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綠色信貸的目的是引導資金和貸款流入促進國家環保事業的企業和機構,并從破壞、污染環境的企業和項目中適當抽離,從而實現資金的“綠色配置”。以下粗淺論述綠色信貸機制建設的必要性、各商業銀行在推動綠色信貸方面的進展、商業銀行對綠色信貸在認識上的誤區、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的建議與思考。
【關鍵詞】綠色信貸 環境風險 商業銀行
【中圖分類號】 F25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6-00-02
綠色信貸是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依照國家的有關環境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對研發和生產治污設施、從事生態保護與建設、開發和利用新能源和綠色制造以及生態農業的企業或機構提供貸款扶持并實施優惠性的低利率,同時對污染生產和污染企業的新建項目投資貸款和流動資金進行額度限制并實施懲罰性高利率的金融政策手段。相對于傳統的貸款管理,“綠色信貸”機制的核心就在于把環境與社會責任融入到商業銀行的貸款政策、貸款文化和貸款管理流程之中。綠色信貸的目的是引導資金和貸款流入促進國家環保事業的企業和機構,并從破壞、污染環境的企業和項目中適當抽離,從而實現資金的“綠色配置”。
1 綠色信貸機制建設的必要性
近年來,我國的經濟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生態環境也不斷受到環境污染的嚴峻挑戰。一系列環境污染事件,敲響了環境治理的警鐘,保護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與此同時,在我國金融界也出現了綠色信貸的意識與行動,綠色信貸為社會各界所關注。
1.1 推行“綠色信貸”是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商業銀行根據持續期限、資金規模、信貸額度、利率條件和風險控制等要素進行資金的配置,其高效的審貸體系使其在風險衡量和定價方面具有突出優勢,因而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通過差異化定價可以引導資金投向有利于環境保護、資源開發的產業、企業和項目,從而有效地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1.2 推行“綠色信貸”是商業銀行管理環境風險的現實需要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各界加強對環保的重視,“環境風險”逐漸進入商業銀行的視野,成為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因素。一是若商業銀行并未將環保因素作為貸前調查的內容,貿然進入存在環保隱患的企業或項目,則很可能遭遇因國家政策出臺導致的企業停產、項目擱置。二是貸款企業或項目可能由于環境破壞引發直接或間接損失,從而造成銀行的經營風險。推行“綠色信貸”,把環境和社會責任標準融入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活動中,對環境和社會風險進行動態評估和監控,為商業銀行管理或轉移環境風險提供了可行的路徑。
1.3 推行“綠色信貸”是商業銀行增強國際競爭力的迫切需要
目前,環保金融、綠色信貸已成為國際潮流,花旗銀行、荷蘭銀行、匯豐銀行、渣打銀行和美洲銀行等世界知名金融機構幾乎都接受了“赤道原則”,在協調環保與發展的關系上達成共識。赤道原則(the Equator Principles,簡稱EPs)是由世界主要金融機構根據國際金融公司和世界銀行的政策和指南建立的,旨在判斷、評估和管理項目融資中的環境與社會風險的一個金融行業基準。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履行社會責任,在走向國際化的道路上,將更容易取得國際社會和同業的認同。
2 各商業銀行在推動綠色信貸方面的進展
2.1 境外銀行在綠色信貸方面的進展
聯合國環境署的《金融機構關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聲明》和赤道原則,從銀行的社會責任角度,起草了可供其他金融機構參考的框架和基準,要求金融機構對于項目融資中的環境和社會問題盡到審慎性審核調查義務,履行銀行在環境和社會問題中的責任。其中赤道原則列舉了赤道銀行做出融資決定時需依據的特別條款和條件,共9條,實行赤道原則的金融機構承諾只把貸款提供給符合這9個條件的項目。中國銀行業對赤道原則可以說仍處于比較陌生的階段,但目前越來越多的赤道銀行和國際金融公司進入了國內銀行業。外資金融機構帶來的不僅是資本、而且有赤道原則的實踐經驗。
2.2 以興業銀行為代表的商業銀行發放能效貸款
2006年5月17日,興業銀行與國際金融公司簽署了《能源效率融資項目合作協議》,興業銀行成為國內首家推出“能效貸款”產品的商業銀行。能效貸款是指興業銀行對合格借款人發放的在中國境內的涉及能源設備并旨在改善建筑、工業流程和其他能源最終應用方面的能源效率的項目或商品和服務的貸款。2006年12月,興業銀行在國內率先推出能源效率貸款產品,首期提供的貸款額度為4.6億元人民幣。2007年1月,興業銀行在福建全省試點推出能源效率貸款。目前,興業銀行能源效率貸款產品已涉及建材、化工、電力等多個行業。截至2009年3月末,全行34家分行已全部開辦節能減排項目貸款業務,共支持全國91個節能減排項目,融資金額35.34億元,涵蓋水泥、煉油、發電等領域。同時,突出銀銀平臺等重點業務,加大營銷拓展,合作層次進一步提升。
3 商業銀行對綠色信貸在認識上的誤區
3.1 過度依賴環保部門提供信息
銀行業過度依賴環保部門輸送的相關信息,認為綠色信貸工作中的“綠色度”應該由環保部門來界定,甚至希望環保部門直接下發限制貸款企業的名單。全國如此多的貸款企業,依靠環保部門一一給出限制名單是不現實的。對于存在污染行為但又不至于登上黑名單處于灰色地帶的企業,環保部門不能給予絕對化的“建議”,貸與不貸、貸款條款應該由銀行部門自行決策。
3.2 對環境風險認識不足
銀行業還沒有真正對環境風險具有足夠的認識。由于企業并沒有完全承擔污染風險,因此商業銀行往往看不到企業有什么環境風險,一些嚴重污染企業反倒由于其成本低而具有更好的經濟效益。隨著政策的調整和執法力度的加大,必然出現污染企業被施以重罰甚至關停取締的結果,銀行的貸款就將面臨血本無歸的風險。
3.3 產業政策隱性的風險
在產業政策方面,特別是企業在產業政策方面還存在很多隱性的風險。同時,由于企業從貸款到收回成本都有或長或短的一個時期,因此,作為銀行來說就應該有一個前瞻性的判斷,而不能僅看眼前利益。
4 商業銀行開展綠色信貸的建議與思考
通過一段時間的大力推進,綠色信貸政策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但也存在著諸多問題。目前,加強商業銀行自身綠色信貸管理體系建設已經成為銀行業亟待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這也是深入推進綠色信貸工作的基本保障。
4.1 建立企業環境風險識別、監督和評級系統。
評估企業環境風險等級的核心工作是要全面了解企業現有的環境治理績效水平。建議建立與“綠色金融”發展相適應的“綠色金融監管體系”。建立金融機構環境信用評級,將金融機構在環保方面的表現和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納入金融機構信用評級的考核因素之中,以便從融資環節對金融機構施加外部壓力。同時,由金融機構共同出資組建“綠色金融”自律性非政府組織,檢查和監督金融機構是否承擔了在環保方面的所應擔負的社會責任。
4.2 明確綠色信貸內容,建設項目授信的產業政策要求。
綠色信貸的內容應具有可操作性及成本效率,同時還應考慮環境風險敞口、人力資源限制和市場限制等。對國家鼓勵類投資項目,要從簡化貸款手續、完善金融服務的角度,積極給予信貸支持。對國家限制類投資項目,要區別對待存量項目和增量項目,對增量項目不提供信貸支持,允許存量項目的企業在一定時期內整改,按照信貸原則給予必要的信貸支持。對國家淘汰類項目,要從防范信貸風險的角度,停止各類形式的授信,并采取措施收回和保護已發放的貸款。對國家不列入鼓勵類、限制類和淘汰類的允許類項目,在按照信貸原則提供信貸支持時,要充分考慮項目的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等因素。
4.3 建立有效的綠色信貸信息溝通和披露制度。
商業銀行要加大對授信企業綠色信息的追蹤監測力度,加強與各級環保、發改委等部門的協調配合,密切關注轄內企業環保節能減排目標的完成情況和合法、合規情況,逐步建立起信息日常溝通機制。同時要求授信企業定期發布各項環境績效及社會績效指標,接受社會公眾、環境組織、其他金融機構等的監督。
參考文獻
[1] 吳玉宇.金融危機視角下綠色信貸機制建設的探討.金融與經濟.2009,7.
[2] 段新.綠色信貸在興業銀行的實踐與思考.西部金融.2009,7.
[3] 石洋.現實與未來:綠色信貸在中國.國際融資.2009,1.
[4] 何德旭.節能減排:中國商業銀行的責任.金融時報.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