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金融危機下,中國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和行為隨之發生變化,主要表現消費者信心受挫,花錢更謹慎;通貨膨脹嚴重、食品消費支出增加,老百姓實際收入減少;對價格更敏感,購物渠道多樣化;大宗消費支出延后等。本文對此進行了探討,分析了金融危機對中國家庭消費的影響。
【關鍵詞】金融危機 消費者信心 通貨膨脹
【中圖分類號】F2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6-00-02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The Financial Crisis),是貨幣危機、信用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和股市危機等的總稱,一般指一國金融領域中出現的異常劇烈動蕩和混亂,并對經濟運行產生破壞性影響的一種經濟現象。2007年-2009年環球金融危機,又稱世界金融危機、次貸危機、信用危機,當前的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房地產市場泡沫促成的。2006年下半年以來,美國的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問題不斷暴露,于2007年夏天爆發了次貸危機,次貸危機的不斷升級與蔓延促使廣大的投資者對證券的價值失去信心,引發了流動性危機,即使多國中央銀行多次向金融市場注入巨額資金,也無法阻止這場金融危機的爆發。2008年夏天,金融危機開始席卷全球,造成我國股市暴跌,房價下挫,出口放緩,消費滯漲,失業率增加。危機現在依然在持續,其破壞力和影響力是巨大的,在此情況下,很多家庭收入減少,同時,由于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更多家庭的消費心理和行為較以往有所變化。分析與解讀這些變化,了解人們的消費趨勢,有助于決策部門更準確把握市場,采取引導消費的有效措施。
1 消費者信心受挫,花錢更謹慎
消費者信心(Consumer Confidence),也有人稱為消費者情緒(Consumer Sentiment),是指消費者根據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形勢,對就業、收入、物價、利率等問題的綜合判斷后得出的一種看法和預期。消費者信心指數(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CCI)是反映消費者信心強弱的指標,消費者信心指數向上增長,代表著消費者信心上升,有較強烈消費商品與服務意愿,消費會增長,經濟走強;相反代表著消費意愿不強,經濟趨緩的可能性提高。
中國消費者信心在經歷了2006至2007年的不斷增高之后,從2007年9月開始不斷下滑,但下滑趨勢較緩,消費者還不能明顯感覺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2008年9月以后,金融危機的威力在全球乃至中國大范圍顯現,經濟危機的不斷深化以及長久以來的國內消費需求不足,開始共同作用于消費方面,消費者信心迅速下降,消費者信心指數低位徘徊了一年多的時間,直到2009年底在政府的大力穩定物價、拉動內需、擴大投資的宏觀政策調控下消費者信心指數得到回升(見圖1)。金融危機下消費者的消費信心下降部分因為對當前中國經濟和個人收入的悲觀判斷,而更大原因是出于對未來的不確定感,包括就業前景和股市低迷兩方面。消費者對未來的強烈擔憂導致憂慮情緒增加,因而產生“謹慎”的消費偏好和消費行為。消費謹慎的一系列表現:預算緊縮,控制非必需消費,對價格敏感度上升,消費決策更理性,減少較大額度的非必要開支,如消費休閑娛樂、外出就餐、旅游等成為首當其中被削減的項目。
2 通貨膨脹嚴重、食品消費支出增加,老百姓實際收入減少
眾所周知,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以下簡稱為CPI)是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重要指標,一般說來當CPI>3%的增幅時就是通貨膨脹;當CPI>5%的增幅時就是嚴重的通貨膨脹。通貨膨脹給普通老百姓帶來的直接后果就是物價普遍上漲,CPI不斷攀升,老百姓口袋里有限的錢可購買的商品越來越少,實際收入大幅減少。
在次貸危機惡化過程中,通貨膨脹的隱患也在不斷被種下。摩根士丹利2008年6月出臺的報告表明,在190個被調查國家中,有50個正在經歷高達兩位數的通貨膨脹,這種高通脹的復雜狀況很可能意味著全球化黃金時代的結束。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也不能做到獨善其身,通脹水平與國際環境息息相關的。
2007年5月以來,我國物價總水平出現較大幅度的上漲,CPI同比呈逐月上升的態勢,特別是從金融危機爆發后的8月份起,CPI漲幅連續5個月達到6%以上(見表1)。2008年以來漲幅又有所升高,一季度CPI同比上漲8%,比上年同期升高5.3個百分點,比上年全年升高3.2個百分點。CPI持續上漲過程中貢獻最大的就是食品價格的大幅上漲,CPI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CPI全年上漲5.9%,其中食品價格上漲14.3%,食品當中糧食、食用油、肉類產品、蔬菜、水果等價格上漲更明顯(見表2)。由于糧食、食用油、鮮菜、肉和蛋都是居民日常生活必需品,需求量非常大,其需求具有一定的價格剛性,不會因為價格上漲而使總需求量產生較大的波動,所以,其價格的上漲勢必會導致居民食品消費支出的增加。消費支出的增加尤其對中低收入家庭和農村家庭的生活影響較大,食品價格上漲,會使他們食物開支增加,恩格爾系數變大,生活更加拮據,生活質量下降。
3 對價格更敏感,購物渠道多樣化
受金融危機的影響,股市暴跌,失業率增加,很多家庭財產收入和工薪收入雙重減少,同時生活必需品消費支出的增加使得很多家庭剩余可支配的收入大幅減少,消費時不得不精打細算,對產品的價格(包括購買價格和使用過程中可能需要的維護費用)會更加敏感。1973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88.6%的消費者承認自己比以前更關注產品價格。商品價格的上漲會使很多消費者直接放棄或減少其消費,同時消費檔次下滑,消費者更愿意購買價格便宜的低端產品。對于某些很想購買或者是必須購買的商品,消費者在購買前會走訪多家商店,貨比三家,在購買過程中還會反復的討價還價。另外,消費者也會重點考慮到產品的功效、耐用性等,即產品的性價比,具體來說就是具有多種功能的產品會比單一功能的產品好賣,耐用而且比較容易維修的產品更受歡迎。由于對價格的格外關注,消費者更是多方面多渠道地了解商品的價格,除了更加關注商場降價促銷、返券、優惠券等措施外,許多年輕的消費者還會在網上查詢商品的價格,一旦發現網上商品價格比商場便宜很多,消費者會改變購物渠道,寧愿選擇有點風險的網絡購物或者是電視購物。隨著電子商務的蓬勃發展,網絡購物、電視購物既省錢又省力的優點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青睞,購物渠道朝著多元化趨勢發展。網絡環境下消費者無須走出家門就可做到“貨比三家”,可以大范圍地進行選擇和比較,以求所購買的商品價格最低、質量最好、最有個性。據統計,網上商品一般情況下比實體店要便宜1/3,而且網絡購物在免去了勞累奔波之余又免了交通費和在外餐費,大大節約了購物成本。據報道,2008年年底爆發的金融危機致使全球經濟不景氣,網上購物用戶急劇增長,平均消費金額大幅增加,到2009年,網絡販物用戶規模1.08億人,網絡販物使用率繼續上升前達到28.1%,網絡販物市場交易規模達到2500億,較2008年翻番增長。
4 大宗消費支出延后
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中國消費者基于自身的風險考慮,一些預期的大宗消費支出可能會受到抑制,購置房產、汽車、大宗家電產品等計劃在一些消費者中將會被延遲或者擱置。調查顯示,在經濟危機影響下,有高達75%的消費者表示會因為經濟危機而壓縮購車預算,其中49.6%的消費者表示購車預算壓縮了20%左右,有14.8%表示壓縮了30%左右,10.6%壓縮了40%左右,僅有25%的消費者表示“資金充足,不影響購車預算”。除了購買力緊縮、購車人數減少,調查結果還顯示,在金融危機爆發后,消費者的購車觀念與以往相比趨于理性,購買經濟型家用車的消費者比例有所上升,有36.5%的消費者購車資金被壓縮至5萬-10萬元區間。由此可見,經濟危機促使消費者的購車觀念越來越理性,開始選購適合自身用途、實用的車,進行理性消費。
5 結論及建議
分析顯示,此次金融危機危機已滲透并較大程度影響到居民的經濟生活,給投資消費、收入水平、生活質量帶來了一定的實質性影響,尤其對居民心理預期影響更大。國家從08年年8月份以來密集出臺多項危機救助政策, 但這些政策并未完全實現初衷,加之,政策實效性展現不足,社會公眾認度不高,進一步挫傷了居民對經濟復蘇的整體信心。為此,建議:
以政策的落實和服務體系的完善為著力點,為城鎮居民特別是農村居民消費創造條件。組織商貿流通企業充分利用節假日和“換季”時機,開展有針對性的商品讓利促銷活動,完善城鎮、鄉村銷售網點,提高服務質量,加強售后服務。
增加老百姓收入,從源頭上解決消費意愿和消費能力。收入是消費的決定性因素,要增加消費,就必須千方百計地增加就業,減輕納稅人納稅負擔,提高居民的收入。各級政府應把努力增加就業擺在各項工作的首位,加大實施積極就業政策的力度,大力發展社區服務、餐飲等勞動密集型產業,通過鼓勵扶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一步拓寬就業渠道,同時改革中國現行的稅收制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減少稅收種類,減輕工薪階層納稅負擔,加大對真正的富人征稅力度。
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當前,高價房、高醫療、高教育已經成為當下老百姓身上新的“三座大山”,三座大山迫使許多老百姓中只儲蓄,不敢消費。對此,加速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加大政府對社保的投入力度,盡快建立健全城鄉社會保障體系,降低人們對未來支出預期的不確定性,增強消費信心,增加當期消費。
參考文獻
[1] 黃家驊.擴大內需應立足于民生改善[J].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
[2] 竇唯,范靜偉.金融危機對于中國消費者日常消費影響的實證研究[J].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2.
[3] 逯進,欒奉霖等.金融危機對中國家庭經濟行為的影響[J].青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12.
[4] 程秀華.金融危機對消費者行為的影響及企業的營銷策略研究[J],商業經濟.2009,5.
[5] 世界財經報道.全球主要國家物價上漲態勢對我國影響[R/OL].網址:http://finance.icxo.com/htmlnews/2008/02/13/1253436_0.htm.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