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魯中地區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共4期衛星遙感圖像,運用GIS及ERDAS軟件中監督分類和目視解譯相結合的方法,定量分析了該區土地利用類型的動態變化。結果表明,1990~2005年間,魯中地區林地、建筑用地和水域面積持續增加,而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積呈減少態勢;其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也呈現相應變化,而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呈先減后增趨勢;土地利用類型結構基本沒有變化。綜合分析表明在自然驅動力與社會經濟驅動力中,后者才是造成土地利用方式變化的主要因素。
關鍵詞: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動態度;多樣性指數;動態變化;驅動因子
中圖分類號:F301.24;F323.211;P20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439-8114(2011)03-0493-03
Study on the Dynamic Change of Land Use Based on GIS in Luzhong Prefecture
LANG Xin-zhu1,GAO Pei-ling1,2,LIU Xian-wei1,CHEN Fei1
(1. Schoo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ibo 255049, Shandong, China; 2.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Soil Erosion and Dryland Farming on Loess Plateau, Institute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 Ministry of Water Resources, Xianya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method of the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nd visual interpretation of GIS and ERDAS, four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s(1990, 1995, 2000 and 2005) was applied to extract the corresponding information of land use in Luzhong prefecture, and then the dynamic change of its land-use type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during 1990-2005, the area of forest, construction and waters grew continuously; while the area of farmland, grassland and unused land were decreasing. The single land use dynamic index showed a corresponding change, while the comprehensive land use dynamic index decreased at first and then increased; the structure of land-use type had no change. Other than natural driving forces, socio-economic driving forces was the major foctor causing the change of land-use format.
Key words: land use; dynamic degree; diversity; dynamic change; driving factors
土地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土地利用變化是全球環境變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利用遙感技術對其進行研究已成為全球變化研究的前沿和熱點課題。國內外關于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及其驅動力研究主要是在全球和區域兩個層次上進行的。在全球尺度上多側重于對熱帶雨林、牧草地、農業用地、城市用地等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原因分析以及人口、政策等因子驅動機制的研究;而區域尺度上主要是典型地區、熱點地區及環境脆弱區的研究[1]。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經濟迅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速,土地利用狀況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城市迅速擴展,農田大量流失,人地矛盾愈加尖銳,生態環境不斷惡化,這些都制約了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2]。山東省淄博市地處魯中地區,近年來土地利用方式發生了一定程度的變化,給當地的工農業發展帶來了一定影響。本文利用4期衛星遙感圖像,通過GIS及ERDAS軟件中監督分類和目視解譯相結合等方法對淄博市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情況進行了定量分析,并計算了土地利用動態度等相關參數,在此基礎上分析了淄博市土地利用面積及比例動態變化、土地利用動態度及多樣性指數動態變化,并進行了驅動因子分析,以期為及時、全面地掌握該市土地利用的變化信息,實現當地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一定的數據支持。
1研究區概況
淄博市位于山東省中部魯中山地與魯北平原的交接地帶,總面積5 938 km2。市域最大縱距151 km,最大橫距87 km?,F轄張店、淄川、博山、周村、臨淄等5區和桓臺、高青、沂源等3縣。五城區和桓臺縣城呈梅花狀分布,東西南北城區距中心城區分別為20 km左右,城鄉交錯,布局舒展,形成城市組群。
淄博地處暖溫帶,屬半濕潤、半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3.9℃,年平均降水量628 mm。
2數據來源及分析方法
本文對淄博市1990~2005年的土地利用現狀遙感圖像進行解譯,以ArcGIS9.0地理信息系統和ERDAS圖像處理軟件為平臺,根據淄博市土地利用方式的特點,將土地利用類型劃分成6類,分別為耕地、林地、草地、建筑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3]。從4個時相的圖像上分別提取出各土地利用類型,并結合人-機交互方式,對錯分的地區進行修改,獲得各時相土地利用分類圖,然后對該市1990~2005年間的土地利用時空變化進行定量分析。
2.1土地利用動態度
土地利用動態度可定量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它對比較土地利用變化的區域差異和預測未來土地利用變化趨勢都具有積極作用[4],包括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和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可從不同方面定量地表達研究區在一定時段內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程度[5]。
2.1.1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表達的是某研究區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情況[6],計算公式為:
式中,LC為研究時段內某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Ua為研究期初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Ub為研究期末某一種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T為研究時段長,當T的時段設定為年時,LC就是該研究區某種土地利用類型年變化率。
2.1.2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區域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也可以描述區域土地利用變化的速度[7],計算公式為:
式中,LUi為監測起始時間第i類土地利用類型面積;△LUi為監測時段內第i類土地利用類型轉為非i類土地利用類型面積的絕對值;T為監測時段長度。當T的時段設定為年時,LC就是研究區土地利用的年變化率。
2.2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
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能分析土地利用類型的復雜情況,其公式為:
式中,H為多樣性指數,Pi是土地利用類型i所占面積的比例;n為土地利用類型的數目。H值越大,土地利用類型結構及其內在聯系就越復雜。
3淄博市土地利用格局時空動態變化分析
3.1淄博市土地利用面積及比例動態變化分析
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反映在不同類型面積總量的變化上,通過分析土地利用/覆被類型的總量變化,可以掌握土地利用變化總趨勢及其結構變化特征。本文對4個時段土地利用圖形數據分別進行了統計分析,并最終得出了淄博市1990~2005年(每隔5年1期,共4期)的土地利用分類結果(表1)。
由表1可知,從1990年到2005年,淄博市土地利用/覆被變化顯著。其中,耕地面積由2 806.00 km2減少到2 684.00 km2,平均每年減少8.13 km2;林地面積由1 099.00 km2增加到1 680.00 km2,平均每年增加38.73 km2。1990年原有草地面積1 302.50 km2,2005年縮減為435.85 km2,在15年間共減少866.65 km2,平均每年減少57.78 km2,占淄博市總面積的比例減少了14.56個百分點,是各種土地利用類型中動態變化最顯著的。水域的面積變化相對較小,由1990年的53.00 km2增加到2005年的122.00 km2,這主要是修建水庫以及建設水渠引起的。建筑用地變化顯著,由1990年的590.00 km2擴展到2005年的953.90 km2,在15年時間內增加了363.90 km2,平均每年增加24.26 km2。
3.2淄博市土地利用動態度及多樣性指數動態變化分析
由淄博市單一土地利用類型動態度(表2)可知,每個時段內各種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不盡相同,其中1990~2005年間水域的變化速度最快,動態度達8.68%,遠高于其他土地利用類型;其次是草地,動態度為-4.44%;建筑用地和林地的年變化率也較大,分別達到4.11%和3.52%;未利用土地和耕地的年變化率較小,分別為-1.71%和-0.29%。
由淄博市不同土地利用類型的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表2)可知,2000~2005年淄博市土地利用類型的變化速度較快,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達1.58%;而由于1995~2000年間其變化速度較慢(0.51%),1990~2005年間總的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降為1.14%,即15年來淄博市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呈現出先減后增的趨勢,土地利用類型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化也更為劇烈。該時期淄博市城市化迅速發展成為導致該地區土地利用類型相互變化的主要驅動力??偟膩碚f,隨著淄博市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快速發展,用地結構調整也較大。
通過計算得到1990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淄博市土地利用多樣性指數分別為1.34、1.35、1.35和1.34,數據較為穩定,這表明在研究期內淄博市土地利用類型結構及其內在聯系變化不大。
3.3驅動因子分析
土地利用變化反映了人類與自然的相互影響關系,造成土地利用變化的驅動力主要有自然驅動力與社會經濟驅動力兩個方面[8]。
通過對淄博市土地利用情況的變化分析及其驅動因子分析可知,社會經濟驅動力是淄博市土地利用方式變化的主要因素,即最主要的驅動力。近年來淄博市關閉了多家生產工藝落后、破壞生態環境的礦山企業,大量植樹造林改造環境使得該市林地面積明顯增加[9];同時由于不尊重規劃、盲目開發草地的情況繼續存在,草地面積急劇下降[10];淄博市是國家的重工業基地,工業項目和其他民營經濟發展較快,小城鎮建設步伐和城市化發展戰略的加快實施,加大了土地開發強度,這使得建筑面積逐漸增加而耕地及未利用土地面積下降;在此期間,淄博市城市規劃與建設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城市水體的保護,使得水域面積有所增加??傊谏鐣洕l展的驅動下,淄博市土地利用類型在近年來發生了較大的變化。
4結論與建議
本文以淄博市為研究區開展土地利用動態變化問題研究。結果表明,1990~2005年間,林地、建設用地和水域面積持續增加,而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積呈現出持續減少的態勢;其單一土地利用動態度也呈現相應變化,綜合土地利用動態度呈先減后增趨勢;而淄博市土地利用類型結構基本沒有變化。
通過對淄博市土地利用情況的變化分析及其驅動因子分析可知,淄博市為促進社會經濟發展關閉落后企業并加大土地開發強度使得該市土地利用類型在1995~2005年間發生了較大變化,社會經濟驅動力是淄博市土地利用方式變化的主要因素,即最主要的驅動力。由此可知政府需對土地合理規劃,實現其可持續利用。各級政府要合理確定土地利用的結構和布局,做好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編制,既要因地制宜,又要注意協調,保持上下一致,確保土地資源的合理和高效利用[11];嚴格項目用地和住宅建設用地的審批;進行農村住宅建設的改革,倡導建設農村居民樓小區,節省和保護土地[12];積極進行土地開發和整理,要和保護土地相統籌動態平衡,以實現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 顧朝林. 北京土地利用/覆蓋變化機制研究[J]. 自然資源學報,1999,14(4):307-312.
[2] 史培軍,陳晉,潘耀忠. 深圳市土地利用變化機制分析[J]. 地理學報,2000,55(2):151-160.
[3] 張德平,劉士春. 淄博市國土資源局科學發展提高國土資源利用水平[J]. 山東國土資源,2008,24(9):11.
[4] 胡召玲,杜培軍,趙昕. 徐州煤礦區土地利用變化分析[J]. 地理學報,2007,62(11):1204-1214.
[5] 王秀蘭,包玉海. 土地利用動態變化研究方法探討[J]. 地理科學進展,1999,18(1):83.
[6] 朱會義,李秀彬. 關于區域土地利用變化指數模型方法的討論[J]. 地理學報,2003,58(5):643-650.
[7] 曹銀貴,王靜,劉正軍,等. 三峽庫區近30年土地利用時空變化特征分析[J]. 測繪科學,2007,32(6):167-170.
[8] 譚文岳. 我國耕地保護面臨的問題和對策[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1999(1-2):40-41.
[9] 何春陽,陳晉,史培軍,等. 大都市區城市擴展模型——以北京城市擴展模擬為例[J]. 地理學報,2003,58(2):294-304.
[10] 陳農. 當前耕地保護存在問題及對策——以淄博市為例[J]. 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1):14-15,104.
[11] 鄭紀芳. 耕地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問題與對策——以淄博市悅莊鎮為例[J].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22(2):41-42.
[12] 孔凡文. 耕地保護與農業可持續發展[J]. 調研世界,1997(4):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