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已分離的11株纖維素降解菌為材料,采用濾紙崩解法和透明圈法,初步篩選出4株纖維素降解能力較強的菌株。將這4株單菌進行兩兩組合,研究混合菌系在9d內的CMC酶活和FPA酶活與單菌發酵之間的異同。結果表明,混合菌發酵CMC酶活和FPA酶活均優于單一菌株;同時篩選出一組具有高降解能力的混合菌體系;并對該混合菌系降解稻草的最適反應溫度、最適初始pH值、產生還原糖的時間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在30℃、pH值4.5、發酵96 h時混合菌降解稻草的效果最好。
關鍵詞:纖維素降解菌;篩選;CMC酶活;FPA酶活;還原糖含量;降解條件
中圖分類號:Q93-3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3-0490-03
Screening of Cellulose Degrading Microorganism and the Degrading Condition of
Rice Straw
YANG Ya-zhena,MA Li-ana,ZHANG Jian-minb,GAO Zhan-xianga,DONG She-qina
(Yangtze University, a.College of Life Science; b.College of Agronomy, Jingzhou 434025, Hubei, China)
Abstract: Four strains with strong degradation ability to cellulose materials were screened out of 11 bacteria using filter paper degradation method and clear halo method. Then a mixed germ with higher degradation ability was obtained as the CMC and FPA enzyme activity of mixed bacteria and pure bacterium was compared. The optimum degrading condition of the mixed germ to rice straw was 30℃, pH 4.5, and fermentation for 96 h.
Key words: cellulose degrading microorganism; screening; CMC enzyme activity; FPA enzyme activity; degrading condition
纖維素是地球上最廉價、最豐富的可再生資源。全世界每年纖維素及半纖維素的生成量為850億t。利用微生物產生的纖維素酶來分解和轉化纖維素是纖維素利用的有效途徑。纖維素的生物降解對開辟新能源和防止其污染環境有重要意義,一直是生物技術領域的研究重點[1,2]。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發現該生物過程是微生物單獨作用不能完成或只能微弱進行的,必須依靠兩種或兩種以上的微生物共同作用才能完成,微生物混合培養或混合發酵已越來越受重視[3]。而且國內對產纖維素酶能力較強的單一菌種研究較多,菌種混合發酵的研究較少[4,5]。本試驗在纖維素降解單一菌株研究的基礎上,著力于篩選降解纖維素的混合菌系,旨在為纖維素的高效轉化提供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菌種
纖維素降解菌分別來自枯樹根、爛菜葉、牛糞和牛胃中。
1.2培養基制備
PDA培養基:馬鈴薯200 g,蔗糖20 g,瓊脂粉20 g,水1 000 mL,pH值6.5。濾紙條鑒定培養基:(NH4)2SO4 0.10%, KH2PO4 0.10%, MgSO4·7H2O 0.05%,K2HPO4 0.20%,酵母膏0.01%,濾紙條(規格為1 cm×7 cm)1塊,pH值6.5。纖維素剛果紅培養基:(NH4)2SO4 0.20%,MgSO4·7H2O 0.05%,KH2PO4 0.10%,NaCl 0.05%,CMC-Na 2.00%,剛果紅0.02%,瓊脂2.00%,pH值6.5。液體發酵培養基:KH2PO4 1.00 g, NaCl 0.10 g, MgSO4·7H2O 0.30 g, NaNO3 2.50 g, FeCl3 0.01 g,CaCl2 0.10 g,秸稈木質纖維素 20.00 g,pH值7.20~7.40。
1.3菌種初篩
透明圈直徑(H)與菌落直徑(D)比值的測定:將11株保藏菌種(菌種名稱分別為N1、N2、N3、N4、N5、N6、N7、N8、N9、N10、N11)活化后分別接種到PDA培養基上,30℃培養3d。將每一株菌分別轉接到纖維素剛果紅培養基上,30℃培養4 d后,加入適量1 mol/L的NaCl溶液,浸泡1 h,根據H與D比值的大小進行初篩。
單菌株濾紙失重率的測定:將透明圈大的菌種接種于濾紙條鑒定培養液中,以不接種處理作對照,28℃搖床培養8 d,分別在2、4、6、8 d時測其失重率。濾紙失重率的測定:用濾紙過濾發酵液,將殘留物80℃烘干稱重,用減重法計算出濾紙失重率。失重率=(培養前底物干重-培養后底物干重)×100%/培養前底物干重。
將單菌株濾紙失重率較大且H/D值大于2.0的菌株作為復篩菌種。
1.4復篩
將初篩所得單菌種進行兩兩組合,對單菌種和不同組合菌種測定羧甲基纖維素酶活和濾紙酶活。以體積比為1∶1的接種比例、10%的接種量分別接入固態培養基中。
1.4.1羧甲基纖維素酶活測定①酶液的制備:將發酵液于4 000 r/min,4℃,離心20 min,取上清液,備用。②纖維素酶活力的測定方法(DNS法):取A、B、C共3支50 mL比色管,在A、B管中分別加入1.5、0.5 mL的1% CMC-Na溶液(用pH值4.8的醋酸-醋酸鈉緩沖液配制)適當稀釋的酶液, C管中加入1.5 mL的pH值為4.8的醋酸-醋酸鈉緩沖液和0.5 mL酶液,50℃下保溫30 min,然后在3支比色管中分別加入2.5 mL的DNS試劑,沸水浴5 min后放入水中冷卻,終止反應,定容至25 mL,搖勻,在波長520 nm處測定吸光值(C管作空白對照),并從葡萄糖標準曲線上查出相應的葡萄糖含量,再折算成酶活力單位。CMC酶活力定義為:在pH值4.8,50℃條件下,1 mL酶液每分鐘水解羧甲基纖維素鈉生成1 μg葡萄糖的酶量,稱為一個酶活力單位,以U/mL表示。
1.4.2濾紙酶活(FPA)測定取A、B、C共3支具塞比色管,在A、B管中加入pH值4.8醋酸-醋酸鈉緩沖液1.5 mL和1 cm×6 cm規格的新華濾紙條(約50 mg),50℃下預熱10 min后,加入0.5 mL適當稀釋的酶液,C管不加底物作空白對照,50℃下保溫60 min,然后在3支比色管中分別加入2.5 mL DNS試劑,沸水浴5 min后立即在水中冷卻,終止反應,定容至25 mL,搖勻,在波長520 nm處測定吸光值(C管作空白對照),根據葡萄糖標準曲線計算酶活力。酶活力定義為:在pH值4.8,50℃條件下, 1 mL酶液每分鐘水解濾紙條生成1μg葡萄糖的酶量,稱為一個酶活力單位,以U/mL表示。
1.5菌種降解稻草條件研究
還原糖含量測定按照DNS比色法[6]進行。
2結果與分析
2.1初篩結果
由經過活化的11株菌株在剛果紅培養基上的生長情況(表1)可知,菌株N1、N2、N3、N7、N8和N9的濾紙失重率相對較高;從透明圈與菌落圈直徑之比來看,菌株N1、N3、N7、N8的H/D都超過2.0。因此,選取N1、N3、N7、N8號菌株作為復篩對象。
2.2復篩結果
發酵過程中菌系CMC酶活的變化情況見表2。由表2可知,接種后1~2 d內酶活逐漸上升,大部分菌株在3~4 d時酶活出現最高峰值,5~6 d酶活開始下降,7~9 d酶活又緩慢上升。兩種菌株混合培養在一定程度上會提高CMC酶活,組合菌株N7+N8培養4 d時的CMC酶活為195.7U/mL,相當于其菌株單獨培養平均酶活的2.36倍。
表3表示的是濾紙酶活在發酵過程中的變化情況,總體的變化趨勢是在1~4 d內先上升,5~7 d上升到峰值,之后再下降。兩種菌混合培養時FPA酶活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組合菌株N7+N8在發酵6d時的FPA酶活為30.5 U/mL,相當于其菌株單獨培養平均酶活的1.7倍。因此,選取組合N7+N8作為最優纖維素降解混合菌系。
2.3組合菌株N7+N8降解稻草的最適溫度
分別研究了溫度在20、30、40、50、60℃時混合菌降解稻草后的CMC酶活、FPA酶活、產還原糖量(表4)。由表4可知,CMC酶活、FPA酶活、還原糖含量三者之間存在較明顯的正相關性,三者均在溫度為30℃時達到最大值。因此選擇30℃作為混合菌降解稻草的最適溫度。
2.4組合菌株N7+N8降解稻草的最適pH值
分別研究了初始pH值為4.0、4.5、5.0、5.5和6.0時混合菌降解稻草后的CMC酶活、FPA酶活、還原糖量。由表5可知,初始pH值為4.5時,CMC酶活、FPA酶活、還原糖含量三者均達到最大值。因此選擇4.5為混合菌降解稻草的最適初始pH值。
2.5組合菌株N7+N8降解稻草的最適培養時間
在混合菌降解稻草的最優發酵條件下,每隔12 h測定1次其生長狀況及產糖情況,研究培養時間對混合菌生長及產還原糖的影響,結果見圖1。由圖1可知,混合菌系在培養72 h之前,還原糖產量較低,在培養72~96 h過程中,混合菌系迅速產生還原糖,在96 h時還原糖產生量最高,達1.8 g/L。
3討論
本研究篩選出了一組具有較高纖維素降解活力的混合菌系,該混合菌系的CMC酶活和濾紙酶活均高于單一菌株;同時研究了該混合菌系降解稻草的最適反應溫度、最適初始pH值及培養時間對還原糖量的影響。本研究雖對上述試驗條件進行了探討,但以下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①所得混合菌系纖維素降解酶活力距離生產要求還有很大的差距,應采用誘變等方法對該菌系進行處理,以提高現有菌系的產酶活力;②在利用單因素法研究溫度、pH值、培養時間對產酶的影響的基礎上,需進一步研究多因素對發酵產酶的影響,以使理論研究更加貼近實際生產。
參考文獻:
[1] MANDELS M, STERNBERG D. Recent advances in cellulose technology[J]. J Ferment Technol,1976,54(4):267-286.
[2] HARUTA S,CUI Z,HUANG Z,et al. Construction of a stable microbial community with high cellulose-degra-dation ability[J]. Applied Microbiology Biotechnology,2002,59(4-5):529-534.
[3] 馮樹,周櫻橋,張忠澤. 微生物混合培養及其應用[J] .微生物學通報,2001,28(3):92-95.
[4] 史玉英,沈其榮,婁無忌,等. 纖維素分解菌的分離和篩選[J]. 南京農業大學學報,1996,19(3):59-62.
[5] 洪洞,黃秀莉. 纖維素酶的應用[J].生物學通報,1997,32(12):18-19.
[6] 王玉萬,徐文玉. 木質纖維素固體基質發酵物中半纖維素、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定量分析程序[J].微生物學通報,1987,14(2):8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