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轉型時期,中國社會結構發生深刻改變,城市化的進程被迅猛的推進,一個典型的社會弱勢群體由此而生——失地農民。由于失地農民利益表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利益表達與溝通的缺位嚴重影響了自身利益的維護,在利益的爭取與利益的訴求過程中常常是勞無所獲。因此本文就新時期失地農民利益表達的現狀,分析了新時期失地農民利益表達缺位原因,并提出了新時期失地農民利益表達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失地農民 利益表達 路徑選擇
【中圖分類號】S21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6-0-02
1 失地農民利益表達渠道的方式與現狀
很多學者認為,利益表達渠道是利益表達行為主體作用于客體的橋梁和媒介,利益表達渠道是否暢通對于利益表達行為的完成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當前,我國失地農民利益表達的渠道有以下幾種。
1.1 制度內失地農民利益表達渠道
隨著農村社會改革的深刻變化,廣大農民開始通過各種制度表達渠道直接向國家機關進行利益訴求,在現有的制度框架內,我國農民擁有多方面的利益表達結構。如他們可以通過政治選舉、政黨代言、人民代表代言、法律訴訟、信訪等制度化渠道反映自身的利益訴求,在事關自身利益的決策上農民有一定的話語權。時下這些利益訴求渠道并不是暢通的,人民代表代言缺位,原因在于來自社會最底層的弱勢群體的代表比例太少;信訪制度在多數情況下又不能真正解決問題,個別基層政府對上訪人員進行圍追堵截,一定程度上制約了他們的利益訴求;法律訴訟成本又太高。因而這些渠道幾乎不能真正實現失地農民的利益訴求。
1.2 制度外失地農民利益表達渠道
馬克思主義認為,利益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前提和動力,“人類奮斗所爭取的一切,同他們的利益有關?!敝贫葍?,失地農民利益表達受阻和得不到有效回應時,農民便會千方百計地尋求其他渠道實現自身的利益訴求,制度外利益表達方式就會出現,諸如靜坐、示威、游行、越級、非法上訪、群體性事件、跳樓、自焚、刺殺機關干部等。制度外的非制度化利益表達活動的出現,使得農村的社會秩序受到了嚴峻的挑戰,嚴重影響了基層社會政治的穩定。
1.3 大眾媒體利益表達渠道
隨著農民權益意識的日益升高,被稱為“第四種權利”的大眾媒體逐漸成為當前很多失地農民利益表達的方式。與人大政協、信訪等制度內利益訴求相比,大眾媒體在農民利益表達中有著獨特的優勢,大眾媒體能夠提供給失地農民便捷有效的直接通道,為失地農民搭建公眾與政府溝通的平臺,幫助農民實現自主利益的有效表達。但是,我國大眾媒體的客觀現狀是,媒體充當著“黨和政府的喉舌”角色有余,擔當“社會公器”不足,因此,從現實政治和社會生活中的運行結果和影響層面看,失地農民的利益難以經由媒體渠道得到充分表達。
2 失地農民利益表達渠道缺位的原因
2.1 立法中失地農民利益表達機制存在的問題
第一,利益代言人結構存在問題。人大代表是人民群眾利益最正式的代表人,他們具有法定性、公共性,權威性。據資料顯示,近三屆遼寧省人民代表大會社會各階層代表的比例,真正農民代表的比例微不足道。其次,立法過程中缺乏暢通的利益表達程序。我國除了大會主席團和常務委員會會議所提交的法案,才能進入正式審議程序。無形中為人大代表的利益表達設置了多重程序壁壘,提案權因受到太多的限制而過于集中,不利于民意上達。第三,現行立法程序無法保證諸多利益的有效表達。在利益分化的今天,利益不公平、不公正已觸及到社會各個階層,各個階層民眾的利益受損,都在尋求利益訴求。由于現行立法不完善,根本無法保證諸多利益的有效表達,作為社會最底的農民想通過法律程序維護自身利益,幾乎不可能。
2.2 失地農民心理失衡喪失理性利益表達
胡錦濤認為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服務為先,科學管理、推進改革創新。然而地方政府在征用農民土地過程中,基于對政府自身考慮的多,政策執行中有很大偏差,失地利益補償標準不對稱。農民在利益訴求過程中也缺乏理性、合法的解決方式,目前,失地農民以非法過激的非理性方式表達利益普遍存在。在信訪訴求過程中往往反映出信“上”不信“下”、信“訪”不信“法”、信“鬧”不信“理”的心理態勢。
2.3 缺乏利益表達的組織性
當前,我國失地農民組織化程度較低,影響了農民自身利益表達的有效性,同時,降低了農民正當權益的有效維護。維護農民群體自身權益的專門機構還很不完善,誘發了個體性、分散性的利益表達行為出現,那些分散的農民缺乏組織機構利益表達的平臺和載體,無法將失地問題所形成的模糊不清意愿轉化為明確的組織意愿。他們在利益表達上雖然采取了一定行動,甚至出現某些過激行為,比如群體性事件、暴力事件等,然而最終大多也是無功而返,并嚴重影響社會的政治和諧穩定。
2.4 大眾媒體導向的缺失
轉型期民眾對于利益表達的各個方面尚不成熟,大眾傳媒的正確導向在失地農民利益表達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我國的大眾媒體對社會上普遍問題缺少關注。大眾媒體多是以追求“轟動性”為標準性新聞題材進行報道,對爆炸性的新聞進行撲天蓋地的有意炒作。這種不良的導向,無疑給失地農民在權益維護上造成了錯覺,不把事情鬧大是不會被關注的,問題是得不到解決的。得不到媒體良好的導向作用,農民常常錯過解決矛盾的最佳時機,使矛盾不斷積累以至激化,增加了解決問題的困難。外部原因是,現今一些地方傳統媒體的“輿論導向”上,也大大籠罩上了利益的色彩,體現的不是為利益受損失地農民群體嗚寃叫曲的“導向”,而是為打著改革旗號“既得利益集團”進行利益“導向”。
3 失地農民利益表達的路徑選擇
3.1 完善立法過程中利益表達機制
首先,要創新利益表達觀念,在立法草案中,對利益表達觀念做出詳實的解釋,賦予弱勢群體利益表達的專門通道。其次,要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打破以往所謂的“既定型選舉”和“內定型選舉”模式,發揮農民利益代言人的作用。第三,要完善和規劃立法程序。主要有兩點:一是規范現行審批立法規劃;二是提出充分的調研、論證立法法案。第四,避免立法利益部門化,通過完善立法機制,盡最大可能避免立法利益部門化。
3.2 構建理性失地農民利益表達的教育方式
提高農民素質,對其進行理性教育才能讓制度發揮最佳的能效。因此,必須一方面擴大教育機會,提升農民的整體化水平,延長農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另一方面教育民眾樹立正確的權利觀念以及通過利益表達維護自己合法權益的勇氣和信心,除此之外應當引導農民階層以理性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利益要求,維護自我的正當權益。
3.3 完善失地農民利益表達維權組織機構
亨廷頓說,一個組織越統一,越具有凝聚性,其制度化程度便越高;反之,組織的離散性越大,其制度化程度則越低。維護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建立并加強農民的維權組織非常重要。通過強有力的組織來上下溝通反饋,既節約政府的管理成本,農民也能對自己的利益進行有效地集中表達,農民的利益才能真正得以維護和實現。
3.4 充分發揮大眾傳媒的功能性作用
大眾媒體具有信息傳播和輿論表達兩種基本功能。大眾媒體的最大意義在于節省農民維權的成本、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成功的媒體欄目如“焦點訪談”、“今日說法”等都成為社會各階層利益的表達渠道,尤其成為農民信賴的媒體欄目,節目涉及很多農民的利益問題如土地承包、土地補償、農村稅費改革等。大眾傳媒為農民的利益表達提供了一條便捷的渠道。利用大眾傳媒進行的利益訴求,沒有中間環節的干擾,傳達的信息真實,并能引起決策層的密切關注。建立并健全公眾傳媒的組織機構,逐步擴大媒介的開放力度,不斷拓寬農民群體利益的表達空間,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手段構建多維度和多渠道的傳媒網絡體系,打造農民群體利益表達的突破口,為農民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提供方便。
參考文獻
[1] 姚望.當代中國利益表達問題研究評述[J].中國政治.2010,4.
[2]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82.
[3] 新華網北京2011年5月30日電.中共中央政治局30日召開會議,研究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問題.
[4] [美]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M].三聯書店.1989.
[5] 張登國.新時期農民利益表達機制的構建[J].行政論壇.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