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自主創業,以創業帶動就業已成為一種新的就業模式。本文題出要把創業教育作為重要內容貫穿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始終,積極開展創業教育活動。以創業精神的培養為基礎,創業意識的教育為重點,以增強創業能力為核心。在高職教育中,要加強創業指導、創業實訓教育。
【關鍵詞】創業教育 基礎 重點 創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6-00-02
大學生自主創業已成為一種新的就業模式,由此引申出來的創業教育已受到全社會的廣泛關注。創業教育是一種旨在提高受教育者自謀職業或自主創業能力的教育,實質就在于要讓受教育者通過樹立創業意識,培養創業品質和學習創業知識,形成創業能力。使他們“愿創”、“敢創”、“會創”成長為創業者。
長期以來高校培養的大多是傳統的就業型人才,他們缺乏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難以在充滿機遇和競爭的社會中更好的開拓事業。加之目前教育的對象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他們享受著父母為其營造的良好生活和學習環境,缺乏奮斗和吃苦精神。所以,注重對學生生存能力的教育和培養,已是學校教育不可回避的現實。高職院校應加強對學生實施創業教育,挖掘大學生的創業潛能,培養他們勤奮進取、開拓創新的個性,培養他們的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增強他們的社會適應性,使他們畢業后無論是應聘就業還是自謀職業、自主創業都有信心和勇氣,有能力干出一番事業,成為社會創造價值的創業者。
創業精神、創業意識和創業能力是學生基本素質的綜合反映,也是學校教育的一種體現。因此,要把創業教育作為重要內容貫穿高職院校素質教育的始終,積極開展創業教育活動。
1 以創業精神的培養為基礎
創業者最基本的素質是要具有“創業精神”,即有創業的激情。創業,可大可小,未必需要多大一筆錢,搞多大規模。可以從小生意做起,幾千元,一間辦公室或店鋪就可以干起來。創業教育首先在于加強學生創業精神的培養,包括敢于競爭、敢于冒險的精神;有風險意識和敢于承擔風險的勇氣;腳踏實地、勤奮求實的務實態度;鍥而不舍、堅定執著的頑強意志;不畏艱難、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有敢勝、領先的強烈愿望等多方面的品質。
創業精神,也就是事業心。只有具有較高創造性思維修養和創造性精神的教師,才能培養出學生的創業品質和創業精神。學校可以聘請社會上成功的創業人士或校友作為客座教授,為學生開展專題講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分析自我,確定正確的人生目標,樹立高度的責任感和榮譽感,培養合作意識,為大學生創業能力的形成提供積極的推動作用。
2 以創業意識的教育為重點
培養大學生樹立創業意識,是創業教育的首要內容。創業意識是指在創業過程中,對創業者起推動作用的個性意識傾向,包括創業的需求、動機、興趣、理想等心理因素,它支配著創業者的態度和行為,是創業的動力因素。良好的創業意識是大學生能動地掌握創業知識并具有創業能力的前提和基礎。創業意識的培養不僅僅限于自我創業意識的培養,更要培養創業的社會意識。所以,在創業教育過程中,要使學生學會將自己的需要、興趣、理想同社會的需要結合在一起,要把創業意識教育與人生價值觀教育、健康的心理品質教育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培養大學生的創業意識,就應該培養他們積極探索、開拓創新的改革意識;銳意進取、敢為天下先的競爭意識和良好的心態、自控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在創業意識教育中,要啟發學生產生創業需求,教育和引導學生憑借知識、智慧和膽識去開創能發揮個人所長的事業。要使學生懂得,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中,一個人除了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外,還應具有一定的創業能力,否則文化知識和職業技能就不能正常發揮。
另外,還要教育和引導學生要全面理解創業的深刻含義。引導學生有一個正確的出發點和良好的心態,創業不是為了賺錢,不是為了炫耀,更不是閑著沒事做。創業不能一步登天,可先從簡單創業做起,從小做起,逐步發展為職業創業、規模創業。創業是一種精神,是一種意識,是一種素質。創業者是堅定的愛國者,是富有激情的實踐者,是艱苦奮斗的實干家。自主創業既不是頭腦發熱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專業性比賽或科研設計,而是要求學生能結合專業特長,根據市場前景和社會需求,搞出自己的創新成果,并把成果轉化為產品,創造出經濟效益。
3 以增強創業能力為核心
創業能力是創業教育的中心環節,也是創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創業能力包括專業職業能力、經營管理能力和綜合能力。通過創業教育讓大學生掌握創業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具備職業技術和經營管理能力,懂得與創業有關的國家政策法規。同時具有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尤其是市場調查和預測市場走向的能力。學生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敏銳地捕捉機會,果斷地進行實踐,有效地施展才干或進行創業。
為了加強對學生創業能力的培養,高職院校首先要在課程設置、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上進行改革,采取相應的對策。要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創業教育,尤其是各專業課教師都要注意寓創業教育于專業教學之中,利用各種學科的特點,來培養學生創業的知識;利用各學科不同的作業訓練內容、實習課程及不同的教法方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創業能力。使學生在獲得專業知識的同時受到創業教育。在學科教育中滲透創業教育,關鍵在于“滲透”,不能本末倒置,主要側重創業社會知識、經營管理知識、學習知識、生活知識、職業知識等內容的滲透。
其次,開展一些根據創業教育的具體目標專門設計的教育活動。開展創業計劃大賽、創業交流活動,開設創業教育課講座等豐富多彩的形式實施創業教育課程,包括“網絡教學”、“實地考察”、“企業家論壇”、“創業計劃”等環節,以拓寬學生學習的范圍和視野,使課程更具啟發性和實踐性。定期舉辦對話交流論壇,請創業成功人士直接與學生進行面對面的對話,解答其在課堂學習中和實際創業中的疑難問題,幫助學生分析創業成功與失敗的原因,為其提供創業借鑒與指導,了解和熟悉有關創辦及管理小企業的知識和技能,豐富他們的創業學識。
4 進行創業指導、開展創業實踐活動是途徑
創業教育是實踐性很強的教育活動,創業實踐活動是創業教育的特定課程模式,也是強化創業意識,提高創業者綜合素質,培養創新型、創業型人才的具體途徑。創業實踐活動是創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它能使學生提高所學知識和技能轉化為實際應用的能力,還能培養情感和意志,塑造人格個性,樹立堅定的社會責任感,進而實現創業所需的綜合能力的提高。一方面學校要為學生提供實踐鍛煉的環境和條件,要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科研、各種專業技能競賽、青年志愿者活動、社會調查等活動,組織學生考察企業創業的經歷和經營狀況,讓他們在火熱的社會生活中明白創業的艱辛、感受艱苦奮斗的精神,克服追求享受,貪圖安逸的懶惰思想,使學生在實踐體驗中磨練創業意志、培養創業能力、得到創業技能訓練。
另一方面,學校應積極建設創業教學基地、創新實驗基地、社會實習基地和注冊培訓基地、創辦創業園等,以各種方式指導學生自主設計、創辦、經營科技型公司,從事技術發明、成果轉讓、技術服務等商務活動。同時,經過各種創業指導培訓(如SIYB創業培訓),采用典型的、有特色的創業案例教學,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分組討論,主動參與到案例分析和案例討論,學習創業的經驗和方法。通過討論、答辯等形式進行師生交流,促進學生積極思考,訓練學生的專業能力、獨立能力和社會能力。教師要鼓勵和肯定學生的創意,站在更高的層次上去分析、總結、點評學生的設計方案,使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對選擇創業項目和正確的創業程序、創業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另外,可根據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個人實際,讓學生當一回“小老板”(如大學生參加創業實訓)。讓每個學生做創業方案設計,指導學生從選擇何種企業、企業的選址、企業的名稱、企業的形象設計、企業的融資和理財、員工的聘任等方面,全方位考慮如何運作自己的企業。通過政府設立的小額貼息貸款,或借助社會風險投資基金等方式,扶持大學生開辦、承包和改造企業,特別是小型科技民營企業。亦可指導學生根據院校所在地和生源所在地兩個區域所處的地理位置、資源優勢、經濟基礎、技術條件和社會環境等因素選擇創業的領域、創業項目。幫助學生發現家鄉及學校所在地的創業優勢,根據專業特點和學生實際,以現有資源為主,以智力為主,進行個性化的指導,幫助學生了解創業信息、選擇創業方向,為畢業生自主創業提供咨詢和跟蹤服務。
新的時代呼喚創業型人才的培養,高職院校必須與時俱進,更新觀念,在世界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大背景下,理解創業型人才培養的深刻含義,抓住機遇,迎接挑戰,培養出大批高素質的創業型的人才。
參考文獻
[1] 《職業技術教育》(創業中國專刊).2003,18.
[2] 科技創業月刊.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