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屬性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其中,音樂與文學關系就是這一領域中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本文從音樂與詩歌的關系;音樂與繪畫的關系;音樂與歷史的關系;音樂與多媒體的關系這三方面進行論述。在課堂上把音樂與詩詞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可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擴大學生文化視野,培養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和樂趣,從而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能力。
【關鍵詞】音樂 詩歌 繪畫 歷史 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6-0-02
音樂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它的審美活動以社會生活為基礎,與各種學科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與相關文化是音樂課人文學科的集中體現,是直接增進學生文化素養的學習領域。它有助于擴大學生音樂文化視野,促進學生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提高音樂鑒賞、表現、創造以及藝術審美能力。
1 音樂與詩歌相結合產生和諧美
音樂與詩歌是一對同時誕生的孿生姐妹。著名作家葉文玲說:“音樂與詩是天然契合的藝術”。學者趙鑫珊說:“莫扎特的音樂是旋律化、和聲化和節奏化的唐詩。” 音樂與詩歌的結合是人類最古老的綜合藝術形式之一,早在周朝時就有幾千余首詩歌,孔子把這些詩歌加以整理,精選出305首編為《詩經》。《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這三部分其實是按音樂特色來劃分的。“風”是地方樂調,“雅”是正的意思,雅樂即正樂,“頌”則是用于宗廟祭祀的樂歌,聲音較舒緩。如為《詩經》譜寫的歌曲《關睢》就是一首千古傳唱的優美情歌,最為人們所熟悉。唐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作曲家們常常從文學中獲得靈感。
著名唐代歌曲《陽關三疊》就是根據唐代詩人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的詩譜寫的。是我國古代音樂作品中難得的精品,千百年來被人們廣為傳唱,有著旺盛的藝術生命力。全曲曲調純樸而富有激情,略帶淡淡的愁緒,表達了離別之意。
“渭城朝雨邑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可見,音樂與詩的關系是如此的密切,它們有著血肉相連的關系。詩是心靈之歌,歌是詩意的結晶。英國詩人柯勒律治說過“在靈魂中沒有音樂的人,絕不能成為真正的詩人”。反過來,我們也可以說,“在靈魂中沒有詩情的人也絕不能成為真正的音樂家,寫不好曲子,彈不好鋼琴。”肖邦被譽為“鋼琴詩人”,他的創作及演奏是鋼琴與詩結合的最完美的典范。如果在教學中老師能很好地把握好這種關系,把唐詩與音樂相結合進行教學,學生會感覺到這是一個非常新奇的知識點,沒想到音樂課也能學到語文知識,很好地拓展學生的知識面。
2 音樂與繪畫的結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音樂與繪畫是姐妹藝術,它們有許多共同點。從畫面的色彩、線條和構圖中可以感到音樂旋律、節奏及曲式的流動,從音樂的音響中也能聯想和想象到多姿多彩的一畫面。有人說:“聲音是聽得見的色彩,色彩是看得見的聲音。”音樂與美術的意境竟是那樣的相近。趙鑫珊在談到莫扎特的《E大調鋼琴三重奏》時,他認為樂曲所帶來的濃郁的田園氣息可以使人聯想起英國水彩畫畫家溫特的作品《歇息在旅店外的旅客》和《山雨欲來的收割場面》,同時感受到古詩“孤村樹色昏殘雨,遠寺鐘聲帶夕陽”的境界。音樂是一幅畫,是一幅用音樂當色彩、旋律作線條所描繪的只能用聽覺去觀看的心靈之畫,有些音樂本身就是描寫畫面的,比如法國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24個前奏曲《亞麻發的少女》、《月光透過樹葉》等,所以在音樂教學中有機地融合、滲透一些美術因素是十分有效的,利用畫面導入可以形象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自然進入音樂意境。
3 音樂與歷史有密切的聯系。
音樂與歷史不僅有著密切的聯系,而且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還能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在歷史發展的每一個重要時刻都留下了音樂的聲音。《十面埋伏》和《霸王別姬》雖然是兩首不同的琵琶曲,但從不同的側面表現了我國古代的楚漢戰爭;丁善德的《長征交響曲》和組歌《紅軍不怕遠征難》再現了中國工農紅軍兩萬五千里長征的歷史;歌劇《白毛女》展示了舊社會把人逼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的深刻哲理;柴科夫斯基的《1812序曲》氣勢恢宏地表現了俄羅斯人民抗擊法國侵略者波瀾壯闊的戰爭場面,同時也歌頌了俄羅斯人民熱愛祖國的崇高精神。以“黃河”為主題的《保衛黃河》描寫了中國人民在抗日戰爭時期革命武裝不斷壯大,象黃河滾滾洪流把侵略者淹沒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之中。通過對這些音樂的欣賞可以豐富學生的歷史文化知識,了解過去,珍惜來之不易的今天,勤奮學習,改革創新,為國家,為民族發奮圖強!
4 音樂與多媒體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從而培養學生的創作能力
新課程標準提出:“要充分發揮學生在學校家庭和社區運用電腦網絡方面所蘊藏的巨大教育潛力,引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學習音樂。”因此,為音樂課創設教學背景,制造生動、活潑的動畫課件,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學生對音樂的理解。首先,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利用電腦,將抽象、枯燥變為形象、生動,比如在上《非洲音樂》欣賞課時,因為非洲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遙遠而神秘的地方,學生充滿好奇心,上課前,我把學生分成若干小組,各組分別上網查找有關非洲的圖片、文學材料等,學生自主參與的熱情得到發揮;接著還可以利用電腦音樂創作軟件,培養學生音樂創作能力。配有各種演示功能的創作軟件不但能即興視聽創作效果,還能隨意調整音符并修改自行選擇多種音色組合,使旋律優美生動。對于信息社會的教師來說,轉變觀念,不斷嘗試現代化最新的教學手段,開闊學生的視野,呈現優質的課堂效果是我們應該不斷探索與追求的。
總之,音樂與詩歌、繪畫等相關文化結合完美貼切,珠聯璧合。把音樂與歷史、多媒體等結合起來進行教學,充分抓住音樂中美的因素,精心設計教法,巧妙地運用各種手段與方法,引導學生進入音樂世界,使他們在音樂與詩歌等相結合的課堂中產生共鳴,深化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學生感知美、體驗美、創造美、表現美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音樂課程標準解讀.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