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概念的厘清是理論分析的邏輯起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首先應當準確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通過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的總結和再認識,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階段屬性、科學理論、理想狀態,也是一個實踐方略和發展結果。
[關鍵詞]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
[中圖分類號]C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1)03-0031-04
自2004年明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提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以來,學術界掀起了研究的熱潮。對什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科學內涵,大家以胡錦濤總書記界定的“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基本指導思想,從不同的學科視野出發,闡述了各自對和諧社會內涵的理解,使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具體化了。應該說,概念的厘清是理論分析的邏輯起點。筆者擬通過總結古今中外歷史上對和諧社會的探索以及目前學術界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的研究,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作進一步的總結和升華,以求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借鑒和思考。
一、古今中外歷史上對和諧社會的探索
(一)我國歷史上關于和諧思想的論述
兩千多年來,人們從不同角度提出的“大同”社會理想,是我國和諧社會提出的最早淵源。如孔子說過“和為貴”,墨子提出過“兼相愛”、“愛無差”的理想社會方案,孟子描繪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社會狀態。在道家看來,天和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莊子說:“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受這些思想的影響,太平天國運動提出了‘資使天下共享”,“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口號;康有為提出了要建立一個“人人相親,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這些思想都反映了我國人民對和諧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但是,在存在階級壓迫和階級剝削的舊制度下’這些設想是根本無法實現的。
(二)西方歷史上的和諧社會思想
在西方,有不少學者的觀點中蘊含了社會和諧的思想,如古希臘哲學家畢達哥拉斯提出的“和諧最美”、柏拉圖的‘公正即和諧”、赫拉克利特說過的“對立和諧觀”等。空想社會主義者也曾提出過建立和諧社會的構想,如傅里葉提出的“全世界和諧”、歐文的“新和諧”、魏特林的“和諧與自由”及“全體和諧”等。由于深受社會制度的限制,找不到實現社會變革的正確途徑,結果只能陷于空想。
馬克思、恩格斯在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勾畫了共產主義社會的美好藍圖。他們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提出:‘代替那存在著階級和階級對立的資產階級舊社會的,將是這樣一個聯合體,在那里,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未來社會將在打碎舊的國家機器、消滅私有制的基礎上,消除階級之間、城鄉之間、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之間的對立和差別,極大地調動全體勞動者的積極性,使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民精神境界極大提高,實行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實現每個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形成和諧的關系。
(三)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認識
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不懈奮斗的目標。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著作中,明確提出要學會用民主的方法解決人民內部矛盾,“我們的目標,是想造成一個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強調,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滅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沒有安定團結的政治環境,沒有穩定的社會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這些思想奠定了我們黨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基礎。
十三屆四中全會后,江澤民根據國內外形勢的發展變化,強調實現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指導方針,必須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使社會更加和諧;要充分調動各個方面的積極性,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完成改革和發展的繁重任務,必須保持長期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我們愿與國際社會共同努力,積極促進世界多極化,推動多種力量和諧并存,保持國際社會的穩定。這是“和諧”首度出現在中國執政黨的綱領里,成為中國新一屆領導人治國方略的濫觴。
十六大報告明確把社會更加和諧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一個重要目標。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共產黨作為執政黨,要“堅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不斷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能力”。2005年2月19日胡錦濤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中強調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2006年10月,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把“和諧”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提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再次強調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性,并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作了全面部署。
由此可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不是以往其他社會形態標榜的社會協調與和諧,而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和諧社會。一方面,它不同于封建式的“田園牧歌”,也不是空想社會主義的“烏托邦”,更不是現代資本主義式的“福利社會”。另一方面,它也不同于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而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和諧的思想同當代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邁向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一個階梯。
二、目前理論界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的研究
(一)廣義狹義觀
吳忠民認為,和諧社會這一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的是社會同一切與自身相關聯的事情保持著一種協調的狀態,指社會系統和自然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與和諧共處以及社會系統內部的協調發展與和諧相處,包括社會與自然環境、經濟、政治、文化之間的協調等。實際上,廣義上的和諧社會幾乎就是科學發展觀所關注的全部內容。狹義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指的是社會層面本身各個環節、各個因素以及各種機制之間的協調,是科學發展觀所關注的一個相對單項的問題。
(二)本質特征觀
有的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要從本質上進行理解。如陳勇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內涵是“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社會”;賈建芳、荀關玉等學者認為,應從各種社會基本關系和諧的角度來把握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本質內涵;張久海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是辯證和諧、理性和諧、法制和諧和動態和諧的統一體。另外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與基本特征具有同一性,不同學者的分析視角雖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都以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六大特征為依據進行分析。
(三)學科領域觀
不同學科從各自學科領域理解和諧社會的內涵,表現出學科視角的差異性。如哲學家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社會各個子系統、要素之間處于相互促進、良性運行、和諧共存、共同發展的狀態;政治學領域從階級性、法制社會、民主政治、政府管理、執政能力等方位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經濟學界的學者偏向于從資源配置、均衡發展、經濟增長、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資本與勞動、新制度經濟學等角度分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社會學領域主要從社會價值、社會結構、社會階層、社會環境、社會管理等方面分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倫理學視角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強調價值觀和道德要求,主要從價值和諧、價值判斷、價值訴求、道德目標和道德統一等方面進行分析。
(四)全面系統觀
持這種觀點的學者認為,和諧社會涵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各個方面,既指每一子系統內部的和諧,又包括各子系統間的和諧。全面系統論既體現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容理解的全面,又體現為對諸多內容之間關系的協調性和系統性的注重。如鐘秉林認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包括四個方面的和諧:社會系統內部諸種基本社會關系、社會結構和要素之間關系的和諧、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和諧、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和諧。
綜上而述,我國學者關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研究雖然涉獵面廣、角度和層面多、觀點多元、研究成果豐碩、成效顯著,但同時也存在一些欠缺和不足,主要表現為以定量探討為主,定性分析明顯欠缺;靜態研究豐富,動態發展研究不足;對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和諧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關注較多,對人自身關系的和諧即個體身心的和諧關注較少。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的把握影響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政策的針對性、可操作性和實效性,為此,在前人已有的研究基礎上,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涵,有待進一步總結和升華。
三、對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內涵的重新審視-
(一)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階段屬性
從社會性質層面來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至少包含兩層含義:一是歷史上存在各式各樣的和諧社會;二是在各式各樣的和諧社會中,我們選擇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一種“現代的和諧社會”,_-一方面具有一般和諧社會的共有特征,也是一個多元的、誠信的、寬容的、有活力的和有秩序的社會,另一方面又有自身的獨特優勢,即它是以人為本、具有社會主義本質的社會,能夠協調好社會整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關系,能夠整合好社會各階層之間的關系,因而能夠激發整個社會的活力;它是建立在社會公平和正義基礎上的,具有可持續性。在此需要注意的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本身也是一個歷史的、系統的、動態的概念,不同的時期、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含義。盡管馬克思提出的共產主義才是人類最理想的和諧社會,但就現階段而言,我們所謂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以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為出發點的,是經濟和社會、城市和農村、不同區域、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人和自然等關系良性互動和協調的發展,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諧相處的社會。
(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科學理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是不斷創新發展的理論。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黨的十三大明確了“三步走”的現代化建設戰略部署,并且提出了包括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在內的“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總體格局。十五大圍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目標,在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的基礎上,制定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的基本綱領,從而使“三位一體”的現代化建設格局更加明晰而深入。進入新世紀新階段,面對錯綜復雜的國際形勢和不斷變化的國內格局,黨順應歷史發展和時代變化的要求,在我國處于體制轉軌、社會轉型的特殊歷史時期,正式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命題,強調“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布局,由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的“三位一體”深化拓展為包括和諧社會建設在內的“四位一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重要內容,反映了黨對社會主義本質的新認識新發展。
(三)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種理想狀態
自古以來,人類總是向往和追求“國泰民安”、“政通人和”、“安居樂業”的穩定的和諧社會。也就是說,和諧社會是人類千百年來追求的一種社會理想。中國共產黨在新世紀之初及時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既適應了中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時期的客觀要求,又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關系群眾切身利益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治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可以說,建設一個富足祥和、人人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充滿活力的社會,是人民群眾追尋的夢想。
(四)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實踐方略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總體布局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時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切實做好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工作,有利于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抓住和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切實維護和促進改革發展穩定的大局,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各項任務落到實處,有利于進一步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社會和諧是應對外部挑戰的重要條件。保持國內安定和諧的局面,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抗風險能力,更好地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因而說,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一個重要方略。
(五)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發展結果
和諧是發展中的和諧,發展則是和諧的發展,正是在和諧與發展的因果互動中,才不斷積聚起發展的巨大潛能。從和諧到發展,再經過發展達到新的和諧,在和諧中實現發展,在發展中尋求和諧,在更高層次的和諧中尋求新的意義上的發展,如此循環往復,便使生態系統不斷遞進到新的質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正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逐步消滅不和諧因素或現象,而逐步走向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以及人自身各要素之間和諧與協調發展的。為此,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現是一項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全黨全社會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諧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面對不和諧的音符我們不應只是抱怨,更不應失去信心,應當立足崗位,以積極的熱情,自覺投身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之中,努力使全體人民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為推動我們的社會更加和諧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3
[2]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15
[3]吳忠艮“和諧社會”釋義[J]前線,2005(1):28-29
[4]陳勇,略論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5(3):
5—8
[5]賈建芳構建社會主義扣諧社會的重點難點問題解析[J]馬克思主義 研究,2006(3):5—11
[6]張久海,現代和諧思維涵括的四重意蘊[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
(3):114—117
[7]李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研究述評[I]社會科學研究,2009(5):
193—196
[8]鐘秉林,和諧社會:多元、寬容與秩序化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 2005(1):5
[9]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 出版社,2008(9):237-241
[10]劉向信“和諧”六論[J]青島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lo (3):24~27
[責任編輯 祁麗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