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習語是人類語言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么人類是如何習得習語的,是傳統語言學觀上的死記硬背還是認知語言學觀中的概念隱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本文基于這兩種語言學觀點認為習語的習得是隱喻和字面意義概念整合的結果。
【關鍵詞】習語 概念整合 隱喻
【中圖分類號】H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8585(2011)06-0-02
1 引言
近年來對習語的研究主要局限于討論習語的分類、特點以及與文化的關系等,真正地對習語是如何被大家理解和記憶的研究還比較少。尤其是在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會遇到大量的習語語料,但是由于文化背景、風俗習慣、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二語學習者在理解英語習語時,大腦中所產生的概念與英語母語者的概念之間會存在較大的差異,其結果是產生理解障礙。語言學家Fauconni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論恰恰為我們掌握習語提供了一個完善的認知框架。教師可以運用概念整合這一認知機制,更好地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積極啟發其認知聯想能力,培養他們的概念整合能力,提高他們對語言把握的準確性,從而培養學生的語言感知能力,掌握語言理解的認知方式和機制,同時結合習語的字面意義就可使學生更加扎實、高效、科學地理解習語、習得語言。
2 隱喻與概念整合
2.1 隱喻
隱喻是一種認知機制,它將一個經驗域部分地投射到另一個不同的經驗域,從而使后者可以部分地從前者的角度得到理解。西方學者最初對隱喻的研究也是從修辭學的角度出發,認為它是一種修辭格。但隨著心理學、認知學等相關學科的不斷發展,以及學科間相互滲透的增加,人們不再滿足于簡單地描述一種修辭現象,而是試圖借助其他學科的理論,解釋這種修辭現象產生的深層原因,于是,隱喻的研究就逐漸被納入到認知學科中。如果從修辭學的角度看,隱喻就相當于修辭格——“比喻”中的“暗喻”,屬于比喻中的一種。但如果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看,隱喻就是一種理解語義的方式,從已知的概念、或顯性的意義等,認知未知的概念或隱性的意義。
縱觀隱喻研究發展歷程,主要有“替代論”、“比較論”、“互動論”、“映射論”,雖然它們各自都存在著一定的缺陷,但它們相互補充推動的隱喻理論的進一步發展。其中“映射論”是“空間整合理論”的前身,為概念整合理論的產生提供了可能性。
2.2 概念整合
把心理學的研究成果融入語言研究,從而創建了空間整合理論的是以美國的Fauconnier為代表的一批學者。早在1980年,LakoffJohnson的書 Metaphors We Live By就提出了“概念隱喻理論”,并指出“隱喻理解”是一個從始源域到目標域映射的認知過程。基于此,1997年Fauconnier在其專著 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中正式提出了概念整合理論,此后的研究中又不斷將其完善、發展。
在概念整合過程中,輸入空間I和輸入空間II首先通過跨空間映射,將兩個輸入空間有選擇地投射到第三個空間,即投射到層創結構的整合空間;其次,輸入空間中的成分和結構有選擇地進入整合空間,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區別于原有輸入空間的概念結構。例如在“a is b”中,a、b分別屬于不同域,在類屬空間里為來自兩空間的相似特征,整合空間表現為a、b域的不同引起了對兩個空間的相似特征的選擇性思維,反映了一種動態的創造性認知活動。概念整合理論把語義的構建看成一種現時的處理過程。
這樣,概念整合理論包含五個主要特征,即:跨空間映射、來自輸入空間的部分映射、類屬空間、層創結構和事件的整合。概念整合過程也可以分為三個基本過程:1)構建過程,即由輸入空間投射到整合空間的過程;2)完善過程,即輸入空間的投射結構與長期記憶中的信息結構相匹配的過程,它是層創結構內容的來源;3)擴展過程,即根據它自身的層創邏輯,在整合空間中進行認知運作的過程。
3 習語理解中的概念整合
習語是我們人類語言的精華,一般包括俗語、諺語、俚語、典故和短語動詞等。它往往不可以單從字面意義得到正確的理解,需要我們在大腦中經過認知加工后才可以得出真正的意義。尤其是隱喻性習語更是如此。由于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等的差異,一些隱喻性的習語更容易給二語學習者帶來理解上的障礙。而在習語的理解中,概念整合為我們提供了極大的認知闡釋力,幫助我們對這些隱喻性習語做出正確的理解。
在隱喻結構中,兩種通常看來沒有聯系的事物被相提并論,原因是人類在認知領域對它們產生了相似的聯想,因此會利用對這兩種事物感知的交融來解釋、評價、表達他們對于客觀現實的真實感受。一旦具體概念和抽象概念同時使用,人們就開始啟動認知功能,發揮主觀能動性,對于不同的概念進行認知加工或理解。
例如:She was over the hill.(她變老了。)
這個習語的字面意義是“她翻越了那座山”,但這并不是它的真正意義。但根據字面意義我們可以先在頭腦中構建“爬山”的模型。那么這個習語的隱喻意義是“生命是旅行”。在對“爬山旅行”的理解模型中,我們會想到“旅行者、行程、上山、山頂、下山”這一系列的相關因素。所以在我們理解這個習語的時候,輸入空間1中“旅行者”“行程”“上山”“山頂”“下山”分別與句中(輸入空間2)的“she”、“年齡”“隨著年齡逐漸成熟”“最佳年齡階段”“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衰退”相互映射,投射到在合成空間中就整合成一種生理變化,即“變老了。”從而到達了我們對習語理解的目的。
4 結論
習語的理解是隱喻和字面意義共同作用。我們在看到一個隱喻性的習語時,總是首先根據字面意義在腦海中構建一個概念。然后我們通過這個概念映射出另一個概念,這兩個概念在大腦中共同整合,最后擴展成了不同于源概念的新的意義。以前的一些文章從概念隱喻方面對習語的研究已經很多了,但我們絕對不能忽視字面意義對習語理解的作用,尤其是我們二語學習者。首先字面意義引導我們構建一個概念結構,然后通過隱喻意義把這一概念進行擴展,最后整合成我們需要的正確的意義。所以字面意義和隱喻是相輔相成的,共同指引我們完成對習語的理解。
參考文獻
[1] Fauconnier,Gilles.Mappings in Thought and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7.
[2] P.Tabossi,K.Wolf,S.Koterle.Idiom syntax:Idiosyncratic or principled? [J].Journal of Memory and Language.2009.
[3] 胡壯麟.認知隱喻學.[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4] 蘇小軍,張愛玲.概念整合理論的認知力.上海:《外國語》第三期.2001.
[5] 張輝.熟語心理空間的構建[J].外語研究待刊.2004.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圖表、注解、公式等內容請以PDF格式閱讀原文