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職業培訓是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本文以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培訓實踐為例,對高職院校服務社會模式和成功經驗進行了探討。提出對成功培訓的五點認識。
【關鍵詞】服務社會 培訓 模式 經驗
【中圖分類號】C9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6-00-02
在我國新的歷史階段,職業培訓將是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和就業創業能力的主要途徑。大力加強職業培訓工作,建立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是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解決就業總量矛盾和結構性矛盾,促進就業和穩定就業的根本措施;是貫徹落實人才強國戰略,加快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建設人力資源強國的重要任務;是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促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必然要求;也是推進城鄉統籌發展,加快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有效手段。
高等職業院校是開展職業培訓工作的主陣地,對培養、培訓社會急需的應用型、技能型人才發揮著重要作用。呼和浩特職業學院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服務就業和經濟發展為宗旨,廣泛開展職業培訓,服務社會、服務企業。本文以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培訓實踐為例,對高職院校服務社會模式進行探討。
1 組建專門的培訓機構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成立于2003年,原下設培訓部。為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對各類人才的需求,滿足社會培訓需要,于2004年專門成立了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培訓學院。培訓學院下設教育培訓科、職業技能培訓鑒定科、普通話推廣辦公室、創業與就業培訓科等4個科室及培訓學院辦公室。培訓學院成立以來,在學院黨委的正確領導下,鞏固原有培訓項目的基礎,并不斷拓展新領域,開發新項目,經過幾年的發展與壯大,目前已成為呼市地區實力較強、社會信譽較好、影響力較大的培訓機構。培訓學院具有一個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一個普通話測試站以及五個培訓基地。培訓學院還整合了呼職院內部及呼和浩特地區豐富的培訓師資,并建立了一批實操場地,已發展成為呼和浩特地區綜合實力最為雄厚的培訓機構,在呼市地區的教育、勞動、行政執法、扶貧等戰線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 以國家職業培訓有關文件精神為指針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培訓學院以國家職業培訓有關文件精神為指針,有序開展各類職業培訓。2004年,國家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陽光工程培訓計劃,培訓學院認真學習領會國家六部委下達的有關文件,認識到開展農村勞動力轉移培訓,是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促進農民增收的重要環節,也是提高農民就業能力、增強我國產業競爭力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工作。在有關部門的具體指導下,培訓學院承擔了呼和浩特地區的農牧民培訓任務;2006年,國家開展貧困農村勞動力培訓轉移“雨露計劃”,培訓學院認真學習領會有關文件精神,認識到扶貧培訓是新階段扶貧開發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雨露計劃”是以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為特色,以提高素質、增強就業和創業能力為宗旨,以職業教育、創業培訓和農業實用技術培訓為手段,以促成轉移就業、自主創業為途徑,幫助貧困地區青壯年農民解決在就業、創業中遇到的實際困難,最終達到發展生產、增加收入,最終促進貧困地區經濟發展。“雨露計劃”的全面實施,標志著我國的扶貧開發工作由以自然資源開發為主階段,發展到自然資源開發與人力資源開發并舉的新階段。培訓學院積極配合當地扶貧辦開展此項培訓工作,完成培訓任務。2001年,中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與國際勞工組織啟動了中國城市就業促進試點項目——SYB培訓,在河北張家口市、內蒙古包頭市、吉林省吉林市進行試點,探索為下崗失業人員和有創業愿望的人進行創業培訓。2007年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指出:實施擴大就業的發展戰略,促進以創業帶動就業。深入開展創業技術培訓,以創業促進就業,是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舉措。鼓勵創業,不僅有利于拓寬勞動者的就業門路,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而且有利于實現勞動者的個人價值,在全社會形成創新、創業的氛圍,推動社會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結合大學畢業生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SYB培訓進一步在全國推廣。培訓學院認真學習領會十七大報告精神,及SYB有關文件,于2006年開始舉辦面向社會的創業培訓班。并將SYB創業培訓項目推廣到大學生,探索以培訓促進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的就業促進新模式。2010年中央出臺《國務院關于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職業培訓的指導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服務就業和經濟發展為宗旨,堅持城鄉統籌、就業導向、技能為本、終身培訓的原則,建立復覆蓋對象廣泛、培訓形式多樣、管理運作規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職業培訓工作新機制,健全面向全體勞動者的職業培訓制度,加快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能勞動者。”在培訓目標任務方面提出,適應擴大就業規模、提高就業質量和增強企業競爭力的需要,完善制度、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大規模開展就業技能培訓、崗位技能提升培訓和創業培訓,切實提高職業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努力實現“培訓一人、就業一人”和“就業一人,培訓一人”的目標,為促進就業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持。這為高職院校開展培訓工作,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增強了信心。呼職院培訓學院認真學習領會《意見》精神,進一步擴大培訓業務,提高培訓和就業質量。
3 廣泛開展各種類型的培訓
幾年來,呼職院培訓學院本著“小實體、多功能、大服務”的創辦宗旨,積極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主要承擔了呼市地區中小學非學歷培訓、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貧困地區勞動力轉移培訓、行政人員執法培訓、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三級培訓、普通話水平測試以及創業培訓等大量任務。僅2005——2008年統計,累計培訓各類人員達3.5萬人次,為呼市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
3.1 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
呼職院培訓學院是自治區勞動廳批準設立的國家職業技能鑒定所,信息產業部命名的全國信息化應用能力考試基地。從2004年至今,承擔了呼和浩特地區職業技能培訓任務。培訓主要針對復轉軍人、社會人員、教師、技術工人和大學生等。先后開展了特種作業培訓如電工作業、焊接與熱切割、企業內機動車輛、登高作業、起重機械作業、制冷與空調作業、危化品作業、鍋爐、安管員等;職業技能鑒定培訓如食品檢驗工、維修電工、育嬰師、建筑材料試驗工、測量放線工、焊工、機修鉗工、管工、室內環境治理員、中藥購銷員、醫藥商品購銷員、家用電子產品維修工、化工總控工、電氣設備安裝工、化學檢驗工、化學分析工、攝影師、錄音師、裝飾美工等;職業技能培訓如花卉工、綠化工、育苗工、農藝工、蔬菜工等。僅2007——2010年統計,上述三項培訓人數達9538人。
3.2 有序開展農牧民勞動力轉化培訓
呼職院培訓學院是內蒙古自治區陽光工程培訓基地和“雨露計劃”示范基地,從2007——2009年在有關部門的組織協調下,培訓學院在呼和浩特旗縣區的貧困農村牧區開展了陽光工程和“雨露計劃”培訓。針對貧困人口、農轉非勞動力、貧困戶中的復轉軍人開展了多層次、多形式的引導性培訓、職業技能培訓、創業培訓、農牧業實用技術培訓、農村牧區致富帶頭人、村干部培訓等,以全面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提高他們的就業、創業能力。
3.3 有計劃地開展崗位提高培訓
呼職院培訓學院是內蒙古自治區安監局命名的全區安全生產管理人員三級培訓基地、呼市行政執法人員培訓基地、呼市市容局業務培訓基地、呼市專業技術人員繼續教育基地和呼市中小學教師進修基地。從2004年至今,針對呼市地區上述崗位的公務員、行政執法人員、管理人員和中小學教師進行了多次業務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
3.4 開拓性地開展創業培訓
創業培訓在我國尚屬于新生事物。2001年中國引進國際勞工組織創業培訓項目——SYB培訓,到2007年以來在全國推廣。呼職院培訓學院是呼和浩特市就業局命名的呼市下崗失業人員定點培訓基地、呼市地區SYB創業培訓基地之一和高校創業培訓基地。自2006年以來,培訓學院首先有效組織和培訓師資,然后與呼市各地區各級相關單位聯合,對城市地區下崗職工、個體戶、小老板、有創業意向的城鄉社會人員等進行創業培訓。如與呼市婦聯聯合,已成功舉辦了三期婦女SYB創業培訓班;與呼和浩特所轄的土默特左旗、托克托縣、和林格爾縣、武川縣和清水河縣等相關單位聯合,舉辦了多期SYB創業培訓班,并組織學員參觀考察企業。自2009年以來,舉辦高校畢業生創業培訓班,以提高畢業生的創業就業意識和能力。2010年開始,將創業培訓項目滲透到在校大學生中,納入教學計劃,以較早地在大學生中樹立創業意識和培養創業技能。
4 積極探索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培訓模式
呼和浩特職業學院培訓學院除開展日常的培訓工作外,還認真總結培訓成果,積極開展科研活動,探索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培訓模式。2007年,成功申報了教育部教育科學研究所國家級課題“高等職業院校服務社會模式研究”。旨在通過培訓實踐——成果總結——培訓再實踐,探索成功的服務社會培訓模式。課題著重陽光工程、雨露計劃、SYB創業培訓等三項培訓研究,其研究的基本思路是:(1)政策研究。充分了解和掌握國家相關的政策,在政策的指導下開展培訓工作,并接受相關部門的領導、管理和監督。(2)調查分析。對培訓對象的基本狀況和職業狀況進行調研;對企業、行業近期、中期、長期發展規劃進行調查分析;對地方經濟發展規劃進行分析,以為制定培訓計劃提供依據。(3)培訓方法、內容的選擇。根據調查分析的結果,擬定適合培訓對象的培訓方案。(4)組織實施。根據培訓內容,聘請培訓教師,選擇培訓場地。(5)跟蹤反饋。與培訓者就業單位建立聯系,定期或不定期對培訓者的工作情況進行了解。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綜合運用社會學、教育學、心理學等多種學科的分析方法和手段,采取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思路,實行理論研究、實證分析及實驗相結合,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綜合研究與專題研究相結合。運用現代職業教育的理念,學習借鑒國外職業教育的先進經驗,結合本地區的實際,對培訓模式進行實踐性研究,以期增強教育培訓的實效性和可操作性,從而提高受訓者就業和創業能力。
5 總結成功的職業培訓經驗
5.1 必須有堅強的組織保證。
領導重視,組織完善是基礎,是開展培訓的平臺。組織內部要有明確的機構分工、人員分工,有明確的服務社會、服務學員的辦學理念,有一套好的管理和運行機制;對外形成良好的社會形象。
5.2 必須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的鑒定
成為被命名的培訓基地或培訓機構,接受上級主管部門下達的培訓任務,并嚴格按照培訓工作流程開展培訓,接受上級主管部門的指導和監督。
5.3 必須堅持以人為本
根據培訓對象特點,制定科學、合理的教學計劃。如合理安排教學時間、課時,合理安排理論基礎課與實踐技能課的比例,課堂教學與實習實訓的比例。
5.4 必須建設一支優秀的培訓教師隊伍
教師的素質和技能,決定著培訓質量的好壞,最終決定著學員的素質和技能水平。因此,必須通過不斷的資源整合和不斷的培養培訓,形成適應各種培訓需要的、相對穩定的教師隊伍。
5.5 必須結合形勢發展
學習領會國家和地方有關培訓的文件,以及政治、經濟、社會、民生等方面的文件,以文件精神為指針。同時,要重視科研,重視市場調研、以市場需求為導向,適時調整培訓計劃和培訓方案,開展定單培訓、定向培訓,不斷探索高職院校服務社會培訓模式,使培訓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關于加強職業培訓促進就業的意見》2010,10.
[2] 陽光工程.《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62.htm
[3] 雨露計劃.《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62.htm
[4] SYB.《百度百科》baike.baidu.com/view/262.htm
[5] 呼和浩特培訓學院簡介.《呼和浩特職業學院網》http://www.hhvc.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