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色彩是城市的霓裳,城市色彩是指城市公共空間中所有裸露物體外部被感知的色彩總和。城市色彩的效能主要體現在影響人居質量、凸顯城市形象、展現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等方面。城市進行色彩規劃要注重整體和諧、體現以人為本、符合地方文化特色及服從城市功能區分,等等。
[關鍵詞]色彩;城市色彩;色彩規劃
[中圖分類號]F29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372(2011)03-0007-06
色彩是一種視覺元素,是視覺感官所能感知到的最敏感的要素,它給人的感覺往往是先聲奪人的,如果色彩協調優美,就會給人以強烈的美感刺激,引起視覺的興奮,進而影響心理感受。人們逐漸把色彩學運用到設計的各個領域,使它有針對性地服務于設計,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于是在城市建筑和城市景觀設計中也提出了城市色彩這樣的概念。國際學術界對“城市色彩”問題的關注始于20世紀70年代。在20世紀70年代,著名色彩專家讓·菲利浦·郎科羅(Jean-Philippe Lenclos)教授為日本東京制作了世界上第一份關于一個城市的色彩調查,他第一個從色彩的角度向當今工業社會提出了保護色彩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問題。隨后,很多國際大都市都在為擁有一份屬于自己的“色彩指南”而在城市規劃設計上努力做功。要說清一座城市的眉目、性情,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這里既有文化的積淀和歷史的沿革,還有許多人文的東西,更有景觀設計的風格與品位。在國外,城市色彩規劃早已有之,專家將色彩稱為城市的“第一視覺”。科學有序的城市色彩規劃與建設,使很多國外城市個性鮮明、賞心悅目。城市色彩規劃與建設為這些城市帶來了難以估量的無形資產。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今天,電子、信息技術的高度進步,互聯網的使用,使各種信息的溝通成為瞬間之事,國家間、地區間、文化間的界限在日益消減,作為各種經濟、技術、文化、政治活動的載體,城市的趨同也成了無法回避的事實和趨勢。我國在城市化的快速進程中,對城市色彩、城市規劃、建筑色彩、環境理論等的認識還不夠,有些建筑不但沒有為城市增色,反而因其五顏六色不協調的外表,給整個城市色彩帶來一種視覺上的污染,因此,深入系統地研究城市色彩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色彩:城市的霓裳
色彩是光照射在不同的物質上反射的表現,人類生存的世界是五彩繽紛、光怪陸離的色彩世界。每一種色彩都可以代表一個豐富的含義。色彩可見卻不可觸,是自然物質,卻被文明理化;沒有重量,卻能撼動人們的心靈。人們通過色彩能獲得心曠神怡的感受,也能得到躁動不安的心緒。色彩像自由的空氣,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色彩發展的歷史是與人類社會的進步密切相關的,人類對色彩的認識和運用技術日趨成熟。如:歐洲出現了著名的文藝復興運動,產生了精美豪華的“巴洛克”和“洛可可”建筑色彩體系;我國則出現了等級森嚴的色彩使用制度,黃色在民間禁用,越靠近統治中心,民用建筑色彩越清淡,而在當時比較偏遠的地區,如沿海和西北、西南地區用色相對自由,出現了許多色彩艷麗的建筑裝飾風格,極大豐富了我國的建筑色彩文化。
在我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同樣體現在傳統的色彩文化上。“天有六氣,發有五色”。“五色”是色彩的本原之色,是一切色彩的基本元素。《周禮·考工記》曰:“畫繢之事,雜五色。東方謂之青,西方謂之白,南方謂之赤,北方謂之黑,天謂之玄,地謂之黃。”在戰國時期,五色被認為可與五行、五時、五聲、五態互相對應,相互轉化,由此可見,古人已經把色彩和自然氣候聯系起來,把它們看作一個可以相互轉換、彼此依存的整體。
古往今來,城市是人居文明薈萃的所在,折射出極富風土人情的地域特色和時代精神。城市是現代經濟發展的主要載體,同時也承載著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多種職能。因此,城市從整體上給人什么樣的色彩印象,直接反映城市的歷史文脈和整體風貌,彰顯著城市特色與品味,表達著城市的形象和精神等多重內涵。世界藝術大師奧古斯迪·羅丹(Augeuste Rodin)指出:“色彩總是要表明一種意義,沒有這種意義則一無美處。”土耳其著名詩人納齊姆·希克梅特(Nazim Hikmet)曾經說過:‘‘人的一生有兩樣東西不會忘記,那就是母親的面孔和城市的面孔。”世界知名的美國規劃師和建筑師伊利爾·沙里寧(Eero Saarinen)說:“讓我看一眼你的城市面孔,我就能說出這個城市在文化上追求是什么。”馬克思也認為:“色彩的感覺是一般美感中最大眾化的形式”。只有關注色彩,了解色彩,運用色彩,才能為城市景觀的受眾者創造一個賞心悅目、生動豐富的色彩環境。
色彩往往是先聲奪人,從視覺的角度出發,人們在感知城市的同時,最先感受到的就是城市色彩的沖擊。城市中的任何事物都不能脫離色彩而存在一座城市如果沒有成功的景觀色彩設計,縱然建筑形式千變萬化,規劃布局嚴謹合理,也難體現出具有濃郁感情色彩的城市來。一個沒有色彩的城市是不和諧的。應該說,色彩之于城市環境既可以是雪中送炭又可以是錦上添花的東西。我們利用色彩帶來美好的意境、舒適的感覺,我們無法回避色彩,我們必須使用色彩。能夠傳承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色彩是美的,能夠統一和諧的城市色彩也是美的,能夠營造舒適宜人環境的城市色彩更是美的。
二、城市色彩的含義
提及城市色彩,很多人會產生錯覺,認為色彩就是五顏六色,就是紅黃藍綠紫,城市色彩,就是用各種“最美”的顏色裝飾建筑、裝扮城市。實際上,色彩本身是沒有美丑之分的,所謂色彩美,完全美在色彩與色彩、色彩與環境的搭配上。城市色彩涉及了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涵蓋了歷史、氣候、植被、建筑、產物、文化等諸多因素。美麗多彩的自然環境是大自然賜予人類的珍貴財富,而城市環境作為人類自身的工作和生活環境則彰顯著人類的偉大創造力和美學素養,是人類杰出智慧的結晶。在構成城市環境特征的各因素中,城市色彩憑借“城市第一視覺”的特性無疑成為創建和諧城市、管理城市形象、樹立城市個性、提升城市競爭力的主要因素。城市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然、優美、和諧的城市色彩景觀,這種色彩景觀—方面是長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歷史環境所形成的,是—種特定的地域文化遺產,是城市的寶貴財富;另—方面,城市的色彩作為城市的文化遺產和財富,在城市規劃設計中繼續發揮著塑造城市特色的重要作用。
目前對城市色彩并沒有一個嚴謹而準確的定義。一般而言,城市色彩是城市品牌的有機元素,指城市公共空間中所有裸露物體外部被感知的色彩總和,它是一個廣泛、綜合的概念。城市色彩由自然色和人工色(或稱為文化色)兩部分構成。自然色彩包括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動態的色彩指的是日照、季節和氣候等因素導致色彩變化,靜態的色彩則是指土地(含土路)、山石、植被、水系等相對恒定的色彩。人工色彩也同樣可分為兩個方面,其一指城市中的主體構筑物,所有地面上的建筑物、廣場、路面等硬件及其配套設施;其二是被稱為“生活態”的色彩,諸如交通工具、街頭廣告、櫥窗、行人服飾、霓虹燈及窗臺擺設等。在城市人工色構成中,還可再按物體的性質,分為固定色和流動色、永久色和臨時色。城市各種永久性的公用民用建筑、橋梁、街道廣場、城市雕塑等,構成固定的永久性色彩;而城市中車輛等交通工具、行人服飾構成流動色;城市廣告、標牌、路牌、報亭、路燈、霓虹燈及櫥窗、窗臺擺設等等則構成臨時色。同時,由于色彩產生于光折射,各種物體原色,會根據其材料的表面肌理、受光程度以及環境色彩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所以,城市色彩還可分為單體原色與視覺效果色。同樣黃色建筑,是臨海而建,還是背山而立,是獨立存在,還是夾縫中插建,其色彩效果是大不同的。因此,城市色彩是一種系統存在,完整的城市色彩規劃設計,應對所有的城市色彩構成因素統一進行分析規劃,確定主色系統或輔色系統,然后確定各種建筑物和其他物體的永久固有基準色,再確定城市廣告、公交車輛等等流動色,包括街道點綴物及窗臺擺設物等等的臨時色。
三、城市色彩的效能分析
世界上的城市看上去之所以有千差萬別,跟它們的色彩體系有很大的關系。城市色彩體系跟很多因素有關,主要為自然地理環境、氣候條件、城市歷史、人文景觀、政治文化、價值觀、市民文化與色彩偏好等。一個城市的色彩,不僅是審美的需要,也是社會公共利益的要求。城市色彩是城市形態、視覺形象和公眾環境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著城市的個性和品位,展示著城市的形象和風格,是城市管理水平的一種標志,更是城市有序發展、持續發展的條件之一。
(一)城市色彩影響人居質量
一個有品質的生活,需要有一個有魅力的生活環境,而色彩除恰是展示這種魅力的關鍵要素,城市色彩是城市人居環境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同的色彩給人的心理刺激是不同的,色彩能使人產生冷暖、輕重、疲勞、進退、活潑號隴郁、興奮與沉靜、聯想與象征、膨脹與收縮等各種復雜的心理感受。心理學研究早就注意到色彩對人類心理健康的影響,優美和諧的城市色彩可以在人們心理、生理上產生良好的影響,而雜亂的城市色彩會嚴重影響城市的形象,長期生活在眼花繚亂的視覺疲勞環境中也會對人們的生理、心理造成損害,干擾居民的生存質量和居住環境。日本東京就曾出現過一場市民的“色彩騷動”,不少市民面對艷麗的、高彩度的公交車、出租車,以及色彩迷幻閃爍的霓虹燈、五顏六色的廣告和刺眼的玻璃幕墻,感到頭暈目眩、心緒煩躁,為此提出了嚴厲的批評,迫使東京市政當局不得不設法糾正色彩的偏差,消除市民心中的煩躁和不安的情緒。英國也曾發生過一件有趣的事:有一座黑色的橋梁,每年都有一些人在那里自殺;后來把橋涂成天藍色,自殺的人顯著減少了;人們繼而又把橋涂成粉紅色,此后自殺的人就沒有了0城市色彩對人的心理作用由此可見一斑。德國著名哲學家海德格爾(Marlin Heidegger)有句名言:人類詩意地棲息大地上。今天,在德國、奧地利、法國、荷蘭等國家,這句話已大部分變成現實。他們的鄉村如此,他們的城市同樣如此。他們的城市雖然大都歷經數百年,但仍給人以典雅、溫馨、舒適、充滿文化意蘊的感覺。而這,便與其城市環境色調規劃有直接關聯:人們行走在這些城市街道上,感受不到雜亂無章的刺眼色彩,更沒有巨幅廣告拼命騷擾視覺。簡潔和諧的色彩,給人們以悅目的感覺,這本身便構成他們優雅文明生活的一部分。由此可見,我們必須像控制噪聲、減少大氣污染一樣,高度重視城市色彩問題,以不斷美化、優化城市人居環境質量。
(二)城市色彩凸顯城市形象
城市色彩和城市形象之間的關系就好比一個人長相和膚色、氣色之間的關系,城市色彩不僅僅是一個城市的臉面,而且是一個城市的表情。城市色彩也是城市活力的體現,是一種“創造的心情”,是一種生活的符號。人們對城市形象的把握極大地借助于其色彩的構成,當我們一提起某些富有特色的城市,相伴而來的就是對該城市或凝重、或浪漫、或明快等印象的色彩聯想,良好的城市色彩構成能使居于其中的人們得到愉悅的視覺享受,反之則會帶來視覺環境污染,在構成城市特征的各個因素中,色彩憑借其“第一視覺”的特征無疑成為建立個性化城市的基本條件。當世界各國都在追求全球化的今天,為了突出自身的亮點和提高國際吸引力與競爭力,每一個城市都以它不同的色調、形體與特色帶給人們不同的感受。
日本最著名的環境色彩規劃家吉田慎吾說:“色彩本身并不存在美與丑。主要問題是怎樣去運用色彩。”所以,當城市的自然美和社會美有著種種局限時,當她不能滿足人們的種種審美需要時,藝術美就成為必然的產物,那么城市色彩的建設當然成了塑造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城市色彩體現城市個性,展示城市形象,體現一個城市的文明發展程度,可以給一座城市帶來無法估量的無形財產。
(三)城市色彩展現城市特色
城市色彩是歷史的載體。城市色彩與城市歷史一樣悠久,色彩本身便積淀著城市的歷史。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經濟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黃屋頂與民居的灰褐屋頂對比,便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寫照;上海外灘建筑凝重的鉛灰色,則透視著國際金融資本的威嚴。有些色彩則是城市建筑自然選擇的結果,像中國江南城市的灰瓦白墻,德國城市的紅瓦黃墻,便是城市的傳統色彩。無論白墻灰瓦還是黃墻紅瓦,這些符合美學規律的色彩搭配,既是不同民族審美趣味的結晶,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傳統。城市色彩El由歷史積淀形成,便成了歷史文化的載體,并不斷地訴說著城市的歷史文化意味。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城市,能夠把傳統建筑保護與城市建設開發相協調,可以在城市當中形成強烈的地方特色和濃郁的文化氛圍。城市的色彩如果能夠反映出這個城市特定的歷史背景、特定的地方文化、特定的地理環境等,城市色彩就成為城市的個性名片,反映城市的特質,形成城市的魅力。例如,有“購物天堂”美譽的德國科隆市,巧妙地把城市的商業特色與色彩有機結合,通過繽紛的色彩表達出了城市的經濟特色,渲染和營造出了一種人氣旺盛、熱鬧非凡的商業氛圍。又如,由粉綠、粉紅、粉藍、粉紫、粉橙和淺灰色的磚體構成的奧地利薩爾茨堡的彩色墻體,充分體現出了作為音樂大師莫扎特、現代指揮家卡拉揚的故鄉,以及電影《音樂之聲》的外景拍攝地的特色,其城市色彩充分體現出了“音樂之都”的內涵和特征。對于朝夕生活在這些城市里的人們來說,與眾不同、特色鮮明的城市色彩也是自己的一種情感寄托。城市色彩不斷訴說著城市的歷史文化意味,具有獨特的城市色彩是城市健康發展的需要。
(四)城市色彩提升城市品位
城市的品位體現在很多方面,而最直觀的就是城市的色彩。一個有品位的城市必然以和諧漂亮的色彩出現在人們的視野里給人以一種和諧之美感。城市色彩隨著城市的興起早就存在,但對城市的色彩設計規劃卻是一個嶄新的課題。對于那些文化相對封閉、生產力相對落后的城市來說,傳統的城市色彩大多數是由建筑材料的固有色體現出來的,或是由地域特有沙石、涂料等易得的材料所決定的,在當時的條件下不可能單單為了追求色彩來選擇材料。在這種被動選擇中,盡管審美規律潛在地起著作用,但卻未必體現出TA類的文化自覺。現代城市的色彩建設則完全不同,經濟的發展和人類物質與精神生活的不斷提高,以及新材料、新技術的不斷進步,為城市色彩建設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空間。一般來說,使用自然材料容易獲得和諧的色彩關系,得到使人視覺與心理愉悅的色彩環境。人工材料在表現色彩和質感等方面吸收自然材料的特點,在不斷進步和發展的技術工藝水平支持下'更好地滿足了人們的色彩需求。現代城市色彩觀是開放的,作為一種后鋒的、折中的、理陛的、歷史主義的現代色彩美學傾向,它并不排斥諸如新現代主義的、技術主義的和有機主義的傾向,甚至可以與之交融疊合。“人們有技術和能力在城市領域里用更多的手段來表達色彩;人們也有更大的物質力量在更廣泛的范圍內駕馭色彩;人們有更為廣闊的視野在全球范圍來感知色彩;人們甚至還可在各種文化屬性的色彩背景熏陶下接受完全不同的色彩審美觀念。”城市色彩與適宜的形式和材料結合,不僅創造出了一個嶄新而美麗的環境,同時也提升了城市的品格,這正是現代科技賦予城市色彩的全新闡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我國城市景觀形象也必將同國際接軌,塑造和諧優美、獨具特色的城市色彩形象,成為進一步提升城市品位的手段。
四、城市色彩規劃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城市色彩規劃就是以城市的建筑、公共設施、景觀小品等重要組成部分為載體,根據城市的發展理念、歷史人文以及自然環境的視覺需求,加上現代元素,進行可持續的色彩規劃與設計,消除不合理的色彩因素,使城市的形象和文化得以保全,并進一步統一和延伸,以創造和諧、有序、優美、明晰、并具有一定文化內涵和鮮明風格特色的城市色彩,最終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品位。隨著經濟的發展,色彩規劃正在中國的城市中興起。
每個城市的性格是不一樣的,因此一個優秀的城市設計,要因地制宜、因人而異、因山而起、因水而洄、呼應歷史、回應未來。由于城市色彩的構成元素多,并且受自然、社會、歷史、文化、職能定位等多種因素影響,因此城市色彩規劃必須極為慎重,在色彩的處理上應在整體和諧、以人為本、地域特色等方面下工夫。
(一)注重整體和諧
和諧是色彩運用的核心原則,也是城市色彩的核心原則。這里的色彩包括所有城市色的構成因素:自然的、人工的,固定的、流動的,永久的、臨時的等等。這里的和諧,是要求城市色彩在變化中、差異中實現統一或協調。如果色彩沒有變化、差異,就無所謂和諧;但變化、差異過大,也就沒有和諧。老北京的灰墻、灰瓦和綠樹構成了北京城市色彩的基調,透出古都渾厚、樸實、寧靜的文化底蘊,也襯托出紫禁城金碧輝煌的帝都氣派。青島老城的紅瓦、黃墻、碧海、藍天,充分顯示出這座美麗濱海城市的風采。城市色彩是與環境相互融合、長期形成的,貴在統一與和諧。人們視覺認為最美的色彩,如果出現的地方不對,或搭配的比例不協調,便可能是最丑的色彩。城市色彩的協調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指人工色與自然色或與城市自然環境色彩的協調。“天然去雕飾”的自然色彩比人工裝飾色彩多了一份真實和活力,回歸自然的渴望使自然色彩具有更強的吸引力。人類的色彩美感來自于“自然向人生成”的歷史進程,來自大自然對人的陶冶。對人類來說,自然的原生色總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最美的。因此,城市的色彩永遠不能與大自然爭美,不能脫離自然色的空間規定,而要盡量保護突出自然色,特別是樹木、草地、河流的自然色。在存有自然色的情況下,我們應盡量使其構成城市底色,使文化色服從自然色,師法自然,向自然借景,這是使城市色彩和諧的捷徑。二是指人工色與人工色或與城市建筑環境色彩之間的協調。城市的建筑群、道路、橋梁、小品、綠地、花卉等等具有各種各樣的色彩,城市色彩必須從整體上考慮,把這些色彩和諧地組合在一起,處理好人工裝飾色彩之間、人工裝飾色彩與自然色彩之間、單體內部、單體與環境的色彩關系,達到和諧統一。對城市要確定一個統一的風格,注重主色調的選擇,在不同的功能區中用一個或幾個適當的輔助色調使城市色彩有所變化,而功能區之間的色彩也漸變過渡、協調一致,色彩的分區要切合城市空間結構特點,以形成美好的城市景觀。
(二)體現以人為本
城市的建設和發展,最終目的都應該是更加適合人的居住,所以在整個城市色彩景觀設計過程中,要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2009年有—本暢銷書叫《每天懂一點色彩心理學》,是日本的原田玲仁寫的。作者說:“如果在藍色的會議室里開會,會覺得時間過得飛快;而在紅色的會議室里開會,時間過得特別慢。除了把握尊重歷史、師法自然、科學主控的原則,城市色彩規劃還必須做到以人的舒適度為本,做到愉悅雙眼、便利生活。”色彩有著神奇的功能,可以調節人的情緒。城市色彩規劃是為了創造一個舒適、宜人、美觀的人居環境。城市色彩要符合市民的生理、心理和文化的特點,以人勝為設計核心,與普通公眾的審美情趣一致,杜絕不考慮人勝、張揚夸大、雜亂無序、色調刺激的色彩環境。應關注人性和人的視覺心理,同時利用人的色彩視覺特點,如色彩的錯覺、進退感等,來豐富城市色彩效果和造型層次。西方先哲說,最美的猴子對人類來說也是丑的,人總是以人為第一審美對象。因此,在城市色彩設計中,要盡量使大面積的色彩不張揚、不艷麗,以突出人的美。巴黎街頭最美的風景就是時裝女郎了,而巴黎的地面、墻壁都是素雅的灰色、米色,這便突出了流動人群的色彩美。
(三)符合地域文化特色
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的地域條件下,由地域社會的組織結構、經濟形態、宗教信仰、傳統民俗等決定的,在歷史上形成的、定型化的某種特定的意識形態、價值觀念與行為方式,并在此地區的歷史發展中遺存與積淀下來。不同地域內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模式的不同,便形成了地域文化的差異性。城市色彩是地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在該地域地理氣候等自然條件的差別和文化傳統差別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順應其自然和人文傳統的、相對穩定的色彩風格面貌和習慣。古人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方水土”包括特定的地理環境、氣候、植被等,這些因素促成了地域內特定的文化習俗和審美取向。“一方人”在特定的地域內生存,要營造合適的生活空間,最多的是表現在建筑上。在我國古代城市中,城市色彩在—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的自然和氣候特征,地域的自然條件對城市色彩具有很強的篩選作用,可以說—方水土養育了一方環境色彩。著名的哲人羅素說,“須知參差多態,才是幸福的本源。”馬克思也說,“我們不能要求世界上的鳥兒都只唱一種音樂,花兒只綻放一種顏色。”20世紀末的人們已經厭倦了“缺乏個性,文脈斷裂,文化荒蕪,千城一面”的城市面貌,追求文化、歷史、鄉土味、自然的回歸。城市里林林總總的視覺事物的色彩組合成城市的獨特風貌,色彩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文化的成熟程度。每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都會因為社會和自然條件的原因,形成特殊的、并為本地居民所喜愛的色調。在城市景觀的建設中必須考慮色彩的地方性,順應當地的氣候環境,尊重人們的色彩喜好傳統,注重本地歷史文脈的延續和氣候特點,用色彩來體現城市的風格和文化氣質。要在每一座城市獨有的一種人文文化中尋找色彩,城市中的人是大步走路還是像西北人那樣慢悠悠地走,所適合的色彩是不一樣的,大慶的大氣、血性和揚州的小橋流水是不一樣的。比如巴黎,從地理角度來看,由于巴黎受溫帶海洋性氣候的影響,常年陰雨連綿,鮮見陽光,于是不知哪位富于想象的文人墨客便給巴黎起了一個“愛流淚的女人”的綽號,而選用具有光感十足的奶酪色,也可以看出色彩規劃者的“獨具匠心”。這令人們無論走到城區的哪個角落,只要看到這兩個色系都會明確無誤地知道自己是身處巴黎。而簡單明了、整齊劃一的顏色,也使得巴黎在歐洲眾多城市色彩建設當中顯得出類拔萃、獨樹一幟。因此,能不能挖出自己的色彩文脈,成為彰顯一座城市藝術品位非常重要的“一筆”。
(四)服從城市功能區分
城市不僅是生活空間,也是建筑景觀、文化載體和開放的經濟體。隨著現代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的功能在空間發生著巨大變化,不同的功能區承載著不同的景觀色彩和活動內容,也形成了不同的環境氣氛,因此,遵循不同的功能區劃進行色彩定位以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體現人們的文化品位,展示城市色彩的豐富性,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
城市色彩要與城市自身功能定位相符,這包含兩層意思:一層指城市的整體功能,一層指城市的分區功能。有些色彩是城市政治或經濟文化的反映,像北京皇城的金黃屋頂與民居的灰褐屋頂對比,便是中國封建社會皇權至上的寫照;上海外灘建筑凝重的鉛灰色,則透視著國際金融資本的威嚴;對于像香港這樣的商業大都市來講,城市色彩服從于商業目的,即便色彩有些混亂,人們也能容忍。但對于像巴黎、維也納這樣的文化名城,假如其城市色彩混亂,便對城市形象有很大損害,相對說來,歐洲一些旅游小城,其建筑色彩都比較艷麗,給游客留下鮮活印象;而歐洲的大城市,其建筑色彩都比較淡雅,追求一種寧靜的感覺,避免色彩火爆而形成“噪聲”。從城市區域劃分來說,市行政中心(或廣場)的色彩,一般應凝重一些;商業區的色彩,可以活躍一些,富于動感,烘托出商業的活力與生機;居住區的色彩,應素雅安靜,在較大范圍內形成寧靜溫馨的色彩氛圍;旅游區的色彩,則要強調自然、和諧、悅目。只要我們能制定包括建筑色相、明度、飽和度在內的分區色彩控制標準并嚴格執行,便能逐步解決城市色彩混亂及平庸問題。總之,只有城市功能區之間的色彩過渡漸變、協調一致,色彩的分區切合城市空間結構特點,才能形成美好的城市景觀。
[參考文獻]
[1]孫湘明,楊上麗,從語義學角度對城市色彩的思考[J],湖南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4):13卜133
[2]鄧清華城市色彩探析[1]現代城市研究,2002(4):51-55
[3]張惠東試論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原則[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 2006(3):145—146,
[4]揚曾憲城市色彩規劃設計的意義廈原則[J]城市,2004(1):45—48
[5]昊偉城市風貌規劃一城市色彩專項規劃[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9:58—65
[6]郭泳言城市色彩環境規劃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7:123—128
[7]崔唯城市環境色彩規劃與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2006:28-36
[8]陳愛和給城市著上健康美麗的色彩[N]人民日報,2002—04-05(6)
[責任編輯
張桂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