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239.2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372(2011)03-0120-01
城鎮是一定地域內的經濟、政治、文化中心,具有聚集性、整體性、關聯性、局域網絡性、動態性等特點。城鎮系統作為一個動態開放的復雜系統,其災害除具有一般災害的共同特征外,還具有自己的一些獨特特征。主要表現為:(1)災害損失的嚴重性。由于城鎮人口密集,經濟發達,各類設施高度集中,發生在城鎮的災害往往給城鎮帶來巨大損失。如1976年唐山地震,造成總經濟損失300多億元,人員傷亡達40多萬。相比之下,發生在非人口稠密地區的地震造成的損失會小得多。又如,城市暴雨會伴隨雷擊和高壓線斷落,并造成局部積水或火災;在大城市發生的暴雨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往往達到數百億元。(2)災害的連發性。現代城鎮的各個子系統之間不僅在空間上,而且在功能上高度關聯,相互之間有很強的依賴性,城鎮任何一次能量較大的災害都有可能引起多種次生災害和衍生災害,并通過災害鏈產生連鎖反應,擴大災害損失。如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引起大火,火災損失遠遠超過了地震造成的直接損失。(3)災害原因和結果的人為性。這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人為因素已成為城鎮災害的主要致災因子。人為因素不僅會誘發人為災害,還會誘發某些自然災害。如操作不慎引起化學事故,大量開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等。二是人為因素對城鎮災害的擴大作用顯著。由于人為原因,城鎮建設中存在許多不合理因素,_邑災害發生,它們就會擴大災害。例如,1985年墨西哥地震,當時地震震中距墨西哥城400公里,但墨西哥城卻遭到了毀滅性打擊。事后人們在分析原因時,把人為因素的擴大作用列為最重要的原因。(4)災害損失與城鎮建設的同步增長性。隨著城鎮建設速度的加快,災害損失也有逐步增加的趨勢。因為城鎮發展意味著新的災害源不斷增加,受災體不斷增加,人口不斷增長,財富更加集中等等,這不僅使災害發生的可能性增加,而且使同等強度災害造成的損失增加。據研究,由于“雨島效應”,城鎮上空雨量較農村地區一般可增加5%~10%。同時城鎮建設使城鎮用地的不透水性增加20%~90%,水淹區的財富含量隨城鎮發展而增加,使城鎮洪澇災害日益嚴重。城鎮及城鎮災害的上述特征,使得城鎮歷來成為各種自然和人為災害的重災區。可以說,城鎮的發展就是人類在與災害的斗爭中發展起來的。
進入21世紀,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國發生了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等嚴重自然災害,給人民生命財產和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帶來嚴重的危害,城鎮防災減災工作顯得越來越重要。在此背景下,在同濟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前院長、上海防災減災研究所前所長、博士生導師沈榮芳教授直接提議、支持和指導下,由沈教授的弟子青島大學國際商學院于慶東教授、復旦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張顯東教授和上海市民政局優撫處副處長欽培堅碩士等組織撰寫了《城鎮防災救災系統工程》一書,并由經濟科學出版社于2011年5月出版。
本書在總結吸收國內外已有的若干研究成果和經驗的基礎上,綜合運用了系統工程學、災害學、經濟學和計算機等學科知識,對城鎮防災減災系統工程進行了研究。內容涉及到城鎮災害基本性質、城鎮災害的成災機制、城鎮災害風險分析、城鎮減災規劃、城鎮防災救災管理信息系統、城鎮災害管理中的組織機構、城鎮災害與保險、城鎮災害與法律、城鎮災害損失評估、城鎮災害災情分級等內容。在研究方法上,該書采用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理論研究與對策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既有城鎮防災救災問題的定性分析也有定量分析,既有系統的理論研究又有對策建議。
該書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在于:(1)運用系統工程學方法對城鎮災害的概念與特點、城鎮災害系統的特征和成災規律、城鎮災害管理的內容和重點、我國城鎮減災工作面臨的主要問題等進行了深入系統的分析,并據此提出了我國城鎮防災減災系統工程框架。(2)在對災害風險進行辨識的基礎上,對城鎮災害風險分析的內容、步驟與方法進行了比較系統的研究,為城鎮災害風險分析提供了基本框架。(3)應用系統工程學方法和組織理論,研究城鎮防災救災組織機構設置的原則、模式以及實施辦法,并借鑒國外典型城市防災救災組織機構設置的經驗,提出了某案例城市基于城市防災救災中心的災害管理組織設計構想。(4)在對保險的概念進行辨識和保險基本原理進行介紹的基礎上,對城鎮災害保險的內容和災害保險的設計進行了分析,為建立完善的城鎮災害保險制度和減輕城鎮災害損失提供依據。(5)在對城鎮災害損失進行分類的基礎上,分別對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的評估方法進行了探討,為城鎮災害損失評估提供依據。(6)在分析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并建立了兩種新的城鎮災害災情分級模型一城鎮災害絕對災情分級模型和綜合災情分級模型,并探討了它們在評估臺風、暴雨災害災情中的應用。(7)根據城鎮防災工程項目的特點,對防災工程項目評估的基本問題進行了分析,在此基礎上對防災工程投資效益函數與分析模式、災害對經濟系統的間接影響及其量化分析進行了探討,為評價防災工程項目提供了參考依據。
總之,該書作為國內近年來研究同類問題的學術專著,在理論上,填補了城鎮防災救災系統工程領域研究的某些空白,創新和發展了城鎮防災救災系統工程研究;在實踐上,該書實現了理論性和應用性的有機結合,對指導城鎮防災救災具有重要指導意義。該書既對學界朋友有—定的參考價值,也可供我國城鎮災害管理部門、城鎮災害研究部門和關心城鎮防災救災的相關人員參考。希望此書能為我國城鎮防災救災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