.1.4基礎設施薄弱牧區鄉村公路建設滯后,區域通達性差。大部分通鄉公路都是泥土路面,加之無資金維修,處于晴通雨阻的狀況;而村際之間基本不通路或者路況更差。目前仍有部分行政村未通電,即使已通電的村也經常出現斷電的現象,而且電費較高。通信基礎設施薄弱,許多地方還處于廣播電視盲區,牧民不能及時接收新聞和各種信息。調查戶中,38.8%的牧戶對道路交通狀況不滿意,41.7%的牧戶對通電狀況不滿意,38.5%的牧戶對通訊不滿意。調查結果表明,落后的生活基礎設施限制了牧民的流動及其與外界的經濟文化交往,極大地影響了牧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2.2鄉風、村容問題
良好的鄉風、民風,是牧區群眾和睦相處,實現牧區社會穩定,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必要前提。長期以來,少數民族牧區民風淳樸,牧民熱情好客,鄰里關系融洽。但近年來,隨著人均生產資料(草地)減少、剩余勞動力增多以及其他社會因素的影響,導致一些不良風氣產生,并引發了一系列社會治安問題。在對牧區社會治安狀況的調查中,有40.1%的牧民認為不太好或者不好。在對治安不好的表現的多項選擇中,有53.9%的樣本選擇偷盜,36.0%的樣本選擇打架斗毆。牧民反映當前牧區偷牛盜馬的現象較嚴重,很多家庭都有牲畜被盜,偏遠地區特別是在兩省兩縣交界處更為嚴重,盜賊往往是將牧民的牲畜全部趕走。被盜是牧民返貧的原因之一,也是定居建設中人居與畜圈難以分開的主要原因。除此以外,牧區“鄉風不文明”還表現在賭博、不尊敬老人方面,選擇樣本分別占35.8%和30.5%。
調查發現,牧民集中居住區臟、亂、差現象普遍,生產、生活垃圾隨意亂扔,人畜糞便隨處可見,嚴重影響了“村容整潔”。78.2%的調查戶家中都沒有廁所,有廁所的是入住統一規劃建設的牧民新村的住戶,但其廁所多被牧民挪作他用,居住區內也很少有公共廁所,牧民仍然延續著就近大小便的不良習慣。
2.3民主管理問題
由于牧區生產生活方式的特殊性,牧區民主管理主要體現在政務公開度、財務公開度、民主選舉率和牧民參與度上。
調查顯示,牧區村干部主要由村民或村民代表選舉產生,分別占調查樣本的58.8%和27.6%,表明民主選舉已在牧區得到普及,這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仍有25.7%的調查對象對選舉抱無所謂的態度,有34.9%的牧戶很少參加甚至從沒參加過村民大會,說明有相當一部分牧民的民主意識不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民主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另外,在調查中還發現,一般村委會都有政務公開、財務公開欄,但多為擺設,一些公開的是過去的數據,一些什么內容都沒有。牧民常年在外放牧,從沒參加或偶爾參加村民大會的牧戶占到樣本的1/3,就更談不上村務監督、財務監督了。
3影響牧區非生產性問題的主要因素分析
3.1經濟發展滯后,建設資金匱乏
西部牧區經濟社會發展起點低、欠賬多,新農村建設的方方面面都需要大量資金。特別是牧區分散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導致公共產品供給點多、線長,更加大了資金需求量。
一般來說,新農村建設資金主要有4個來源:上級部門支持、地方財政預算、社會資金和牧民自籌資金。西部牧區多為貧困縣,所調查8個純牧縣2006年的人均GDP為6 886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43.3%,財政規模小,赤字嚴重,收不抵支,無力提供新農村建設所需的巨額資金。而廣大牧民收入水平低下,投資能力缺乏。另外,西部牧區自然環境惡劣,區位條件差,對國內外企事業單位投資興業的吸引力缺乏。因此,國家扶持是牧區建設最主要的資金來源。國家扶持資金一般是通過實施牧業綜合開發、基礎設施建設等項目投入的,但這部分資金遠遠不夠,根本無法滿足牧區新農村建設的需求。牧區建設資金供給嚴重不足,成為牧區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制約因素和短期內難以解決的瓶頸。
3.2牧民收入水平低,尚處于生存性消費階段
牧民能否過上寬裕的生活主要取決于收入的多少。2006年,8縣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 959元,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54.6%。從調查樣本的情況看,2006年樣本戶人均現金收入2 044元,其分布情況見表3。表3數據表明,人均現金收入在2 000元以下的調查戶占到56.1%,3 000元以上的僅占21.8%。總體來看,人均收入水平是很低的。
由于收入低,牧民支出的88.7%用于家庭生活。生活支出中,以建房支出最多,占生活總支出的33.1%;其次為看病支出,占18.6%;其余依次為食品17.4%,衣物8.7%,子女教育費用8.2%,摩托、手機消費5.8%,家庭添加設備4.2%。樣本分布詳細狀況見表4。
數據顯示,食物支出占生活支出的比重,242戶在30%以下,占樣本戶的58.6%。該比重在這里是指用于生活的現金支出中購買食物的部分,沒有包括自產食物的貨幣計量,因此其比重的高低不能作為衡量貧富程度的指標。牧區的自然條件和生產特點,決定了牧民除肉、奶以外的食品均要從市場上購買,因此這部分需求較大。
表4表明,建房、食品以及看病等生活必需消費占據了牧民收入的絕大部分,而衣物、通訊、家庭設備、文化娛樂等反映“生活寬裕”的消費所占比重很低。在調查戶中,48.2%的牧戶用于衣物的支出占生活總支出的10%以下;28.1%的牧戶完全沒有交通通訊支出;340戶、占82.3%牧戶完全沒有文化娛樂方面的消費。說明目前牧民的消費主要為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尚處于生存性消費階段,因而無暇顧及鄉風、村容等方面。
3.3牧民文化素質差和傳統習慣的影響
西部8縣牧區牧民的文化素質普遍很低,調查對象中從未上過學的占50.4%;上過1~6年的占39.9%;初中及以上的僅占總數的9.7%(表2)。對調查數據的分析表明,牧民的文化素質和傳統習慣從多方面影響著牧區的新農村建設。
我們將受教育年限分為三個層次:0年、1~6年、大于6年。將其與多個因素進行交叉分析,發現在諸多方面都表現為正相關。
表5數據表明,人均現金收入3 000元以上所占比重,高文化層次僅略有優勢,但在其他方面各文化層次之間的差距卻非常明顯,表明文化程度高的牧民生活水平高于其他層次。另外,文化程度對鄰里關系的融洽度也有明顯影響。調查樣本中,選擇鄰里關系融洽和較融洽所占比例,高文化層次為95%,高于中等文化層次和低文化層次,后兩者分別為94.5%和62.6%。
傳統習慣是環境問題存在的主要原因。長期以來,牧民們習慣于隨處亂扔垃圾,對自覺集中堆放垃圾、維護生活環境的意識不強。在入廁方面,大多數牧民表示已經習慣了露天入廁,廁所可有可無。筆者在一所中學就見到大量學生在廁所外面的圍墻邊大小便,不進廁所“方便”的原因是“不習慣”、“廁所臭”。
牧民文化素質則對傳統生活方式有著積極的影響。在沒有上過學的208個調查對象中,只有42戶家里有廁所,比例僅為20.2%;而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40個調查對象中,有18戶家里有廁所,所占比例為45.0%,大大高于前者。
3.4基層組織建設不力,基層工作薄弱
目前,牧區基層組織建設不力,基層干部素質差、待遇低,加之牧區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牧區基層工作薄弱,導致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沒能充分傳達,牧民群眾的積極性沒有充分發揮,從而制約了新農村建設的進程。在調查對象中,沒有聽說過“新農村建設”的占到24.7%;在聽說過“新農村建設”的牧民中,只有40.8%的牧民表示是通過基層干部傳達的;并且大多數牧民不知道新農村建設的具體內容。
基層工作的薄弱也導致一部分較高文化素質的牧民游離于民主管理之外。一般而言,受教育程度越高,對民主管理的參與程度和認同程度就越高。然而,對牧民文化程度與參加選舉的態度的交叉分析結果表明,兩者呈負相關:沒上過學的208人中,認為選舉無所謂或認為沒有必要參加的比例為22.6%;上學1~6年的牧民中,該比例為25.4%;而文化程度在初中及以上的牧民中該比例高達42.5%。參加村民大會的行為與此相似,經常參加村民大會的牧民所占比例,從低文化層次到高文化層次分別為72.6%、60.0%和47.5%。由于文化素質較高的牧民群體在各方面具有帶動作用,因此,通過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和基層工作,充分發揮這一群體的積極性,對于牧區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4結論與建議
受經濟發展水平滯后、牧民收入水平低、基層工作薄弱、牧民素質不高和不良傳統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川青甘藏族牧區公共產品供給不足、牧民生活質量提高緩慢、治安差、村容較差、牧民民主意識不強,與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目標差距較大。鑒于牧區經濟社會發展基礎差、起點低,新農村建設應發動多方面的力量,采取綜合措施,從牧民群眾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入手,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有步驟、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
4.1加大牧區基礎性投入,增加公共產品供給
中央和省級政府應在牧區新農村建設的投資上發揮主導作用,加大對牧區的轉移支付,通過每年的財政預算,按一定比例或總量持續供應牧區,實行專款專用,確保資金連續到位;同時鼓勵企業向牧區捐資和投資,支持牧區發展。增加的投入主要用于公共產品供給,解決牧民急需的飲水安全、醫療、交通等問題,特別要抓好教育和廣播電視事業,這關系到牧民素質的提高和觀念的轉變、民主意識的增強和鄉風文明建設,對于牧區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4.2加強定居工程建設,改善牧民的生活條件
根據牧區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牧民意愿進行定居工程建設,因地制宜地選擇集中居住的牧民新村、聯戶牧場、家庭牧場等新村建設模式,完善配套設施,并加強便攜式生產生活設施的創新和生產,以方便牧民的生產、生活,切實改善牧民的生活條件和居住環境。
4.3發展二、三產業,促進牧民增收
收入水平低是牧民消費不足、生活質量差的主要原因。因此,增加牧民收入是西部牧區新農村建設的重要方面,也是“生活寬裕”的重要衡量指標。鑒于牧區當前較為尖銳的人地、草畜關系,通過增加牲畜飼養量來增加收入已不可能。因此,應通過發展畜產品加工業,培植龍頭加工企業,帶動牧民增收;充分利用牧區豐富的民族文化特色,大力發展旅游業,增加牧區非牧就業機會,提高牧民的收入水平。
4.4發展教育事業,提高牧民素質
社會的進步首先是人的進步,而人的進步取決于教育的發展。鑒于牧區現狀,必須多層次發展教育:完善九年制義務教育,提高適齡兒童入學率,有效解決偏僻地區適齡青少年的失學、輟學問題,提高初中普及率;根據牧區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培養實用型人才;全方位推進牧區勞動力掃盲和實用技術培訓,提高牧民的科技文化素質,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講文明的新型牧民。
4.5加強文化建設,促進鄉風文明
西部牧區要實現鄉風文明,就必須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加強文化建設。一是加強宣傳、教育和引導,樹立文明鄉風、民風,加強村級文化活動室的建設,提高牧民的學習興趣,引導牧民進行健康的娛樂活動;定期舉辦“優秀牧民”或“文明牧民”評選活動,并進行隆重表彰,以弘揚文明鄉風;定期組織牧民學習黨和國家政策,與時俱進。二是加強定居點文化建設,在定居點配套完善文化活動設施,加強和諧社會文化理念建設。三是改善牧區社會治安,嚴厲打擊違法犯罪行為,為新農村建設營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4.6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強化基層工作
切實貫徹落實黨的民族區域自治政策,加強西部少數民族干部隊伍的建設;完善牧民自治制度,充分發揚社會基層民主,規范“一事一議”和政務、財務公開,確保牧民的選舉權、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落實到位。加強牧區黨的建設,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先進性,提高基層組織的領導、組織能力,發揮黨員、牧區能人的示范帶動作用,引導和帶領廣大牧民發展生產、增收致富、民主管理、建設新牧區。
參考文獻:
[1] 紅原縣扶貧辦.紅原縣特殊類型貧困地區貧困狀況調查報告[R].2006.
[2] 林毅夫.關于落實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幾點建議[J].北方經濟,2006(3):5-6.
[3] 沈茂英.西南少數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的特殊性[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3):182-186.
[4] 陶克.大力發展現代農牧業扎實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J].理論研究,2006(2):2-4.
[5] 王志嵐.西北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與經濟發展[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6):104-108.
[6] 趙雪雁.高寒牧區生態移民、牧民定居的調查和思考——以甘南牧區為例[J].中國草地學報,2007,29(2):94-100.
[7] 潘建偉. 牧戶消費行為的非經濟影響因素分析[J].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4(3):14-17.
[8] 布和朝魯. 社會主義新牧區是什么樣[J]. 北方經濟,2006(9):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